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17日 星期

二十年光阴故事
——记长江航道测量中心成立20周年

编者按:

测绘先行,开拓进取。历史长河澎湃大潮,推动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奋勇向前。

泽被万里,蹄疾步稳。光辉未来灿烂朝阳,召唤长江航道测量中心驰骋江海。

二十载春秋岁月,二十载磅礴征程,二十载硕果芳华。与时俱进推进长江航道数字化革命,率先研发应用全国内河首个电子航道图生产与服务系统,搭建长江航道大数据服务平台,建成长江干线数字航道,打造数字航道长江样板……长江航道测量人是长江航道建设者、发展者,也是亲历者、见证者,书写出长江航道测绘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豪迈篇章。

值此长江航道测量中心成立20周年之际,本报特开辟专栏,刊登长江航道测量中心职工撰写的二十周年主题征文以及先进典型人物专访,敬请关注。

二十年光阴故事——记长江航道测量中心成立20周年

一首老歌写着光阴的故事

星辰伴着灯光,长夜连着朝阳

日月星辰,春秋冬夏

智绘航道蓝图,数测天地经纬

航测人用双手托起今天的太阳

航测人用智慧与汗水书写出豪迈的篇章

忆航测历程:传承梦想

□ 贺武鸣 原长江航道测量中心总工程师

二十年,光阴很长

航测人用心去丈量

手掌上的航道,指尖上的服务

从山林到平原到街巷

从县城集镇到荒郊到僻壤

每一道山川沟壑里都有你冻裂的双手和坚实的步履

每一部电脑荧屏前都有你熬红的双眼和倔强的脊梁

面对横亘前行之路的溪流浅滩

裤腿一挽你逆流而上

面对阻碍了采集信息的大树高墙

袖子一撸起你钢铁般顽强

从金沙江到浏河口,从汉江到赣江

通江达海,干支联动

航测人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回首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年代,长江航道测绘起步艰难。那时,技术含量低,仪器设备落后,人员力量也不足。广大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以老式设备和繁琐的手工作业,完成了大量的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水深测量以及水文测验,为长江航道的建设、疏浚和养护提供了测绘保障。

上世纪,是长江航道测绘最困难时期。与共和国同岁的我,成为航道测量队伍的一员。犹记得,当时我们用着老式的设备,开展红花套天然气过江管道的挖槽施工测量。尽管技术水平有限,但我们的团队充满着创新的精神,努力探索航测技术的改进。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给测绘事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微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测绘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这个时期,我们年轻的测绘人员积极采用更先进的计算机语言,成功编制了《水文计算一体化程序》,这标志着航测事业迈入了数字化时代的大门。我们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外业数字化测图、数据自动传输、水文测验、内业数据处理等方面,实现了航测工作的全面自动化。特别是在微型计算机引入航测系统后,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取得了更精准的数据。

航测领头羊:技术革新中的航测新篇章

□ 黄政 水文测验处测量员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数字航道、电子航道图、智能测绘交出高质量的答卷

二十年,斗转星移

无人机、无人船、3D全景视图见证新时代的铿锵

二十年,四季轮回

“航道建设,测绘先行”演绎着“尺幅千里,惟精惟一”的测绘精神

在测量中心这个不断进步的舞台上,从最初的由人工布设一个个地物点采集测量,一步步拓展至自动化应用,再到如今的多波束无人船助力水底地形探测,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是追求卓越的见证,更是我们精确助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新窗口。依托长江数字航道这根主链条,全力构建“干支联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助力京杭运河、赣江、信江、汉江等内河航道高质量发展。新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使得我们在航道测量的征程中乘风破浪,稳居领航者的地位。每一次技术的跃升,都使我们更加自信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内河航道环境,为确保航道的安全畅通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从电子航道图系统的研发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的数字航道系统,再到融入大数据分析和航道数字孪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从数据的数字化到动态感知再到深度分析和应用的全面转型,并应用于航道建设、管理、养护的各个环节。这样的信息化转型不仅显著提升了测量中心的数据处理精度和效率,还实现了与航道业务的深度融合和综合应用。

通过这种渐进式的发展,测量中心成功推动了航道从传统的基础模式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以优化为目标、以提升为途径的信息化服务模式。特别是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为模拟航道环境和预测未来趋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支特色明显的发展队伍因而成为智慧航道建设的关键力量,引领着航道测绘工作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未来迈进。

踔厉奋发:承前启后育新人

□ 于文泽 特种测绘处测量员

二十年,光阴很短

航测人全力以赴、迎难而上

谁没有家中的妻儿爹娘

谁不想回家把亲人看看

何时也曾想过放弃

何时看不见的心酸在眼中独自打转

委屈和煎熬,也有过不了的槛

挫败和沮丧,也有喘不过的气

然而,我们知道

毕竟人生有限,宝贵的光阴太短

既然选择了启航

就是选择了与理想一起成长

既然选择了远方

就不能轻易放弃最初的向往

艰辛与坎坷,拼搏与汗水才能编织梦想与荣光

进入新时代,长江航道测量中心迎来了新的阶段。

据我所知,我所在的部门曾多次承担长江航道应急测绘任务,如2015年“民展”号货轮集装箱落水多波束扫测任务、2015年10月长江下游镇江危化品码头及锚地应急扫测、2018年4月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维护专项扫测及应急处置等一系列工作,有力地维护了航道畅通安全。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三次“特殊”任务,配合河南省特勤局圆满完成丹江口水库、三门峡水库、红旗渠及安阳殷墟等重点水域水下探测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历练,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于长江航道测绘人精神传承和文化氛围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测绘人来说,没有“八小时工作”的概念,有的只是随时待命和只争朝夕。哪怕是在节假日,只要是应急测绘任务一下达,同志们就整装集结、立即出发。大家没有抱怨,没有怠慢,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就如同老测绘人经常说的:“咱们测绘人具有三‘特’,就是大家能在关键时刻应声而到的‘特殊’,就是能在航道应急需要之际挺身而出的‘特别’,就是面对急难险重的局面做到处变不惊的‘特效’,这也是我们神圣职责之所在、使命之所系。”

师徒传承:匠心育新人

□ 于文泽 特种测绘处测量员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长江三角,有航测人的足迹

彩云之南,有航测人枝柯蔓延

以湖北为中心,走出长江、布局全国已成为航测人的共识

“师徒结对传帮带,匠心传承育新人”,这是测量中心多年来始终秉承的传带观念和育人理念。在这里,我们注重前辈与后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行师徒结对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在测绘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师傅,也都有机会成为学徒。这种浸润在精神文化中的工作环境,使我们不断挑战业界的极限,用实际行动向新一辈传递着测绘事业的火热心情。

这二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技术的跃升、时代的变革,也见证了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而这只是前半程,仍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挑战。与航道测绘、电子航道图、干支联动一同走过的这二十年,让我对事业充满了无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奋进,携手前行,努力让测绘事业的光芒继续照耀着中华大地。

(本文诗作者系综合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洪燕茹)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