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孙木子
6月28日,2024国际航运服务暨中国船东互保事业40周年论坛在上海北外滩举办。论坛以“蓄力要素聚变 服务航运高端”为主题,共有来自境内外相关主管机构,国际国内行业组织,全球航运、港口、货主、金融、保险、经纪、法律、仲裁、船级社、航运科技、海事服务、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方近400名嘉宾出席。
高端航运服务业在推动航运业转型升级、助力航运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提升高端航运服务业能级的新路径是什么?论坛上,与会嘉宾贡献了诸多具有全局性、前瞻性、针对性的观点。
顺应趋势聚合力
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航运服务业是航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实现了5.9万亿美元,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连续15年出口全球第一,进口全球第二。
其中,中国船队规模达2.5亿总吨,居世界第一,海运贸易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航运业承担95%进出口运输量,把中国制造的优势商品与世界各国共享,贸易伙伴与航运线路同步增加。中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带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航线联系。
在此之际,凝聚全球行业新共识,思索产业链协同新格局,关注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赋能航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端航运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航运服务业在蓄力中不懈探索。
论坛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在致辞中指出,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业发展新趋势,同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并肩携手、开拓创新,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业再上新台阶,推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全球贸易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缪建民在“应变局、开新局,推动高端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分享中指出,世界航运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与演变,短期内全球发展和安全面临多重风险,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航运业务数字化、绿色化变革势不可挡,新赛道、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球行业规则体系持续调整,世界航运业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
发展高端航运业,需要汇聚来自船东、货主、港口、金融、技术、法律、保险、咨询、教育等航运相关要素的合力。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董事长许立荣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服务产品定制化来体现高端,提升航运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应用产业化来体现高端,打破数据孤岛,创新服务模式,支持航运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许立荣表示,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未来将围绕会员管理、承保、理赔、境外网点等十大维度开展专业能力建设,不断开拓国际航运保赔市场,与产业要素各方共同促进航运保险事业的发展,为打造高端航运服务业贡献应有力量。
数字创新赋能力
上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航运已深深刻入了这座城市的基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正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方面的短板,提升全球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去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达到4900万标箱,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加强高端航运服务软实力的发展,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已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新机遇。
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策源作用,推动航运服务转型升级?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提出,“我们将抓住当前航运业转型变革机遇,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以数字智能赋能航运发展;推动绿色航运产业布局和标准引领,探索建设船用绿色能源加速中心,促进全球航运业低碳转型;推动航运保障,船舶建造等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力争构建国际航运中心竞争新优势。”
“数字化、智能化必将极大改变航运物流业的新模式。”论坛中,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长万敏表示,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在与全球供应链各环节深度融合,深刻改变了航运物流业的产品、服务、运行效率、商业模式以及业务流程。
数字化手段的升级也进一步促进了航运业的绿色化转型,中远海运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其90%的新造船舶将采用新燃料,同时将对现有的船舶进行全面绿色能源改造。万敏建议,开发专门的绿色航运保险产品,为使用替代燃料和电力等新能源船型在运行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风险提供保障。同时,对占全球98%以上的传统船舶的升级改造提供助力。
“智慧港航不仅通过提升港航自动化水平来保障全球供应链畅通,而且可以通过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提高港航效率加快全球供应链运转,还可以通过无人化、少人化作业来优化港航作业环境。”中国港口协会会长、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顾金山建议,世界各大港航企业都应积极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革新的机遇,深化科技赋能,打造差异化综合竞争优势。
据上海海事局局长、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谢群威介绍,上海海事局全力探索海事数字监管新模式,贡献航运转型发展驱动力,迭代升级了“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平台,稳步推进数字浦江和智慧海区建设,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海事交通建设。“去年,上海海事局正式启用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全仿真’模拟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谢群威说。
转型升级激活力
去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在全球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大背景下,航运保险应如何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更好地支持航运业向数字、绿色、智能化转型升级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航运自古与风浪为伴,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一直与保险业有着密切联系。”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他表示,航运保险必须密切关注航运事业的发展趋势,准确地把握航运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聚焦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重点领域,积极地探索保险产品的创新,业务模式的创新,以及风险分散机制的转型升级。
“数字化是未来航运业保险的转型方向之一。”万敏认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投保、核保、理赔,甚至海事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责任鉴定,保险流程,也有通过智能核定来提供保险业的理赔的准确性。通过与在线服务,电子保单相结合必将大幅度优化包括船东在内的全球保险用户的体验。此外,当前数字孪生技术,智能船舶也在快速发展,通过实时感知并智能模拟船舶,设备使用情况及潜在风险,保险业可以帮助客户防患于未然。
交通银行积极打造航运服务优势,通过贸易融资,产业链金融,境内外船舶融资,投行发债及产业并购等解决航运企业全球运营的金融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任德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把航运经营需求、特点与自身国际化综合化经营优势紧密结合,助力培育壮大高端航运服务企业。”
国际保赔集团主席Andrew Cutler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国际保赔协会集团的成员协会,承保了全球约90%的远洋船舶吨位,几乎涵盖了各类船型。面临技术的飞速发展、监管与法律环境的演进以及区域紧张局势,国际保赔协会集团成员协会与非成员协会负责任地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正是这份团结,让我们在每一次挑战后变得更加坚不可摧,助力全球供应链的流畅运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样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展望未来,航运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Andrew Cutler说,“我坚信,凭借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为所有依赖海洋的人们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可持续、更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