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每一年,都有新专业设立,也有一批专业被裁撤。这些专业的变更透露出什么动向?
2024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新增备案专业点1456个、审批专业点217个(包括16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57个目录外新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将列入相关高校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
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其中,新增布点1673个、撤销布点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工学所涉专业点1322个,占比39%;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点有1802个,占比53.17%。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此次共增设24种新专业: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设置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深化“四新”建设,设置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专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置中国古典学等专业;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部署,设置健康科学与技术、体育康养等专业。
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
今年,北京科技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开设材料智能技术专业的高校,全国一共招40人。北科大相关负责人介绍:“材料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变革性因素,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炒菜式’研发。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可以让研发人员通过人工智能里面的理念来对材料进行新的发现,甚至对一些未来材料进行预测和储备。材料智能专业很好地契合了未来科技发展以及所需人才培养的双向需求。”相关负责人介绍,“毕业生将来可以在包括但不限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半导体和电子设备、可再生能源以及医疗器械等行业的研发部门工作,参与新材料的开发和优化。还可以成为技术咨询和项目管理的专家。”
据悉,北京科技大学材料智能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材料机器学习算法、数据与数据库技术、材料分析方法、材料大数据技术、计算材料学、材料智能设计与制备加工、材料在线检测与数字化控制等。
作为今年新增设的24种本科专业之一,智能视觉工程专业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
如何让智能视觉更好地服务人类?今年,哈工大新开设了智能视觉工程专业,通过空间光学与机器视觉技术的结合,模拟人类的视觉功能,使机器或系统像人一样聪明,不仅能看、能理解、能思考,而且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准确处理海量的图像数据。即使是在人类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下,也能够稳定高效地工作,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和服务。
智能视觉工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一个,需要学习人工智能原理、视觉传感原理、计算光学、视觉仿真技术、视觉测量技术、智能图像处理技术、智能视觉系统设计等。在这个专业目录中,还包括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其他20个专业,涵盖了多个领域。
为向我国数字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今年新增了数字经济、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3个专业。其中,数字经济属于经济学类,金融科技属于金融学类,供应链管理属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并分别由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负责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据了解,以上3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在传统经济学、金融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等基础知识上,还都与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和领域有融合交叉,为的就是能够培养出适应数智时代,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数字化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今年,北京工业大学本科阶段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这是学校基于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秉承新能源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和环境协调发展理念而设立。
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魏中华介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内涵就在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一体化。与传统的材料(如合金材料)不同,新能源材料不是简单的材料,而是有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像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不是单纯的硅,而是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如PN结等),并能实现光电转化功能。因此,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不仅是材料或元器件,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该专业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打通新能源材料和器件之间的断层。“新增专业属于材料大类专业,也是一个学科交叉比较强的专业,该专业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化学以及应用物理学等专业都有一定的交叉。”
民生紧缺需求专业“做加法”
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力度,引导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民生紧缺需求。
此次的“加法”中,增设了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民生紧缺专业点806个。这些新增专业的设置,反映了当前社会对相关领域的迫切需求,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张雁平看来,学院新设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尤其是年轻父母对婴幼儿照护的迫切需求。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谁来带娃”成为很多家庭面临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许多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的一大顾虑,普惠托位供给不足、优秀托育师紧缺、托育服务费用居高不下成为制约新生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设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相应人才供给的问题。
“目前托育行业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监管、师资力量不足、家长信任度低等问题。随着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才来推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张雁平说。
