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物流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5月8日 星期

武汉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助力物畅其流

阳逻港。 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 全媒记者 杨瑾 通讯员 王勋

综合货运枢纽快速建设,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物流设备加速更新,通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奔涌着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的磅礴动力。

4月22日公布的一季度武汉市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5.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4.4%,表现突出。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武汉对推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做出的不懈努力。武汉市自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以来,始终将延链补链强链作为服务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有力抓手,通过强枢纽、畅通道、促合作,深化交通物流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夯实补链强链基础

站在武汉阳逻港眺望,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巨轮向东奔赴入海,不远处的铁水联运场站,一列列拖着集装箱的班列向西开往欧洲。

曾经的武汉阳逻港,集装箱班列要从20公里外的滠口铁路货运站始发,或到60余公里之外的吴家山集装箱铁路中心站转运。如今,阳逻国际港集装箱铁水联运二期项目通过建设疏港铁路专用线,实现港区码头和江北铁路的无缝衔接,有效破解了武汉市集装箱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难题,平均减少1000元/TEU公路短驳费用。

“我们通过加强设备更新升级,引进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的先进设施,实现全市主要枢纽标准化运载单元使用率达80%以上。通过优化集疏运体系建设,高效串联港口、铁路、园区等重点场站,实现主要枢纽多式联运换装1小时完成率达100%,极大提升运输效率。”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港站同场、运输同场、关检同场、信息同场,真正打通了铁路和水路运输间的‘最后一公里’。”武汉中远海运港口码头有限公司生产操作部经理陈晓勉告诉记者,在5G、北斗等新技术加持下,阳逻港实现了集卡无人驾驶、铁路和堆场轨道吊远程操控、火车车皮和集装箱自动识别、火车自动定位、岸桥智能理货、智能闸口等,港口生产作业效率提升20%—30%,成为我国首个铁路装卸自动化码头,也是长江中上游首个智慧集装箱码头。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湖北省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多式联运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相继上线,推动铁、水、公、空、仓“五网”数据融合,实现多式联运全过程可视、可控化;平台积极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推进数据增信融资,有效降低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成本。

据悉,借补链强链政策东风,武汉市激发枢纽体系建设新动能,围绕构建“铁水联运引领,陆空联运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高效推进45个补链强链重点项目陆续实施并发挥效用。基本形成阳逻国际港、吴家山国际陆港、天河国际空港三大国际物流枢纽发展格局,实现全市铁水联运能力达160万标箱/年,有力促进物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拓展多式联运线路

4月10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航运航线补贴线上申报系统”正式上线,航运企业可以登录系统,在线申报铁水联运补贴。为充分发挥武汉区位交通优势,强化与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等协同推进,武汉市推动出台中欧班列、航运航线、民航发展等资金支持政策,安排超10亿元资金支持通道建设,2022年以来累计培育新增国际货运线路24条,推动形成“四向拓展、陆海联动”多式联运网络。

“我们不断拓展多式联运线路资源,大力发展江海联运、铁水联运业务一站式服务,通过叠加铁路运价优惠与场内配套作业服务费优惠,有效促进全程物流降本增效。”武汉中远海运港口码头有限公司生产操作部经理陈晓勉告诉记者,以成都至上海的线路为例,铁水联运较纯铁路运输每标箱节约3000元以上,较“水运+公路”运输模式提前10天以上时间到达目的地。

近年来,武汉持续拓展海外通道的步伐不断加快。据汉欧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欧班列(武汉)开行之初,仅有四条国际物流通道,以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三个口岸进出境,目前,中欧班列(武汉)已形成七个口岸出入境的格局,共拥有53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6个城市。

创新“班列+园区+产业”模式,形成“通道带动贸易、贸易聚集产业、产业反哺通道”良性循环。今年一季度,武汉班列货值同比增长36%;武汉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5.82万标箱,同比增长30.3%。

在武汉阳逻国际港二期码头,集装箱快速从货轮卸下,吊装至提货集装箱卡车,全程不到10分钟。近年来,武汉港通过开通干线港口直达、水水中转、江海直达等各类航线20余条,港口中转占比达50%以上,2023年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296.8%,增速居全国内河主要港口第一。

另外,武汉港积极推动近洋航线与中欧班列(武汉)高效对接,相继开通“日本—武汉—欧洲/蒙古国”“欧洲—武汉—韩国”等10余条国际多式联运中转线路,通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今年一季度,武汉港完成铁水联运量5.04万标箱,同比增长71%,成为中西部地区最佳“出海口”。

探索协同发展路径

“武汉市要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通过‘物理整合+模式创新’,打造中部地区枢纽港。”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港集团和湖北港口集团共同组建了“武汉集装箱联合服务中心”,并于2022年底、2023年初分别成立了“武汉—上海洋山”“武汉—上海外高桥”航线联盟,航线联盟年运输能力达50万标箱,采用“船期共定”“舱位共享”的运营模式,有效减少港航企业间无序竞争,船舶装载率增加20%,船舶在汉时长下降30%。

为促进长江中游港口群一体化协同发展,鄂湘赣三省立足各自优势,在平等、互利、双赢的基础上,继各省港口资源整合、常态化运营中三角省际集装箱公共班轮、推广鄂湘赣“组合港”通关新模式之后,2023年4月22日,湖北港口集团、江西省港口集团、湘水集团湖南省港务集团在武汉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共同搭建三省间经济便捷的运输、物流及贸易通道。

按照“定装卸港口、定运输线路、定班轮船期、定运输时间、定全程运价”的五定班轮模式运营联盟航线,在上海港、武汉港享受靠泊、内拖等优先服务,保证了境内外运输更加高效,武汉至上海全程航行时间由原来的5天以上压缩至3天以内,实现年运输能力达50万标准箱。

日新月异,动能澎湃。武汉正以“起步就要冲刺”的姿态,高水平推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力争用发展成果交出硬核答卷,为推动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贡献更多力量。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