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聚焦202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
本版新闻列表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

李小鹏部长在202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版


2023年交通运输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交通运输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埋头苦干、担当奉献,努力完成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一是理论学习更加深入。二是调查研究全面开展。部党组确定重大调研选题18项,召开3次调研成果交流会,部系统确定调研选题550余项,累计开展调研2800余次,推动研究破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物流保通保畅和降本增效、海运发展等一批重点难点问题。三是行业发展扎实推动。12件更贴近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四是检视整改有序推进。五是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有力实施。

安全应急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一是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未发生铁路交通重大及以上事故,公路水路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民航实现运输航空安全飞行1117万小时、起降452万架次。邮政快递领域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二是防汛救灾工作全面加强。三是安全防控能力持续提升。四是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1—11月,组织协调水上搜救行动1467次,成功救助遇险船舶815艘、遇险人员8975人,成功率达96.9%。五是行业稳定有效维护。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完善。一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稳步推进。1—11月,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6万亿元,其中铁路6407亿元、公路水路2.8万亿元(预计全年超过3万亿元)、民航1058.9亿元。新建高速铁路1700公里、新改(扩)建高速公路超7000公里、新增及改善高等级航道1000公里、新颁证民用运输机场2个,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360公里,全国3461个抵边自然村全部实现通邮。二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快建设。组织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统筹推进102项国家重大工程涉交通项目,推动实施11项“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包、第一批16项交通强国重点项目。川藏铁路及其配套公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4个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构建,鄂州花湖机场全面投入运营。邮政国际寄递中心建设加快落地。三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有力推进。建立补链强链部省协调机制,累计下达187亿元支持两批25个枢纽城市,共296个货运枢纽项目和125个集疏运项目。有序推进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港口码头改扩建。四是资金保障力度持续增强。累计下达车购税资金3300多亿元、燃油税资金2200多亿元支持地方交通发展,交通运输领域发行使用专项债券超过6000亿元。

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一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加强。1—11月,完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555.9亿人次,同比上升34.8%。1—11月,完成货运量500.2亿吨,同比增长8.1%;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5.1亿吨,同比增长8.4%,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8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9%;邮政寄递业务量完成1463.1亿件,同比增长15.8%。二是出行服务品质有效提升。开展首批旅客联程运输服务品牌培育工作。持续推进公交都市建设,336个城市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主要网约车平台累计提供“一键叫车”服务超过1亿单,29个省份开通4800余条定制客运线路,组织开展水路客运便民行动,适老化无障碍出行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2万个,实施“阳光救援”和充电桩“随手查”行动。全面恢复境内国际邮轮运输。三是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联合出台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的意见,公布第三批19个示范工程。加快推进集疏港铁路线建设,1—11月,完成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935万标箱、港口“散改集”作业85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7%和19.6%。预计全年高速公路优惠减免车辆通行费1461亿元。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体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实施机制加快完善。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及分工方案,编制新时代新征程谱写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行动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邮政篇实施方案。正式签署新一轮16个部省合作协议,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交通强国建设领导机制,27个省份印发实施意见或建设方案,21个省份出台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二是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立。制定交通强国评价指标及各行业评价指标。指导地方研究制定省域评价指标,鼓励研究建立市级评价指标。三是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累计组织76个单位开展412项试点,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统筹开展督导评估验收、支持政策研究、成果宣传推广。四是理论创新持续强化。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理论、规划创新理论等研究,发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报告(2022)》。

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有力推进。一是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机制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实体化运行。二是监测调度持续强化。坚持7×24小时值班值守,持续监测、跟踪调度交通物流行业、重点交通枢纽和运输通道等运行状况,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重点物资运输顺畅高效。加强部门协作和部省联动,强化重点物资产销供运对接,“一企一策”保障粮食、能源、矿石、民生以及医疗物资、农资农机、外贸等重点物资运输需求,“一事一协调”解决物流不通不畅问题38万余项。四是重点时段出行服务平稳有序。全力做好全国两会、“五一”端午、中秋国庆、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工作。有力保障了疫情转段后春运47.3亿人次、中秋国庆22亿人次的人员流动。五是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完善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系统,推进首批17个国际物流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项目。有效提升陆路口岸通关效率和过货能力,持续增强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水联运班列等国际物流服务,完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六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及时优化调整。落实“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全力做好疫情转段交通运输防疫相关工作,因时因势做好系统内部疫情防控工作。

