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水运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24年6月23日 星期

舳舻千里 不忘卢公

宜昌三峡风采。
位于重庆北碚的卢作孚纪念馆。
重庆天际线。

□ 何吉成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我国航运的“黄金水道”,其航道长达2800多公里,是世界上航运能力最强的内河,自2005年起就一直是世界上运量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在舳舻千里的长江上,5万吨级船舶可直达南京,1万吨级船舶可达武汉,3000吨级船舶可达重庆,2000吨级船舶可达宜宾。

但在百年前的近代,长江航运却被洋人垄断,长江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英、法、美、日等国的轮船。中国人没有自己的轮船和航运,受尽了窝囊气。有一位四川人非常有志气,他爱国心切、不甘耻辱、从无到有,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轮船公司和长江航运,堪称航运界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叫卢作孚(如左图)。

扬眉吐气 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卢作孚,原名卢魁先,1893年出生于重庆合川。1910年,17岁的卢作孚加入中国同盟会,立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他参加过四川的“保路运动”。1919年,卢作孚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主张“教育救国”,后来发现教育救国行不通,他下定决心要实业救国。

1914年,卢作孚第一次乘轮船出川到上海。他发现宽阔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轮船都是美国的、英国的、日本的、法国的。这些外国船舶在长江里肆无忌惮、横冲直撞,掀起的大浪把我们的木船冲得东倒西歪。卢作孚就开始思考:中国的轮船在哪儿?中国的航运在哪儿?

1926年6月,卢作孚四处筹集资金,从上海买回一艘载重70吨的二手小火轮,取名为“民生”号,并在合川成立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过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时,他被邀请出任万县市政佐办,代行使行署督办职权,待遇十分优厚。但卢作孚谢绝了,他说:“现在外国轮船还没有多少可进入长江三峡,我得尽快发展川江航运,否则,让外国轮船公司占领了长江上游航运市场,我们再发展就更困难了。虽然现在公司底子薄,条件差,但是我们一旦开始开辟合川至重庆的航线,接着就会开辟重庆到万县,万县到上海的整个长江航运,甚至全中国的航运。”

卢作孚不负众望,1926年7月,民生公司开辟了合川—重庆航线,自此长江上有了中国人自己的轮船和航运公司,结束了外国轮船公司对长江航运的垄断。1926年11月,又开辟了重庆—涪陵航线。1927年,民生公司由合川搬至重庆,以重庆为中心,沿川江、嘉陵江、乌江不断拓展航道,购买轮船,扩大公司规模。1929年10月,民生公司拥有“民生号”“民顺号”“民望号”3艘轮船,已经成为川江航线上实力雄厚的船运公司。

后来,民生公司走出川江航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英国太古、怡和,日本日清等外国航运公司展开了激烈竞争。外国公司用大幅度降价的办法,依仗船多、设备新等优势,想挤垮民生公司。但卢作孚毫不示弱,宣布民生公司的甲级船员一律由中国人担任,对旅客不论穷富一视同仁,服务热情周到,还禁止船员收取小费。这样,民生公司靠优质服务和民族自信心赢得了旅客的信任。许多乘客宁肯推迟日期,也不乘坐外国轮船,只愿坐民生公司的轮船。在开辟多条客运路线之后,卢作孚开始进军货运,并首创了买并,三包制,四统制等管理模式。

经过数年与外轮公司的竞争,民生公司逐渐壮大,1932年,卢作孚一举收购不可一世的美国捷江轮船公司。1933年,民生公司掌握了重庆—宜昌航线,其航运范围扩展至上海。到1935年,民生公司已经拥有46多艘轮船,总吨位达到了2.4万多吨,开辟了9条航线,西到宜宾,东到上海,民生公司成为川江航线上第一大航运公司。抗日战争爆发后,卢作孚爱国热情再次点燃,用轮船将川军部队运送到前线,运送了大量工厂设备、战略物资等。就连故宫南迁的国宝,也是卢作孚集中川江所有轮船,冒着轰炸危险,在极短的时间里抢运到重庆。1942年4月8日,在民生航运公司举行的股东大会上,作为公司总经理的卢作孚深感对不起公司的股东和全体职工,竟然大哭了起来。在场的黄炎培挥毫泼墨:“公司亏本对不起股东,对不起职工,为抗战而亏本,公司对得起国家,即股东对得起国家。没有国家,哪有公司,中华民族复兴之日,就是公司复兴之日!”1943年6月23日,冯玉祥应邀到民生航运公司讲演。他开口便说:“今天到民生公司来讲演很是光荣,因为很多人称赞民生公司是救国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多次嘉奖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整个抗战期间,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一共抢运了270多万抗日战士及无数武器装备,150余万难民,100余万吨重要物资。民生公司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6艘轮船被损毁,117名员工牺牲,76人伤残。这些伤亡在日军炮火之下的船员和水手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开辟出了一条水上生命通道。1949年,民生公司员工发展到9000余人,船舶148艘。1950年8月,卢作孚代表民生公司与交通部长章伯钧签署《民生实业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公私合营的大型企业,于1956年并入长江航运管理局。

