第07版:船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

(船市观察)探索船舶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模型。

□ 全媒记者 王有哲 实习记者 罗唯嘉 文/图

“双碳”背景下,船舶产业绿色智能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从试点走向推广?怎样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10月12日至15日,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州市举办。大会期间,多场船舶产业发展论坛吸引业界关注,权威专家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一堂,为船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崭新思路。

技术紧随市场变革

如何更好把握国际航运市场新趋势,不断改进造船技术,在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上走在前列?10月13日,在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分论坛——亚洲造船技术论坛上,来自国际航运、航海装备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领军企业负责人展开积极探讨。

“当前,国际造船和航运正朝着更绿色、更智能、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李毅说。

这与近年来相关国际海事法规的相继出台不无关系。今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提出在2050年前后达到近零排放的目标。“这直接关系到船舶脱碳减排进程与方向,将深刻影响世界造船与航运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格局。”李毅说。

活跃造船专家联盟轮值主席、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伟表示,接下来,要力促国内船舶工业界在船舶减排关键技术路径上达成基本共识,同时也要向有关国际组织输出我国船舶工业的科学减排方案,使之成为相关国际海事法规制定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结合新的供需环境变化,绿色化已经成为全球造船业的一个核心趋势。”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信息部副主任曹博认为,甲醇、氨等替代燃料在未来有望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星星表示,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数字化同样成为全球海运业发展必由之路,以及国际海事规则发展的重要方向。

尽管造船技术革新的大势较为明晰,但在与会专家看来,实现一系列目标不仅需要技术准备,更需要市场机制的准备,包括市场规则机制完善、产品应用场景的丰富、海事生态的变革等等。

大力发展电动船舶

10月13日,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分论坛——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论坛在福州召开。

此次论坛以“共研绿色动力 共享双碳未来”为主题,聚焦内河船舶产业,集中展示技术变革,剖析产业生态,分享行业经验。会议围绕内河船舶全局,从技术创新、行业标准、产业趋势和未来前景等多维视角展开深入探讨,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模式互鉴等方面,为推进我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迈向高端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建言献策。

“绿色航运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发展电动船舶是推动航运减排的重要抓手。”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院长袁成清表示,中国的船舶电动化发展略晚于国外,最初以锂电池替换蓄电池,多应用于小型游船。目前,国内纯电动船舶有近300艘,其中大型船有50余艘。电动船舶在船型、场景方面愈加丰富,包括小型邮轮、客船、渡轮、干散货船等。

“电动船舶不是简单的船与电池的相加,其推进系统主要是由锂电池动力系统、交/直流配电系统、推进器、推进控制系统以及电池辅助系统等构成。”福建省福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官良清介绍,发展电动船舶核心“痛点”在于电动船舶初始投资高、续航里程短、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因素,市场竞争中经济性不够,要进一步拓展市场需降低初始投资成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示范项目建设,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创新运营合作模式。

中国船级社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罗肖锋表示,电动船舶需要创新的检验方法和手段,要贯彻落实电池动力安全理念,重视全周期监控、安全分级、事故预防等工作,倡议构建数字化规范体系、电动船舶数字化辅助检验系统等数字化解决方案。

与会专家认为,发展船用电池动力技术,是实现电池动力船舶零排放,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专家表示,要打造跨国界、跨领域、跨专业的国际合作平台,形成合作、开放、共赢的全球船舶产业链合作发展体系。

抢抓船艇发展机遇

10月13日,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专题论坛——国际船艇产业发展论坛在冠城大通游艇会举行。

国际船艇产业发展论坛突出国际化、专业化和特色化,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领军企业、行业领袖共同展望国际船艇产业新技术、新趋势、新挑战,献策方兴未艾的中国游艇产业。

武汉理工大学邮轮游艇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蔡薇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式船艇有自己的特征、元素,也应有中国的技术体现,如宁德时代参与的游艇动力革命,中国船艇在新能源化的换道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清认为,未来,中国游艇产业的优势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制造的智能化,二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游艇产业将共享汽车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利用供应链优势,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持续创新,游艇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专家分享环节,IBI中国区代表谭文娟回顾全球主要游艇市场的产品制造和供应链的基本情况,并一起展望休闲游艇产业在未来的前景。谭文娟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游艇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未来十年内,将有400多万艘船艇被电动游艇取代,新电动游艇企业的兴起促使传统造船商做出改变。

论坛上,专家学者聚焦行业前沿的无人艇、新能源艇、超级游艇等,交流探讨技术路径和产业化问题。

“游艇旅游消费进入全新时期是北京奥运会之后,以高收入群体引发的游艇旅游为标志。最近几年,与豪华游艇发展放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主打休闲娱乐的大众化游艇崭露头角,并成为游艇产业的新生力量。”海南三亚邮轮游艇协会会长、冠城大通股份有限公司游艇产业首席顾问林明昆在中国游艇旅游业持续耕耘数十年,他以自身从业经历出发,分析中国休闲游艇及旅游产业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中国游艇建造企业有120多家,游艇保有量约2.8万艘,中国游艇旅游产业一年产值约40亿元。林明昆预测,游艇旅游大众化将催生更多江、湖、河游艇项目,不仅超级游艇前景诱人,新能源游艇也将迎来机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