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成立以来,推动了各方对交通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推动科学决策、提升决策水平的“智囊团”作用。本期“交通智库之声”继续精选专家观点,敬请读者关注。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
发挥港口水运优势 推动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
□ 冯玥 邢虎松 栾迪 陈茜 李继春
推动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京津冀世界级港口群牵引作用,为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港口水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港口水运作为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港口水运优势,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国家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陆续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津冀港口协同发展工作方案(2017—2020年)》等政策文件,为京津冀水运物流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同时,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积极响应,达成《津冀世界一流港口联盟合作协议》,签署《携手共建世界级港口群一致行动书》,共同出资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为区域港口水运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港航能力显著提升,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京津冀港口吞吐量持续提升,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14年的14.5亿吨增长至2023年的19.2亿吨,年均增速2.87%;集装箱吞吐量由2014年的1590万标箱增长至2023年的2545万标箱,年均增速5.37%。航运辐射范围持续扩大,集装箱航线从100余条增加到207条,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京津冀内陆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物流协同效应持续增强,推动港口水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集聚,有力支撑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推动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6.7万亿元连续4次实现万亿级增长至2023年的10.4万亿元,年均增速达5.2%。
水运经济贡献持续显现,产业集聚作用不断凸显。据测算,2023年水运带动京津冀区域增加值预估约为1833亿元,占京津冀地区GDP的比重为1.8%。其中水运带动天津增加值预计为908亿元,占天津GDP的比例为5.4%;水运带动河北省增加值预计为924亿元,占河北GDP的比例为2.1%。水运支撑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系统性升级和集聚发展,其中,水运向天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供给占行业服务总量的比重预估分别约为40%和41%,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集中度相比2012年分别提升了21%和67%;水运向河北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供给占行业服务总量的比重预估分别为57%和18%,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集中度相比2012年分别提升了31%和30%。
京津冀地区水运发展尚存短板
目前,水运在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衔接设施存在短板。京津冀地区主要海港与货源地之间大都通过公路和铁路运输网络进行货物集疏运,缺少内河水运与港口的衔接,水运融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程度不足。同时,受限于铁路运力及港口所在城市道路运输政策,叠加区域生态环保政策对燃油货车各方面限制的影响,存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仍需跨运输方式换装的情况,货物集疏运经济效率较长三角与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明显不足。
京津冀港口群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京津冀港口均以服务京津冀、华北和内蒙古地区为主,经济腹地基本一致,作业货种普遍集中在煤炭、矿石、钢铁、砂石骨料、机械设备、粮食、化肥、液化品等。天津港、唐山港、秦皇岛港均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但由于港口发展定位及方向缺乏统筹协调,三个港口的重点作业货类和业务模式同质化程度较高,未能构建起良好的错位发展格局,港口群的腹地优势并未有效整合,长此以往不利于港口群的高质量发展。
水运对经济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不足。京津冀港口水运服务与区域重点产业链的融合度不高,推动和支撑产业链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尤其在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存在短板。例如,天津港作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是京津冀国际航运服务枢纽的核心主体,但水运行业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服务供给仅占行业服务总量的3.4%;河北省作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水运行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牵引作用仍待提升,水运行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服务供给仅占行业服务总量的4.6%。
应加快建立多维度、可选择、多元化港口水运服务体系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从产业疏解承接、经济结构优化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更为重视产业链合作共建与协同高质量发展。水运行业作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渠道和关键节点,要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方面着重发力,加快建立多维度、可选择、多元化的港口水运服务体系,提升对经济社会的服务支撑能力。
一是构建京津冀多层次综合运输体系。研究构建京津冀对接国际、辐射国内,港口与腹地间高效联通的多层次综合运输体系,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打造以港口为枢纽的综合运输体系。以多式联运班列为抓手,充分发挥北京作为首都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海铁班列加密和扩能,推动京杭大运河北京段航运能力提升。利用天津港的海运通道和大陆桥通道组合优势,推进津冀通航资源整合,推动天津至雄安新区水运物流通道的前期工作及建设。依托河北港口和工矿产业的支撑基础,推动铁路专用线“进码头、进园区、进厂矿”,协调完善“北煤南运”运输体系,创新“港口+内陆港”多式联运体系。
二是推动打造港口群利益共同体。结合“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推动京津冀港口群协同互补,着力打造由“一个”核心港口城市及“若干个”港口城市圈构成的有机结构,加强港口群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京津冀水运协同发展管理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区域内水运发展的重大事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优化集装箱、散货等码头功能分工、资源整合,发展差异化和细分领域专业化业务,形成京津冀港口群布局规划“一张图”、统筹建设“一盘棋”的格局,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安全绿色、畅通高效的世界级港口群,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是着力推动水运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煤炭、粮食、集装箱等专业化运输,着力推动铁水联运和海河联运发展,“一港一策”“一企一策”,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工厂、园区等源头开展粮食等适箱货物“散改集”,切实推动水运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推动京津冀港口和铁路企业针对具有稳定流量流向的煤炭等重点货类开行大宗散货“五定直达班列”,推动大宗散货铁水联运“重去重回”。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航运贸易数字化发展,在京津冀地区率先推进航运贸易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降低航运贸易数字化发展的制度性成本。推动港口集团与航运企业加强合作,构建面向全球的“航运+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健全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提升物流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四是着力提升水运对经济产业的服务能力。加强港口水运与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鼓励港航企业与工业企业探索共建供需高度匹配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第三方公共信息平台等渠道资源,聚焦主要货种和关键细分领域,搭建便捷有效的运输需求反馈和响应协调机制,确保重点产业供应链稳定畅通。深化推动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加强港口与城市、产业之间的衔接,推动港口与后方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规划统筹和功能配套,推动水运服务链向现代金融、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方面延伸,加快建立健全以航运服务业为特色的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提升水运对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服务能力。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