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是中国汽车产业最热的话题之一。今年以来,我国多家新能源车企加大了海外出口、海外建厂的力度。4月11日,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我国汽车出口延续了去年强势增长的特征。
“中国车企参与全球发展的路径日益多元化。”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从早期的出口贸易,到如今的海外本地化生产、合资合作,甚至赋能海外合作伙伴、共建产业生态,中国车企正以更具创新性和合作性的方式走向全球。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亮眼
今年一季度,我国整车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尤为明显。
中汽协数据显示,一季度,汽车出口142万辆,同比增长7.3%。其中,传统燃料汽车出口97.8万辆,同比下降3.7%;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
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新能源乘用车出口41.9万辆,同比增长39.6%;新能源商用车出口2万余辆,同比增长2.3倍,商用车出口增速大幅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销量快速增长,彰显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产品的全球竞争力非常具有优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其核心技术实力已超越所有合资品牌。”
目前,不少车企均加快了出海步伐。其中,比亚迪一季度出口增速最为显著,出口达21.4万辆,同比增长1.2倍,实现跨越式增长。4月初,比亚迪在瑞士举办品牌上市发布会,正式进入瑞士市场。到今年年底,比亚迪计划在瑞士设立15个销售点,不断拓展欧洲市场销售布局。
吉利汽车也在加速推动全球化布局,着力开发全球化产品。以吉利银河品牌为例,基本按照全球标准同步开发,同步部署。2025年,吉利汽车的出口目标为46.7万辆,同比增长12.5%。
同时,小鹏汽车和小米集团、理想汽车等均透露,将加快汽车出海业务。今年,小鹏汽车海外销量目标是实现翻倍增长。
据了解,在中国车企“走出去”的蓝图中,东南亚是最集中的区域,尤其以泰国最为突出。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泰国电动车渗透率从不足1%跃升至13%,其中的90%都来自中国品牌。
市场表现亮眼的同时,泰国方面也提出深化合作的新期待。
泰国电动汽车协会主席尤萨朋·劳努尔表示,他们希望加强供应链层面的合作,中国车企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通过合资或协作方式整合泰国本地供应链,推动技术创新与长期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与电池技术合作。
“走出去”已跨越初级阶段
把中国汽车放在国际上看,有何亮眼之处?
中国汽研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安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得益于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发展迅速。
一方面,核心技术正在加速突破,包括智能驾驶、车联网(V2X)、端到端大模型等。2024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里,L2及以上智能驾驶功能的搭载率超50%,高阶智驾向10万至20万元的主流车型普及。
另一方面,中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部署超8700套智能化路侧单元,形成了生态闭环。国产激光雷达、车规级芯片的崛起,也显著降低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这些都表明中国汽车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协同良好。
“我们在调研和观察中发现,现在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发展的路径更加多元化,而且更具创新性。”3月28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国际论坛上,张永伟表示,海外本地化生产、与海外企业合资合作以及共建产业生态,成为中国车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亮点。
岚图汽车CEO卢放介绍,中国车企从“整车出海”到带动“技术出海”,形成技术合作与竞争优势。从“贸易出海”到“生态出海”,中国车企会加快在海外布局建厂,共建海外生态,降低海外合规风险与发展的成本。
德国交通转型智库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安·霍克菲尔德高度赞赏了中国在电动化领域的成就。如今,中国品牌、供应商及电池企业正走向全球,他建议中国企业反向布局欧洲,通过合资公司帮助当地供应链和产业发展,助力当地道路运输电气化,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共同实现气候目标。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包括比亚迪、长安等近10家中国车企已在国外投资建厂,带动了多家配套企业落户。张永伟表示,中国车企往外走现在已经跨越了初级阶段,由过去的以贸易卖车为主,转向了将制造和国际市场紧密结合。大家正在去探索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模式,本土化发展的策略,趋势非常明显。
车企出海仍面临不少挑战
“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中国车企参加全球竞争的重要支撑。然而喜人的数据背后我们也要看到一些隐忧。”吉利汽车集团首席产品战略官唐黎明表示,与欧美日韩企业相比,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的深度和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唐黎明提到,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品位移,而是产生生态的共生共融,要加强产业协同,从产品贸易转向体系共建,融入全球汽车的产业生态。此外,在推动产品、供应链等硬基建出海的同时,更要注重构建全球的合规体系和文化认知软实力的本地化深耕,确保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
“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国际化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可能一蹴而就。”唐黎明认为,车企需要改变策略、改变模式,思考从卖产品转向建生态,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深耕,以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发展。
对于车企出海面临的挑战,张永伟则认为,推动全球汽车的合作,不仅要看汽车的生产制造,也需要关注汽车服务体系的互认互通,通过服务体系与消费环节的拉通,带动前端生产制造的合作,推动汽车生产购买向服务和使用转变。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复杂性、消费市场多元性等因素也让车企走出去面临挑战。张永伟表示,建立安全可控、有序流动、互信共治的汽车数据跨境合作机制已迫在眉睫。
此外,张永伟提到,建立安全可控、有序流动、互信共治的汽车数据跨境合作机制迫在眉睫。“各国数据安全监管与合规认证要求存在差异,如何减少数据壁垒,跨越汽车数据鸿沟,已经成为我们全球汽车合作更新的课题,也是更迫切的任务。”他建议,加强国际在数据治理和流通方面的共识,以及在数据使用标准法规方面的互认。
汽车智能化领域,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AI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阿里计划在未来三年投资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的硬件基础设施。“我们一直秉承着希望成为汽车产业的水电煤的宗旨,把我们的算力、AI智能化能力等,从中国本土拓展至欧洲、中东、东南亚和美洲等全球各地。通过提供这些充沛的算力资源和服务,助力车企加速全球化扩展进程。”
李强提到,对于助力车企“出海”,阿里云早在2014年就开始出海建设,先后在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地建设数据中心,并协同菜鸟、高德等生态企业深耕海外合规,积累十年经验。车企可依托阿里云“一套技术栈”实现全球统一管理,降低成本。
李强认为当前车企对云服务提出了三方面核心要求:一是拥有极致的世界级云平台落地AI智能化;二是提供适合汽车应用的开源模型;三是拥有异构的全球充沛智能算力,包括国外和国产GPU算力双重保障。“基于这几个差异化或核心能力,我们对陪伴车企进入AI新世界满怀信心。”
就突出差异化,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方面,刘安民表示,现在国产芯片、电池、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技术自主可控、可规模化生产,智能驾驶系统成本大幅降低。中国汽车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抓手在于“技术+成本”的双重优势,有机会实现“智驾平权”和“全民智驾”。
更宏观地看,还有政策影响和标准输出的优势。中国正在持续完善智能驾驶法规、推动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车载硬件标准等政策。未来,中国汽车品牌要从单纯的产品输出,逐步迈向品牌价值和技术标准输出。
本文综合整理自中国证券报、新京报、央视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参考报、经济日报等媒体
本版图片除标明豆包AI生成外均由本报资料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