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热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24年5月17日 星期

如何看待前4月金融数据变化


信贷投放“小月不小”,节奏更趋平稳适度;结构持续优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大;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有效减轻企业利息负担……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今年前4月金融数据,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M2余额同比增速回落

2024年4月末

广义货币(M2)余额301.19万亿元

同比增长7.2%

从剔除基数影响的两年平均增速看,2023年和2024年4月末M2平均增长9.8%,高于2018年—2022年同期平均增速,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资管产品募集增速回升较快,4月末同比增长11.3%,较大程度分流了银行表内存款。

4月末M2余额同比增速较3月回落1.1个百分点。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这主要受银行存款“搬家”、资金空转和手工补息被规范治理、金融业增加值核算优化调整等因素影响。央行对影响货币增速回落的因素早有预判,之前已通过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等场合持续对外发声。

“今年以来债市持续上涨,居民购买理财的热情升温,银行存款向理财等非银产品分流转化,4月银行对非银机构融出资金下降约3万亿元左右。近期存款向金融市场‘分流’,引起M2增速下行。M1增速受此影响也有回落。”张瑜解释称,此外,近期多部门对资金“低贷高存”空转套利、银行手工补息等现象的规范力度加大,过去相当一部分虚增的、不规范的存贷款有所减少,短期内有“挤水分”效应。

张瑜预计,未来几个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将有企稳。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逐步向好。二是政府部门融资有望加快。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逐步蓄力,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也会对货币总量增长形成支撑。三是债市逐步回归基本面逻辑。“4月以来,人民银行多次提示债券市场风险,4月下旬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所上行,导致理财收益率出现波动、吸引力有所下降,近日已有一些理财回流存款的迹象。”

信贷投放节奏平滑

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

4月末

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47.78万亿元

同比增长9.6%

“以往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有‘开门红’的季节性规律,今年一季度贷款冲高已有缓解,投放节奏较去年更为平滑。”张瑜说,当前信贷均衡投放效果初步显现,为年内贷款增长留有后劲,也将更有效匹配实体经济经营主体的用款需求。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4月新增贷款7300多亿元,从总量上看“小月不小”,信贷增长态势稳定均衡。同时,社融规模保持相对高位,M2余额在300万亿元以上,这些都有效保障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债券与信贷市场发展更加均衡,直接融资增速有所加快。”张瑜表示,前4个月企业债券净融资1.17万亿元,同比多9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迫切需要与其特点相匹配的资金,主要是股权资金等直接融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可能使得信贷总量增速放缓,但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会获得更多融资,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支持质效。

4月末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89.93万亿元

同比增长8.3%

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

1—4月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元

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在信贷总量充裕、结构优化的同时,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从中国人民银行可知,当前我国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4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6%,基本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23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利率为3.7%,比上月低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48个基点。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等措施,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政策效果明显,贷款利率进入“3”时代,有效减轻企业利息负担。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绍芳表示:“3月份公司刚刚拿到的1000万元信用贷款,利率只有3.65%,及时缓解了技术改造资金缺口,预计新项目投产后,公司生产的工业炉窑专用节能装备将实现节能减碳40%—60%。”

同时,张瑜表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能更好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M2作为金融总量指标存在一些局限。部分资金从存款分流到理财后,不再纳入M2统计,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再从M2角度考察融资总量不够全面。

张瑜指出,随着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和金融深化,衡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指标也需要结合形势变化相应调整优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也相继调整了主要盯货币供应量的做法,更加全面地观察金融支持力度。未来一段时间,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总量衡量指标的相对参考价值还是会继续体现的。

“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总体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年内政府债券后续将加快发行,全年仍有可观的净融资规模,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形成稳定支撑。”张瑜还表示,金融总量平稳增长要靠经济内生需求支撑。宏观政策方向需要适应发展阶段变化,从增加供给更多转向提升消费需求,着力发挥政策合力,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持续释放经济内生潜力。

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望企稳

4月末

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291.59万亿元

同比增长6.6%

1—4月

住户存款增加6.71万亿元

但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65万亿元

财政性存款减少1874亿元

货币有不同层次的统计。目前,社会各界都很关注“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钱去哪,钱在哪”首先涉及到“什么是钱”。所谓的“钱”,实际上也就是货币。根据我国的定义,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

目前我国的货币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即常说的“现金”,最活跃,流动性也最高;M1,是M0加上流动性稍弱一点的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动性更弱一些的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通过银行负债端的存款统计可以体现出“钱在哪”。由于M2可以通过贷款等渠道派生,也可以通过银行资产端分析“钱去哪”。

可见存款主要在居民手上。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士介绍,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银行如果还在扩张资产、贷款仍在增加,钱不会从实体经济中减少,也不会消失,只是随着企业投资生产、居民消费、财政收支,在企业、居民、政府间转移。如果经济循环中的“活钱”变少、循环不畅,老百姓和企业微观感受上会缺钱。

不少业内人士发现,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放缓,4月末M2增速较3月末回落1.1个百分点。专家普遍认为,近期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升温,不少银行存款向理财等非银产品分流转化,引起M2增速下行,M1增速受此影响也有回落。

今年以来,资管产品募集增速回升较快。据业内人士测算,4月末,资管产品募集份额同比增长11%左右,一定程度分流了银行存款。

温彬表示,当前,居民消费有待进一步激发,要防止存款淤积在居民手中,让钱“转”起来。未来,实体经济向好、融资需求恢复、政府债券发行加快,都有助于货币供应量增速企稳。

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显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发挥好政策合力,有效调动经营主体的资金运用,更好实现居民敢消费、企业愿投资、政府能兜底,推动实体经济畅通循环。

科技金融

绿色金融

普惠金融

养老金融

数字金融

五篇大文章成为发力重点

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分别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不难发现,银行业正在围绕五篇大文章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既要靠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升级、绿色化发展,也要靠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未来产业赋能。“五篇大文章为银行业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是助力银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发力点。”董希淼说。

在谈及今年贷款的重要投向时,多家银行管理层也纷纷表示,将继续做好五篇大文章,支持“三大工程”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工商银行增长的新动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在该行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工行将成立五篇大文章领导小组,优化业务推进机制,加快形成对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服务生态。

“2024年,力争县域贷款增长1.3万亿元以上,增量占比达50%左右,余额突破10万亿元。”在农业银行业绩发布会上,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提出了今年业务增长的具体目标。一季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贷款总额23.9万亿元,新增1.2万亿元,增速5.5%。其中,该行县域贷款余额达9.4万亿元,新增6227亿元,余额占境内贷款比重达40.1%。

建设银行在一季报中提出,将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扎实做好减费让利,做实做深五篇大文章,服务“三大工程”建设,精准滴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有力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本文综合自新华财经、经济日报、财联社、金融时报等媒体报道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