在现代农业方面,围绕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支持增设现代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专业点325个。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畜禽智能化养殖专业、农业电气化技术专业、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该学院副院长胡克伟表示,现代农业产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人工被机器取代,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领域大量使用现代化、智能化电气设备,必然需要精通农业电气化设备装配、调试、应用、维护、保养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数字 农业”“智慧畜牧业”已经成为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措施。
新增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同样也是直指民生需求。该学院通过调研发现,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典型职业中,需求较多的岗位包括计量、质量和认证认可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技术人员,检验试验人员,以及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人员。其中,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人才缺口最大,培养难度大,周期长,紧迫性最高。
“以高层次、专门化人才为重要支撑的食品安全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农产品、食品生产与加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的、高水平的食品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胡克伟说。
部分专业遭“下架”
教育部等五部门在2023年3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提到,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哪些专业近年来被裁撤的数量最多?据上海交大教育集团公开数据显示,2018—2022年,被撤销数量最多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全国共有100所院校撤销了该专业;其后依次是公共事业管理(97个)、服装与服饰设计(70个)、产品设计(66个)、信息与计算科学(65个)。
而关于专业裁撤的指标,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江西省教育厅2022年发布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办法(试行)》的通知中提到,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点,给予红牌警示,责令其停止招生。对连续3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存在问题较多的专业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责令其暂停招生,或报请省学位委员会撤销其学士学位授权点。对连续停招5年及以上的专业,应在教育部专业设置与服务平台及时撤销备案。研究型高校对在全省本科专业评价中排名70%之后(布点10个及以上)或第6名之后(布点10个以下)的专业,应暂停招生。
福建省教育厅在2022年发布的《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严格控制艺术类和布点数超过全省本科高校数50%的本科专业设置。对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专业,将予以通报、调减招生计划并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的,将暂停招生或撤销学士学位授权点。
安徽省印发的《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中提到,要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健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对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不好、竞争力不强的学科专业实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等措施。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偏离办学方向、办学水平低、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予以退出。持续推进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总体来看,被裁撤的专业具有就业率低、毕业论文(设计)抽检不合格率高、办学水平低等特点。
“小众”专业“破浪远航”
第一次对船体分段大接缝进行建造精度测量,郜雨龙几次深呼吸,努力平复内心的激动。接下来,他屏息静气,使用全站仪对接缝处45个控制点的坐标进行测量,与设计数据进行拟合比对,修整分段保证误差在标准范围之内。
这是威海职业学院船舶精度控制实训室的日常一幕,也是该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在《造船精度控制》这门专业课程中的实战演练。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2024年全国共有29所高职院校备案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占全国1560所高职院校不到2%,这是明显的“小众”专业,且大多在沿海城市的高职院校开设。
但是,随着全球贸易和物流需求的增加,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均为世界第一,该专业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在船舶与海洋装备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
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人才缺口达26.6万人,其中大部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按照专业术语,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是船体生产设计和施工检验;形象地讲,更像是“船舶搭建大师”:他们专注于船体生产设计,将图纸上的线条转化为现实中的实体结构;他们投身于船体制造,以精湛的工艺将一块块钢板精心拼接,打造出坚固的船壳;他们担当船舶检验的重任,确保每一艘船舶都符合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据统计,以威海职业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6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进入造船与修船企业,从事船体生产设计、船体建造、船舶检验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进入船舶设计公司,从事船体生产设计、舾装设计等。
曾获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的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长期深耕高端客滚船市场,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丛慧慧介绍,每年招聘的来自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约占65%。
·相关链接·
日前,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
据悉,本次排名包括810个专业,涉及93个专业类、12个专业门类。排名的对象是开设学校数量不少于4所的专业,共计627个,每个专业发布的是排名位列前50%的高校,共有1103所高校的31414个专业点上榜。
本次排名,以全国排名前2%或前2名作为A+专业的标准,据介绍,“双一流”高校在A+专业数上占据主导性优势,130所“双一流”高校的A+专业数占全国A+专业总数的比例超过80%。北京大学以100个A+专业遥遥领先,清华大学以59个A+专业位列全国第二,哈尔滨工业大学则以50个A+专业位列全国第三名。A+专业数排名全国前十的其他高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45个)、上海交通大学(44个)、浙江大学(44个)、复旦大学(43个)、南京大学(41个)、北京外国语大学(35个)、同济大学(33个)。
本文综合央广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水运网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