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1—11月,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6万公里,新增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乡镇327个,新增通硬化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22414个。二是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持续开行“慢火车”。继续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和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建设。不断畅通脱贫地区水运通道。进一步提高脱贫地区航空运输通达性、便捷性。建成1000余个县级寄递配送中心和30.3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三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1—11月,完成农村公路投资超过4555亿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146个,提供养护就业岗位81.8万个。

有效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一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暨雄安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津兴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京秦高速全线贯通,京雄高速、密涿高速三河至平谷段完成建设目标任务,北京东六环改造盾构隧道贯通。天津港、唐山港相关疏浚工程竣工验收。二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有序实施。沪渝蓉高铁加快建设。沪武国家高速公路联络线全线贯通。长江上游九龙坡至朝天门河段等航道整治工程竣工验收。三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港珠澳大桥正式运营,日均通行量增长近1倍。深中通道主线贯通。广州南沙港区四期工程(一阶段)竣工验收。支持香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航空中心和物流中心。四是长三角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推进轨道互联互通。常泰过江通道、张靖皋长江大桥等项目加快建设。支持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五是黄河流域交通运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济郑高铁全线通车,呼北高速朔城至神池段建成通车。六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运输发展持续推进。成渝中线铁路加快建设,成乐、成绵、成渝等高速公路实施扩容改造。七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有力有效。加快补齐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内蒙古落实“五大任务”,推进出疆入藏、沿边沿海等通道建设。积极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脱贫地区等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提升、寄递服务持续优化。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一是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部署45个交通领域项目,完成10个科技示范工程验收。持续推进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制修订重点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149项。二是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推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印发“一部三局”第一批数据共享清单。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推动全国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超过5700公里。三是新技术应用有效拓展。CR450动车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建成和在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均居世界首位,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正式交付。ARJ21实现规模化运营,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国产化样机完成研制并通过外场测试。深远海救捞、大深度饱和潜水等系列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交通运输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推动。一是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开展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评估,推进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二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加快应用。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电力机车占比达到66.5%。城市公交、出租车、新能源物流配送车等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约360万辆。沿海主要港口煤炭、铁矿石绿色疏运比例分别达到91.6%和78.1%。长江经济带船舶岸电使用量、渤海湾客(货)滚装船舶岸电使用量同比增长64%和200%。三是深入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实效。完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100余万辆高排放柴油货车淘汰工作。推进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常态化运行,深化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监管试验区建设。

十一

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不断推进。一是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深化交通运输大部门制改革。制定深化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完成部机关编制精简任务。持续推进公路养护、水运降本增效、信息化和大数据管理体制、全要素水上“大交管”等改革。加强网约车聚合平台监管,推动新业态平台降低过高抽成。推动国内首个集装箱航运运价指数期货上市。二是法治建设持续推进。《交通运输法》等5部法律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4部法规修订出台,21件部门规章完成制修订。推动印发部权责清单。组织开展区域执法协作试点示范。稳步推进海事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三是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优化跨省大件运输并联许可“掌上办”,实现普货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直接申领,加快实现水运许可事项电子证照及共享互认。实施优化公路水运建设领域营商环境行动。四是交通助企纾困持续发力。通过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政策,推动累计发放交通物流贷款1600亿元,直接支持经营主体8.2万户,带动330亿元的货车司机贷款实现延期还本付息。

十二

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一是“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积极参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筹备工作。中巴、中缅、中老经济走廊项下交通互联互通项目进展顺利。雅万高铁、特拉维夫轻轨红线、拉各斯轻轨蓝线一期项目正式开通运营。中巴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雷科特一塔科特)改线项目、中吉乌铁路项目等加快推进。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海外投资港口取得新发展。雅加达国际转运枢纽落成投产。二是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3)成功举办。发布《2022年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发起设立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提出《北京倡议》。举办第十五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召开中国一中亚交通部长第一次会议。进一步设计好、建设好、运营好、发展好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三是国际交通合作持续深化。印发《深化中非交通运输领域务实合作的工作方案》。推进可持续交通、铁路建设、道路运输、海运、未来出行、邮政快递等领域国际合作。成功举办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2023年中国航海日主论坛及活动周活动。四是深度参与全球交通治理。启动加入国际铁路运输政府间组织相关工作,推动国际铁路联运规则制修订和标准国际化。累计与22个国家签署双多边国际道路运输协定。累计与68个国家签署双多边海运协定。连续第18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推动出台《2023年国际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累计与104个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28个国家建立双边适航关系,推动北斗系统正式获准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与亚太邮联、韩国等签订邮政领域合作备忘录。

