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6%……在1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势头,“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产量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大豆种植面积1.57亿亩,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产量416.8亿斤,创历史新高。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迈上2亿亩台阶。
尽管粮食再获丰收,但进口量依然较大。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我国进口粮食1.6亿吨,同比增长11.7%。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介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90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口粮连年产大于需,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供给增加,玉米供需形势明显改观,大豆扩种成效明显。此外,中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我国粮食产量增、结构优、储备足,粮食安全有保障。”陈邦勋说。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农业农村部将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
稳面积——农业农村部将向各省份下达2024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落实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加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增单产——聚焦粮油生产重点县,整建制推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实现“三主”融合,全面提升单产水平。同时,实施规模主体增产行动,培育一批种粮能手,示范带动中小农户创高产,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气象部门预计,今年中国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潘文博介绍,农业农村部将抓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分区域分作物制定防灾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快构建“平急两用”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提早做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
小小“菜篮子”,事关大民生。“2023年,我国‘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表示。
雷刘功介绍,从生产上看,2023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继续增长,12月下旬在田面积7800多万亩,旬产量2100多万吨,同比分别增加80多万亩、60多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9641万吨,同比增长4.5%。
从价格上看,2023年“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24.91,与往年相比持平略降。
从城市情况看,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高度重视“菜篮子”,抓生产、促调运、保质量、稳价格,市场供给充足,花色品种丰富,价格运行平稳。
春节临近,“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事关千家万户。“春节期间‘菜篮子’产品供给总量有保障。”雷刘功说。
据监测调度,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肉蛋奶产能充裕,1月份蔬菜在田面积稳中有增,“菜篮子”产品保供基础非常扎实。
“但也要看到,受厄尔尼诺和全球气候变暖共同影响,冬春季可能发生阶段性区域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稳产保供带来一定风险挑战。”雷刘功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通过压责任、稳生产、强监管、促对接、抓监测五个方面,保障“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
此外,据雷刘功介绍,2023年猪肉产量5794万吨,比上年增长4.6%,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养殖收益看,全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
“产业发展水平在逆境中提升,预计2023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将超过68%,比2022年提升约3个百分点,能繁母猪生产效率也持续提高。”雷刘功表示。
针对生猪养殖持续亏损的问题,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加强生猪产能调控,保持用地、环保、金融等基础性政策稳定,引导养殖场户适应性调减产能。
对于后期走势,农业农村部专题会商认为,2023年12月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同比增长3.7%,这些猪将在未来1个月至2个月出栏,预示着生猪市场供应仍较为宽松。同时,随着能繁母猪数量的回调,二季度生猪市场形势有望好于去年同期。
“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2023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势头,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60%,脱贫县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总规模达到3396.9万人,超过年度任务目标377.7万人。
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611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2462万亩。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种质资源53万多份,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任务顺利完成。
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78%、88%、80%。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再获新成效,新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1.5万个,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
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全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在产业带动、就业拉动下,农民收入保持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
和美乡村产业优环境好
发展庭院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日前,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发布了花菇产业形象IP“赵小花”。该镇擦亮“花菇小镇”名片,开办“共富农场”5处,建设庭院“微小棚”20余个,整合闲置宅基地222处,打造“共富农场”平台。据介绍,引入花菇企业为“共富农场”提供菌种,全程跟进技术指导并保本回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村集体收入。
过去一年,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拓宽。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全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在产业带动、就业拉动下,农民收入保持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
浙江湖州南浔区南浔镇息塘村成功创建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该村在原有3A级景区基础上升级人居环境,挖掘鱼桑文化、运河文化、田园文化、古村落文化,形成集观光旅游、民宿体验、健康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地。南浔镇副镇长胡国华说,“乡村的优势要素各不相同,自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我们因地制宜,挖掘优势资源,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邓小刚介绍,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7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0%以上,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农业农村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逐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继续做精做优特色产业
如何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邓小刚介绍,农业农村部将抓好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重点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同时,抓好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重点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着重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着力提高单产。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分类指导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稳定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聚集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邓小刚介绍,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做精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农业农村部还将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一方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产业拉动、就业带动、改革促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邓小刚说。
本版文字综合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一孔之见)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 邹雨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缺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是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搭建好乡村振兴人才梯队,让各类人才在农村能大显身手,为农村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引进人才,引出源头活水。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创新创业城市人才等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发展产业,让他们把新的技术和新的业态带回到乡村。近些年,年轻人“跳回农门”已成为新气势。有的人放弃城市工作,选择回农村跨界发展;有的博士、研究生回到农村干起了养殖。有序引导城市大学生回乡“创业创新”“家门口就业”,让本地人发挥“主人”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中来。
培养人才,激活发展引擎。劳动力和人才也并非“一引了之”,而是需要持续培养。在职业农民培养方面,开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农民大学生培训课程等。全面强化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让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培养农业创新技术能手、农业销售人才等,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多方面发展人才队伍。
用好人才,展现人才效能。用好本地的“土专家”,既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也能助力乡村的人才招引。找准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好本地农民的专长,让其有用武之地,同时能更好地激发回乡创业人才的热情。打出一套落到实处的新旧“组合拳”,为乡村发展增添新活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就要聚人才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