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马榕蔚 通讯员 乔靖
4月26日16时25分,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救助值班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值班室的宁静,“鲁长渔养运66610”轮在栾家口港港池内翻扣,1人被困。民间潜水员下水探摸无果,请求救助。
时间就是生命,一支由潜水管理科科长常坤、特勤救助队队长胡学泉带队,4名潜水队员组成6人救援分队5分钟内集结完毕,迅速出动。在家休假的南隍城救助队队长吕光义闻讯后在第一时间打车赶赴救助现场。
科学研判 精心部署
赶赴事发地途中,常坤通过电话联系事发现场负责人员,详细了解渔船翻扣具体情况,并指导他们尽快为翻扣船舶舱内供气,避免因舱内缺氧导致被困人员窒息。同时,吕光义联系地方主管部门事先准备好救援转运船舶,最大限度地缩短救助准备时间,为救助争取时间。
渔船是一艘长约24米的钢质渔船,船舶处于完全翻扣的漂浮状态,通过敲击喊话的方式确认船内仍有幸存者。经过紧急磋商,救援队确定了两套救助方案:一是采取船底开洞的方式,简单快速,如果成功可以很快解救被困人员。但这种方式风险极大,切割时一旦舱内气体快速泄露或内部油气爆炸,就可能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另一种方式就是由潜水员潜入船舱内,由潜水员将幸存人员引领带出来。这种方式潜水员需要潜入翻扣船船舱内,这在难船浮态不稳、幸存者位置及健康状态不明的情况下,对潜水员考验极大。时间紧急,救援队员们确定首先采用潜水员进舱方案,立即展开救援。
黑暗水下 命悬一线
第一个下水的潜水员王德好,他曾经凭借高超的技术成功打捞出飞机黑匣子。面对复杂的水下环境,他沉着冷静,一边清理管线和杂物,一边摸索着进入两道已经变形的舱门,并在舱门上拴系了捞牵绳,但在翻扣的船舱内他并未发现被困者,也没有找到其他通道,无奈返回水面。
19时15分,特勤救助队队长胡学泉第二个下潜,他艰难地穿过两道舱门,通过手电微弱光束,发现了海水中缓缓溢出的油污,顺着油污摸下去,他摸到了一道更加狭小的舱门,他扒开挡在舱门内外两侧的障碍物,努力蜷缩着身体爬了进去。
幸存者是“鲁长渔养运66610”的船老大,渔船在离开码头不久就发生了翻扣,在翻扣瞬间,船老大随着湍急的海水冲入机舱,并凭借船底积存的一点点空气暂时生存下来。但黑暗、饥饿、寒冷以及头部、肩部不断发出的剧痛在不断地消磨着他的意志,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他正在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就在这时,一束亮光从黑暗中射出,他知道有人来救他了,兴奋地喊起来:“我在这!我在这!”
狭窄舱口 生死救援
翻扣船救助搜救是潜水员常规训练项目,但目前的情况却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首先是幸存者严重受伤,一只胳膊不能动弹,行动严重受限,为引导救助带来极大困难。其次是低温,不足10度的海水,按惯例只能穿着干式潜水服,但为了行动方便,潜水员只穿了轻薄的湿式潜水服,这让他们的水下工作时间严重受限。很快,随着海水快速地带走身上的热量,胡学泉明显感觉身体在不自主地打颤。为了尽量节省时间,胡学泉对幸存者进行简单的安抚和交代后,立即原路返回水面,他需要从水面携带另一个潜水头盔为幸存者佩戴后将其带出船舱。
再次回到幸存者身边,胡学泉明显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变得僵硬,紧接着是体力的明显下降。简单的潜水培训之后,他将备用呼吸头盔戴在被困者头上,没想到头盔上那条他曾经拉过百遍千遍的拉链这次会那么难拉,他扔掉防护手套,身上、手上、潜水头盔上都是油,他把幸存者的头抱在怀里,用尽全身的力气终于把拉链拉上。
戴上头盔,胡学泉已经无法直接同幸存者用语言进行交流,可能是害怕,幸存者开始躁动,事不宜迟,胡学泉深吸一口气,抱着幸存者向舱口游去。
按照计划,出水由胡学泉在前面带领,引导着幸存者游出船舱,但由于幸存者身体受伤,根本没有能力潜入水中,更可怕的是他还不断地胡乱挣扎,一旦导致头盔脱落,后果不堪设想。
制定好的方案已经无法执行,情急之中,胡学泉再次浮上水面,一下用胳膊将幸存者抱在胸前,架着他潜入水中。在机舱口他们遇到了新的麻烦,狭窄的舱口只够一个人勉强通过,抱着一个人根本无法过去。
回去重出,在当时的水温环境下,以胡学泉和幸存者的体能和身体状况,可能谁都无法再离开船舱。放开,胡学泉可以顺利出去,而幸存者将立即飘回舱内,几乎可以宣布他生命的终结。
生死瞬间,胡学泉通过潜水电话做了一个两全,但几乎孤注一掷的决定:收紧!收紧潜水脐带!
收紧潜水脐带,可以用外力将胡学泉和他紧抱着的幸存者一起拉出去,但一旦潜水脐带拉断,卡在机舱口,他俩都无法生还。随着潜水脐带的不断收紧,胡学泉感觉有些喘不上气来,身体变得麻木,但他并没有停止呼喊:收紧!收紧!
听到胡学泉从水下传来的喊声,队员们不断地收紧潜水脐带,此时和潜水脐带一起收紧还有每个队员焦急的心情。他们明白通过水下的障碍物需要他们的力量,但是手中潜水脐带早已经超过了应该有的强度,他们更知道拉断潜水脐带或者拉下空气面罩意味着什么,水下拉紧的喊声不断地传上来,他们没有别的选择,潜水脐带收紧时发出的嘣嘣声敲打着每个人的心。
突然,潜水脐带一下子松弛下来,整个救援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是通过了障碍?还是出现了意外?就在这时,水下传来胡学泉的喊声:收紧!继续收紧!我们已经通过机舱!
17时53分,两人安全浮出水面。幸存者先被营救上船,抱着幸存者出舱的那只胳膊因为用力过猛已经失去知觉,胡学泉努力地用另一只手使劲地擦了擦护目镜上的油污,此时夜幕已经降临,岸边的灯光辉映着粼粼的波光,海面显得那么平静和安详,仰望着船上生龙活虎的队员们,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亲切和温暖,禁不住一股暖流模糊了双眼……
事后有人问胡学泉,当他和幸存者被死死地卡在舱门时,有没有想过放开他自己出来,他说,有那么一瞬间,他确实想过是不是松开捞牵绳回去再想办法,也想过是不是真的会出不去了,但他从没想过放开遇险者。
救捞精神是“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但是在真正的救助中,你可能既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更没有能力左右别人的生死。但是既然成为一名救捞人,危机时刻,救生救难,就会成为他们肩上无法推卸的神圣职责,这既是一种承诺,更是他们一生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