勇担国难 指挥“宜昌大撤退”

1938年3月,武汉沦陷,日军沿着长江向西南大规模进攻。同年10月,宜昌的长江码头上挤满了难民,卢作孚的任务是在侵华日军到达宜昌之前,在40天内把3万多难民和9万多吨抗战物资,从宜昌沿水路转移到上游四川和重庆地区。这场转移任务,在当时所有的人看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宜昌大撤退”,被誉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人员转运上,卢作孚制定了非常时期客运救助办法,要求旅客按照到宜昌的先后顺序进行登记,依次购票上船,同时降低票价,对于战区难童、公教人员给予半票,甚至是免费的优待。当时有数千名保育院的难童滞留在宜昌,卢作孚当时还兼任着国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他下令在宜昌码头准备启航的所有船只,都必须免费附带至少50名难童上船,正是卢作孚的这道命令,挽救了成千上万名难童的性命。当时从宜昌到重庆的轮船最多只能乘坐1000人,为了增加轮船的运载能力,卢作孚决定把轮船上的卧铺全部改为坐铺。10月24日,民生公司的第一艘满载物资和人员的轮船从宜昌起航,在船上的还有卢作孚亲自护送的几百名难童。

在物资转运上,对教研机构的物资运输费用能免则免,能少就少,即便如此,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耗损,民生公司还给予赔偿。为了躲避日军的空袭,卢作孚给每艘轮船都配备了一台无线电台,并开通夜航。民生公司经验丰富的领江(船长)对川江的每一个峡口、每一处险滩、甚至每一处漩涡都烂熟于心,保证了夜航顺利进行。11月下旬,三峡的水位越来越低,卢作孚组织民生公司所有员工改用木船和绞盘拖船装载物资,遇到浅滩水枯的地方,民生公司员工就与前来援助的军民一起,改用人力在长江岸边用绳子拉着一艘艘分装的木船艰难前行,这是长江航运史上前所未有的景象,头上顶着日本飞机的轰炸,脚下用力牵拉着纤绳。倒下的纤夫、破碎的木板、泥泞的江岸……,但运送物资的民生船队从未停航。

1938年12月,卢作孚指挥民生公司轮船在“宜昌大撤退”中艰难完成了使命,在预定的40天时间内,他们竟奇迹般地运完了滞留在宜昌的全部人员以及三分之二的机器物资。这次从“宜昌大撤退”抢运出来的兵工厂和民营企业的机器设备,播下了重庆成为我国兵器工业重镇的种子。宜昌大撤退结束后,当日军进入宜昌时,这里已经是一座空城。

卢作孚指挥“宜昌大撤退”,为保存当时中国的政治实体、经济命脉以及教育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敦刻尔克大撤退依靠的是国家力量,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这样的撤退在中外战争史上只此一例。

救国爱国 永远被铭记的中国航运人

卢作孚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方面均有建树,他青年时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自学成材后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并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从一条小火轮开始,开辟了数千公里的长江航线,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使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抗日战争期间坐镇宜昌,组织领导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他的爱国壮举和民族情怀,历史和人们永远铭记。

1944年,美国杂志《亚洲与美国》如此评价卢作孚: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经对黄炎培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厉害的人很多,但是有四个人我们是不能忘记的,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业的张謇,搞化学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张澜曾说过:“我与卢先生是数十年至交,深知其人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从不置私产,一心为公,工作不计报酬、废寝忘食,是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决不会贪污。”冯玉祥夸他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

为了纪念这位民族工业先贤和爱国实业家,2015年11月,交通运输部、中国航海学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了30集电视剧《卢作孚》。2020年9月,重庆市北碚区委、区政府与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联合拍摄了纪录片《卢作孚》。为缅怀先贤,弘扬卢作孚企业家精神,位于重庆的西南大学在1997年成立了卢作孚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外卢作孚学术研究、学术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重要力量,中心不断开展卢作孚精神研讨会。

为纪念“北碚之父”卢作孚先生,重庆市北碚区对位于文星湾的卢作孚任局长的峡防局办公地进行保护性修缮,辟建为卢作孚纪念馆,2012年9月,卢作孚纪念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馆内以图片、文字、实物、影像展陈为手段,集中展现了卢作孚先生兴办教育、创办实业、抗日救国、启迪民智,推行乡村建设实验,为了救国强国之路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纪念馆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馆还是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重庆市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重庆市科普基地。

卢作孚志存高远,一生都在为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而奋斗,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践行者。百年后的今天,江阔水深、舳舻千里、货畅其流的长江水运定会让卢公欣慰和欣喜。(作者单位:陕西省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有限公司)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