十三

交通运输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党的政治建设持续增强。二是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深化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和政治巡视工作,集中整改任务全部完成销号,长期整改任务持续深化。持续推进货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试点。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持续为基层减负。三是人才队伍和机关建设不断加强。出台新时代交通运输人才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文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部系统4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2人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交通运输新型智库建设进展积极。大连海事大学“双一流”建设有力推进。四是行业软实力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12月11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做好明年交通运输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把握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看清我国经济发展大势,始终坚定发展信心。

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不断巩固和增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态势。

我们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着力提升各类政策支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形成跨部门、多领域的组合性政策,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加强政策设计和预研,充实政策工具箱,掌握工作主动权。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以人民群众是否受益、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为衡量标尺,进一步精简文件数量、提高政策含金量,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我们要讲求工作推进的方式方法,确保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在交通运输行业落地落实。要抓住主要矛盾,找准重点、抓住要害,围绕交通运输保通保畅、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降本提质增效、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大任务,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加以推进,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要突破瓶颈制约,针对物流成本偏高、要素资源制约等结构性短板和制度性约束,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推动解决,释放发展潜能,增强发展动能。要注重前瞻布局,统筹推进交通运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获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

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我们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做好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努力打造“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让美好愿景加快成为美好现实。

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实现“三个转变”。要深化质量变革,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要深化效率变革,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要深化动力变革,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四个一流”服务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着力打造一流设施,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要着力打造一流技术,围绕典型交通运输场景,加强先进技术、现代化装备研发应用,推动形成交通运输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着力打造一流管理,推进交通运输治理现代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并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统筹融合能力。要着力打造一流服务,大力发展现代化运输服务业,壮大“交通+”产业生态,培育“链长”企业,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生产制造、能源、信息、商贸、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推进交通运输领域金融、保险、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通道经济、枢纽经济、路衍经济、低空经济、邮轮经济等。

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安全是交通运输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便捷是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高效是交通运输供给能力的内在要求,绿色是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经济是交通运输永续发展的重要要求,坚持5个方面的价值导向已成为关系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今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的贺信中,进一步提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7个方面的价值导向,使得交通强国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把这7个方面的价值导向落实到交通运输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扎实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2024年

总体要求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2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围绕服务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着力做好增活力、防风险、稳预期、保畅通、降成本、提质效等各项工作,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点工作

2024年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全力以赴保通保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加快推进“四个体系”建设。要建设统一指挥、协同高效的调度指挥体系。要建设布局完备、随调随用的物资储备体系。要建设精准高效、保障有力的运输投送体系。要建设快速响应、随断随通的维护抢修体系。二是强化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出台重点物资运输服务与保障应急预案。建立重点物资全链条供需对接机制。加强海运安全发展保障能力建设。三是完善公路保通保畅长效机制。四是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多元化的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多方式拓展海外仓网络布局,加快推动面向国际的港口、机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物流枢纽体系建设,推进边境口岸扩能改造。加强国际物流供应链运行动态监测。深入开展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和创新发展先行先试,持续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保障。

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完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推进出疆入藏、沿边沿海、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推进世界级港口群和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加快推动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等重大工程建设。制定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协同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深化湘桂赣粤运河前期研究论证。推进民航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推进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加强前两批补链强链城市综合货运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启动第三批竞争性评审工作。加强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研究优化投资政策。三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修订交通运输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协调落实中央本级水运建设资金,深化里程费储备政策研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与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有效衔接,加大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资金保障。深化财政事权分类改革,引导地方加大财力投入。开展投融资领域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推广运用特许经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四是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结合“十四五”规划实施,加强项目储备,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深度和质量。

