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有些人腰围太大,体重超重,甚至患上了慢性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3月9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肥胖为何再次引起关注?
不久前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显示,2025年中国41%成年人达到高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9%的成年人患有肥胖。《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青少年肥胖率逐年递增。不同的统计数据或许略有差异,但我国的超重肥胖率居高不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当一个人能早一点正确认识体重管理,就意味着早一步走向健康。”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代谢外科主任卢列盛提醒,当一名肥胖症患者到了老年,他往往需要花费更多医疗费用,“不仅要减重,还要在肥胖引起的慢性疾病上费钱费心。”
肥胖也在危害着儿童健康。“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常常觉得孩子胖乎乎的很可爱,却很少意识到这‘可爱’背后潜藏的健康风险。”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许丽雅介绍,肥胖已成为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门诊上甚至有孩子因肥胖早早患上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老年病”。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还显示,我国6岁到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经达到19%,差不多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个小胖墩。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会上升到28%。
“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影响一生健康。这意味着,做好体重管理,迫在眉睫。”许丽雅说。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2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
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
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体重管理不是“少吃几口”
体重管理仅仅是“少吃几口”吗?在医生看来,体重管理背后更深层次的考量是要将防治关口前移,将慢病“管起来”,将一个人包括饮食、锻炼等在内的行为生活方式调整到“健康状态”。
目前医学已经明确,超重或肥胖跟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相关,甚至跟骨关节病、肿瘤的发生都有密切联系。一个健康的体重,对我们身体健康的益处是全方位的。
长沙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湛韬表示,就普通成年人群来说,总体体重指数(BMI)需要控制在18.5—24之间。但在体重管理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减肥的误区。如“宫中多细腰”,一些爱美的女孩减肥易过度,明明很瘦却还是一味减重,导致患上神经性厌食症,危及生命;部分人减肥时,这不能吃、那不能吃;部分年轻人,认为运动比控制饮食重要;还有老年人“老来瘦”的错误认识,一部分患者寄希望于减重药物、减重手术等“外挂”实现“躺瘦”,却不改生活习惯;还有的患者成功减重,却因没有坚持而功亏一篑,体重快速反弹……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吃饱穿暖,还要追求吃得健康科学,以及合理运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从而全面提升生活品质——这是人们心目中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自然也就成为相关部门的一个关注重点。
总而言之,体重的烦恼既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也是民生大事。现在,国家都在喊你“管理体重”了,咱们也赶紧行动起来,“管住嘴、迈开腿”,就在这个春天,为更健康的自己而努力吧。
安全燃烧卡路里 让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让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让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1 强化家庭体重管理 科学减重≠快速消瘦
控制体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这既需要自制力,也离不开同伴鼓励。
“肥胖不仅仅是体型问题,更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表示,《方案》中明确提到,强化科学指导、强化家庭体重管理、营造社会支持性环境很重要。
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以临床一例超重及肥胖患者为例进行了说明。35岁的江先生(化名)是一名互联网程序员,常年久坐、日均步数不足2000步,身高174厘米的他,体重一度飙升至115公斤,体重指数高达37.9千克/平方米,体检报告显示血压、血糖、血脂均异常,并且其妻子反映他每晚鼾声如雷,严重时呼吸会突然停止几十秒。江先生和妻子今年计划备孕。为了孩子健康,去年底,夫妻俩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肥胖防治门诊就医。随后,医生为其精心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经过3个月的综合治疗,江先生体重下降了15公斤,人精神多了,工作效率也明显提升。
邵挥戈介绍,超重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而肥胖者高血压风险增加5倍。内脏脂肪超标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诱发代谢综合征。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肥胖定义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如何科学判断是否肥胖,邵挥戈表示,两个指标要关注:一是体重指数(BMI):≥24千克/平方米,为超重;≥28千克/平方米,为肥胖。例如,身高170厘米的人,体重超过81公斤即为肥胖。二是腰围指标,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提示内脏脂肪超标。
然而,科学减重不是快速消瘦,国家提出“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我们就可设立小目标,如3—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5%,且遵循“营养干预、运动处方、医疗支持”的三大原则,才能事半功倍。其中,家庭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很重要。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代谢外科主任卢列盛建议,以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位为主,成员间相互督促,将体重管理做好。
2 遵循科学原则 “减肥神药”并非人人可用
“体重管理需要掌握权威信息,相关部门应指导公众正确认识健康体重、科学动态管理体重。”湖南航天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于勇文表示,《方案》表明,体重管理需强化科学指导,如倡导吃动平衡、“三减三健”等健康理念,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在用药上,更应遵循科学原则。
比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去年6月底,批准了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减肥适应证在中国的上市申请。意味着这款“减肥神药”在适应证范围内,可以常规使用了。
“其实,并非人人可用。”于勇文介绍,司美格鲁肽是一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简称GLP-1受体激动剂。其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可以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司美格鲁肽已被证明可以促进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和水的摄入。在胃中,司美格鲁肽会抑制胃排空、胃酸分泌和胃动力,这些都会降低食欲。因此,司美格鲁肽可用于减轻体重。
而获批适应证的范围,针对初始体重指数(BMI)大于(等于)30千克/平方米;或在27千克/平方米—30千克/平方米之间,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超重和肥胖症患者,给药频次为一周一次。因此,不建议体重指数小于27千克/平方米的人群,以减肥为目的使用司美格鲁肽。
有些特殊人群不宜使用或遵医嘱使用。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目前尚无司美格鲁肽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因此不建议使用;老年人使用司美格鲁肽无需调整剂量,但应注意监测血糖和其他不良反应;该药在肝肾功能不全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等。
3 饮食调养 健康减肥该怎么吃?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这份食谱细化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食谱示例,并备注了食谱的“总能量”。例如,东北地区的春季食谱有“铁锅炖鱼”“菜包饭”,西北地区的食谱里有“臊子面”“油泼面”等。
这些食物优先选
●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
●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
●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
●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这些食物要少吃
●减重期间应少吃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高能量食物(高能量食物通常是指提供400kcal/100g以上能量的食物)。
●减重期间饮食要清淡,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烹调油不超过20—25g,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
每天具体吃多少?
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kcal,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
●可根据不同个体基础代谢率和身体活动相应的实际能量需要量,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帮助减重、减少体脂。
●可根据身高(cm)减去105计算出理想体重(kg),再乘以能量系数15—35kcal/kg(一般卧床者15kcal/kg、轻身体活动者20—25kcal/kg、中身体活动者30kcal/kg、重身体活动者35kcal/kg),计算成人个体化的一日能量。
本版文字综合长沙晚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文汇报、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