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马榕蔚
5月19日,天津港北疆港区的码头堆场一如既往地忙碌,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在这里周转堆卸。
车来车往的嘈杂掩盖住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马春琳来到一个集装箱面前,只见她一边翻看着手上的货物单证,一边指挥工作人员进行开箱。核查完货物之后,马春琳松了一口气,她明白如果5.1类危险货物次氯酸钙随船运行,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作为北疆海事局危防中心副主任,马春琳用专业精神默默守护着船舶货物安全运行,让危险货物监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也为港口能级跃升保驾护航。正是这份扎根一线的坚守与担当,让马春琳先后斩获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等个人殊荣,更带领“津港紫薇花”女子查验团队揽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青年文明号等集体荣誉,成为海事战线上当之无愧的标杆旗帜。
“越干越知道应该怎么干。”
马春琳2013年参加工作,2016年首次接触到危险货物监管工作。“当时我只知道天津港70%的集装箱危险货物都集中在北疆海事局辖区,海上交通运输安全监管重任在肩。但如何把这份工作做得更好,更完美,其实我心里有些打鼓。”马春琳笑着回忆道。
“但工作就是越干越知道应该怎么干。”话锋一转,马春琳给出了答案。
她回忆起,最开始进行危险货物开箱查验时,所有被查验的集装箱均需转移至码头区域以外并需要退关再提离,每箱货物的查验时间需要2—5天不等,甚至更长时间,手续繁琐、耗时耗力,被查验的集装箱一旦无法如期运输或提箱,企业就会产生大量货物滞期成本。
“我和我的团队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就在思考,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危险货物查验效率。”
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马春琳和她的团队提出了非侵入式集装箱货物智能查验方案。“简单来说就是不开箱,在集装箱通风孔处采集货物的气体样品,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分析技术,对收集的气体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可以针对那些开箱查验手续复杂、危害性最强的挥发性有机物类货物进行快速、大通量查验。”马春琳向记者介绍道,这个方案可以使每箱货物配合查验时间从原始的几天,缩短为几小时,因为不需要提离码头、启封集装箱,货主可以不到现场配合,甚至做到“无感查验”,不耽误货物上下船和集疏港时间,节约大量货物滞期成本及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效能90%以上。
该团队也凭借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20余项。
“我的职责就是做好服务解决问题。”
在货主眼中,这位总是步履匆匆的青年专家有着超越年龄的敏锐。马春琳在一次工作中了解到,有一部分的危险货物谎报瞒报是因为货主缺少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分类的常识。她举例道,有一个货主买了地板,商家好心送了两瓶用于黏合地板的胶水,经鉴定此胶水属于3类危险货物,且胶水未进行危险货物申报,就造成危险货物的谎报瞒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春琳和团队定期深入企业就船载危险货物基础知识及海事最新政策等内容开展专题宣讲,同时聚焦企业发展难点疑点问题,主动服务、助企纾困。
2023年,天津提出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马春琳主动融入天津市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部署,重点关注天津港北航道及相关水域疏浚提升工程等,通过审批手续无缝衔接、施工船舶及时变更等抓手,有力保障疏浚提升工程顺利竣工,为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夯基筑石。
近年来,她累计服务天津港重点工程十余项,涵盖北疆港区C段码头、海嘉滚装码头等重大项目,助力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300万标箱,稳居全球前十。
“把能做的事情做好。”
除此之外,针对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激增,马春琳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断优化天津“新三样”海运出口保障举措,并参与编制《新能源汽车海上集装箱运输装箱标准》,为天津首票储能柜出口提供“全链条护航”。据统计,仅2024年马春琳参与保障储能电柜和储能集装箱安全运输293TEU。
现如今一提到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简称“天津港C段码头”),大家的脑海里就是有条不紊运行的轨道桥和穿梭不停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RT)……而在马春琳的脑海里,天津港C段码头还给她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020年,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建设在天津港启动。得知消息的马春琳觉得这对于自己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随后她就恢复平静。“智慧码头建设是国之重器,接到任务的时候有些紧张激动,但随后我就意识到海事的服务必须跑在需求前面,当务之急是把我能做好的事情做好。”马春琳说道。
“当时一共运输了42个自动化轨道桥……”谈起天津港C段码头的建设,马春琳如数家珍。她告诉记者,“因为是建设智能化码头,所以在建设中会有很多关键环节,其中包括船舶大型桥吊接卸、智能运输机器人的测试,以及最后的实船调试等。”
其中让马春琳印象最深的就是2020年11月14日和11月20日,当时她分别参与了首艘岸桥运输船“振华31”轮和首艘场桥运输船“泛洲6”轮进港通航安全保障方案评估会和进港船前会。为了明确船舶进港靠泊期间的机制建立、交通组织、信息沟通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措施和任务,大家争论到了很晚。
“事实证明这场争论是有价值的,正是因为这些争论为后继其他航次的桥吊接卸作业积累了经验。”马春林说。
为了确保这些测试都能正常且安全地进行。马春琳动态跟踪工程进度,围绕码头建设期大型桥吊接卸、实船测试等重要环节,设计“一船一策”保障方案,协调数家单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审批“零延迟”、施工“零事故”。最终,以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举措助力天津港C段码头提前9个月投产,并创下“全球首个5G+L4级自动驾驶码头”“100%绿电供应”等多项世界纪录。
从青涩学子到行业标杆,马春琳用奋斗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如今,随着全球航运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天津港作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枢纽的“智慧引擎”正迸发出澎湃动能。站在新起点上的马春琳与“津港紫薇花”团队,已聚焦氢能运输、清洁能源船舶等新业态,牵头制定配套安全监管标准。她们正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构建“智慧海事大脑”,将5G、区块链技术与危货监管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全流程可追溯、风险智能预警的现代监管体系。面向未来,马春琳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墨,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壮阔蓝图上,书写新时代海事人的奋斗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