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石孟园 通讯员 袁寒 文/图
8月7日上午9时,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潜水组正在赣江边上开展日常潜水模拟作业。他们始终秉承救助精神,担负起全省通航水域应急搜救工作的重大使命,勇挑重担、不畏风险,奋力拼搏在水上搜救现场,挽救鲜活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成为赣鄱黄金水道上的“水上生命守护者”。
打造水域救援尖兵
当天,记者在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一大队趸船上看见,潜水员身着一套黑色潜水服,腰间绑着重达15公斤的铅块;电话员正蹲在地上调试控制面板,检查设备和核对数据;信绳员牵引着潜水员,为此次训练做最后的检查工作……
“装备穿戴完毕,供气一切正常,可以入水”,只听电话员一声令下,潜水员“噗噔”一声跃入水中,在水下开展潜水模拟作业,岸上其他队员正在紧张查看控制面板数据和实际水面情况。经过潜水模拟作业后,潜水员顺利上岸,将所有设备归置原位,至此完成一次水下潜水模拟作业,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松懈下来。
“水上搜救是一项技术性和危险性都极高的行业,对专业知识储备和心理素质要求都极为严格。”该大队队长陈康表示,潜水组作为一支专业水上救援力量,时刻面临水下暗藏的各种危机,如何强化队伍建设,切实承担起水上救援的重要任务,成为摆在队伍面前的实际问题。
“抓实战培训,以演促练,以练为战。”为了持续提升救助能力水平,潜水组自2023年以来开展准军事化训练,三天一次潜水模拟作业,每周组织搜救知识授课。
“老队员做好‘传帮带’,是新队员尽快熟悉搜救工作的有效途径,有效提升搜救队伍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潜水组建立一对一学习小组,以老带新,新老结合,向新队员传授如何克服孤独和漆黑的水下作业环境所带来的恐惧心理,讲解装备性能及其使用需掌握的要点,并现场手把手教学传授水下作业精髓,从实践中掌握水下潜水规范作业。
诠释水上救助精神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潜水组的身影,他们用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敢打硬仗的精湛能力,全力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鄱阳湖北段有一片水域被称为“东方百慕大”“鄱阳湖魔鬼三角”——常年狂风大浪、航行条件极其恶劣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二大队长年驻扎于此。
翻开他们的潜水手册,记载多次在老爷庙水域的搜救任务。从货船失控漂流冲向桥梁的危急现场,到采砂船舶走锚即将连环相撞的惊险时刻,再到小矶山船舶沉没、人员失联的争分夺秒,潜水组从不畏惧,勇斗风浪与险流,一次次地下潜作业,用实际行动践行救助精神,全力筑牢江西水域安全防线。
“接一则紧急通知,位于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泉陂村的8名人员被困溶洞,请求立即支援!”2023年11月27日晚10时,鄱阳湖水上搜救分中心(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前身)接上级指令,要求立即前往荷尧镇泉陂村参加搜救8名在溶洞开发过程中被困的工作人员。
接到指令后,江西省水上救助服务中心迅速集结了一个搜救小组于当晚23时乘3辆应急搜救用车,携带潜水服、潜水泵和氧气瓶等搜救装备,全速赶赴事发地点,次日凌晨3时许,搜救小组抵达萍乡泉陂村。根据救援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上午8时40分,搜救小组派出潜水员前往洞内第6至第9个水池间探查被困人员。
“溶洞地质结构复杂,洞内能见度极低,部分地方通道狭窄,洞内存水有回退等不利因素。与当地其他救援人员紧密配合,借助潜水装备和技术深入溶洞内部进行搜救。”潜水组组长蔡钟伟说道,搜救小组在救援指挥部的指挥下,会同公安、消防、矿山救护、安监等部门持续科学搜救,在11月29日凌晨4时许,成功将溶洞中最后5名被困人员救出,无任何人员伤亡,圆满完成此次搜救任务。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每一次训练,他们都一丝不苟;每一次救援,他们都全力以赴;每一次普及安全知识,他们都精益求精。
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筑牢生命安全“防护网”。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为增强儿童预防溺水的相关知识,有效预防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6月19日,江西省水上救助中心一大队组织队员走进南昌市朝阳新城第二幼儿园,开展水上安全知识宣讲活动。
在宣讲前,队员们针对儿童年龄特点,精心准备、量身定制讲解方案。在活动现场,队员们通过现场演示、提问互动等多种形式,绘声绘色地向师生们宣传防溺水知识、游泳注意事项、落水正确营救方式等,教育引导儿童不要在无家属陪同情况下私自下水游泳,不独自到没有安全保障的水域玩水。
“我们将尽全力和学校合作,通过点点滴滴引导孩子们深刻领悟到防溺水的重要性,增强珍惜生命的安全意识,让孩子们茁壮成长。”潜水组副队长陈晓说。
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在赣江货船灭火现场,在萍乡溶洞抢险洞穴……潜水组是一支历经锤炼、百战成钢的队伍,他们始终坚守使命、勇于担当,谱写着一曲曲水上救援的壮美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