积极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运输服务业。一是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持续推动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促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加快发展内贸集装箱多式联运,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深化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推进大宗货物在厂矿、园区等源头“散改集”。二是积极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进一步清理、精简交通运输领域各类涉企收费,规范铁路、机场、园区等环节服务性收费。鼓励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推动铁路多式联运信息共享。三是完善高质量出行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水平,加快客运“一票制”发展。组织做好综合运输春运工作。四是推动交通运输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深化交旅融合,印发推动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公路。发展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推动国际邮轮运输高质量发展。以航运金融保险、海事仲裁等为重点,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推动临港产业、临空产业、适铁产业集群化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加强法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妥推进收费公路等创新试点。加强公路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管理。二是深化交通法治建设。加快研究起草《交通运输法》,推动《铁路法》《道路运输条例》《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等修订取得积极进展,加快推动《国际海运条例》修订上报。三是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指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加强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治理。加强和规范信用监管。深入推进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全面推广应用道路运输电子证照。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交通运输智慧绿色发展。一是提高交通科技创新能力。承接实施交通运输领域国家重点科技专项。依托重大工程开展有组织科技攻关。推动更高水平自主可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示范应用。推进构建智能绿色船舶技术规范体系。持续推进海上搜救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加强深海、极地关键装备技术应用研究。二是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支持引导交通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应用场景规模化落地。深入推进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综合交通大数据体系建设。提升电子海图服务能力,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建设应用,推进智慧长江建设。提升北斗应用广度深度和质量。推动开展智慧交通国家标准化试点。三是加快推进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出台交通运输领域美丽中国建设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交通运输碳排放水平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应用。继续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航线、重点船舶靠港使用岸电。鼓励引导绿色出行。推进疏浚土等综合利用。

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人民,有力保障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服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五大工程。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二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和交通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推动长三角地区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持续推动黄河流域交通运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做好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前交通运输准备工作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各项改革试点工作。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补齐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短板。推动东北地区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做好交通运输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内蒙古落实“五大任务”相关工作。推进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加快东部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做好海洋强国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交通运输相关工作。四是持续办好更贴近民生实事。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做好适老化无障碍交通出行服务扩面提质增效、货车司机“平安守望”行动、新业态出行服务质量提升、船舶检验全国“通检互认”等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

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全球交通合作。一是扎实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促进中欧班列、中欧陆海快线、陆海新通道等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巴基斯坦1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等项目实施。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推进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建设。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推动澜湄流域国家船舶技术标准协同。二是深化交通运输高水平开放合作。深化双边、多边交通合作机制,推动通过或签署交通领域合作文件。推进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推动海运协定商签。促进国际航班增班。引导邮政快递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加强与相关国家海事、搜救打捞、智能交通、绿色低碳等领域交流合作。支持交通运输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坚定维护企业海外合法权益。三是积极参与全球交通运输治理。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全面参与国际海事组织框架下会议活动和谈判磋商,巩固我A类理事国地位,努力引导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进程,做好迎接履约强制审核工作。四是持续推进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建设。推动落实《北京倡议》,推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机制化运行。扩大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

点面结合加强试点,做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各项具体工作。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工作机制和规则。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事业单位全覆盖的交通强国领导机制。二是完善交通强国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后实施工作,启动“十五五”交通运输规划工作。三是强化交通强国政策体系。出台交通强国评价指标及行业评价指标,指导省域评价指标出台。深入开展系统评估,发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年度报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报告。四是推动交通强国试点提质扩面。推动港口功能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模式推广应用、长三角海事监管和服务保障一体化等专项试点。

全力抓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强化行业产品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监管,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和平安工地建设全覆盖。强化重大桥梁隧道安全监管,持续实施危旧桥梁改造,实现国省干线危桥动态清零,农村公路2020年底前存量危桥基本消除。做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范应对有关工作。扩大注销未登记船舶专项整治成效。二是提升安全监管效能。组织开展行业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水上交通安全信息共享共治专项治理。深化“商渔共治”。强化行业网络安保工作,加强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修订《公路水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规则》。三是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修订国家突发事件交通运输相关应急预案,巩固防汛救灾应急指挥工作机制,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和防灾减灾救灾、重点传染病交通运输防控工作。着力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加强海上搜救应急能力建设,优化搜救力量布局。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加强台海和南海救捞力量布局。加强深远海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二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三是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加强机关建设。五是做好交通运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