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健康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5月28日 星期
吃粽子、挂艾叶、赛龙舟……
这些端午习俗也有养生之道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此时即将迎来高温湿热的天气,蚊虫邪气滋生,身体难免受到侵扰。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开展插艾叶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富有民俗特色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承载着避瘟疫、祈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对于个人的养生调护也大有裨益。

吃粽子 补中益气

端午时节,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据了解,粽子本身就是药膳的一种。“糯米性甘平,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包粽子用的芦叶、竹叶或者荷叶,可以清热解毒、和胃化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樊春华介绍,人们通常在粽子里面包裹的赤豆,也是利水祛湿的常用食疗材料。

到了现在,人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在粽子里裹上所需食材,粽子当中的辅料也不是单纯起到改善口感的作用,还能弥补糯米营养单一的不足。如红枣、红豆沙有补血安神之效;蛋黄、肉类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可以益气养血等。

按量吃 搭配吃

控制食用量: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黏性大、不易消化。成年人建议一次吃1到2个小型粽子(50克左右)。如果是馅料丰富、个头较大的肉粽、蛋黄粽,更要减少食用量。

搭配有讲究:吃粽子时,可以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西兰花,促进肠道蠕动;配上清爽的水果,像黄瓜、苹果,缓解油腻感;再来一杯清淡的茶水,如绿茶、薄荷茶,帮助消化。避免搭配高糖饮料、油炸食品,加重肠胃负担。

选对食用时间:建议在午餐时段吃粽子,经过一下午的活动,更利于消化。晚上肠胃消化功能减弱,应尽量避免食用,防止积食影响睡眠。

这些人群需谨慎

心血管病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患者吃多了粽子,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

胃肠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温滞气,含植物纤维既多又长,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

糖尿病患者:吃了粽子以后也可能会造成血糖快速上升。

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肠胃功能衰退,儿童肠胃发育尚未完善,粽子的黏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甚至造成吞咽梗阻,一定要少量食用,且在家人看护下进食。

吃多了别慌 应对有方法

万一没忍住吃多了,出现胃胀、消化不良等情况,可以这样做——

适当运动:饭后半小时,进行散步等舒缓运动,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但避免剧烈运动。

食用助消化食物:喝一些山楂水、酸奶,山楂能消食化积,酸奶富含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

合理用药:若症状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消化药物。消食健胃片针对饮食积滞效果较好;消化酶片则能补充消化所需的酶,适合消化功能差的人群。

蛋品习俗 好吃好用

端午节不仅萦绕着满满粽香,各式蛋品在这一天也是好吃又好用。从金黄流油的咸鸭蛋到茶香四溢的茶叶蛋,从妙趣横生的立蛋挑战到饱含亲情的挂蛋兜、送蛋,端午节的蛋品习俗既是舌尖上的享受,也是大家对生活美满、万事顺遂的美好祈愿。

咸蛋

民间有“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的说法,因为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端午节,选择吃鸡蛋的人也不少,且有大蒜蛋、茶叶蛋、艾叶蛋等多种吃法。做法如其名,即把鸡蛋和大蒜、茶叶、艾草等食材一起炖煮。吃之前,有人会将鸡蛋在身上或餐桌上滚几下再剥皮,以求把好运留下,把灾祸滚走。有人还会把艾草煮鸡蛋的水放凉后洗手洗脸,避免蚊虫叮咬。

立蛋

除了吃咸鸭蛋、鸡蛋,端午节还有给小孩子挂蛋兜的习惯。“挂蛋兜”一般是往线绳编织的小网兜中装入一个鸡蛋,挂在小朋友身上,祝愿孩子远离疫病、平安健康、逢凶化吉。

而在端午节中午,还有立蛋的民间游戏。古人认为,端午正午是阳刚正气汇集之极,所以平日不易竖立的鸡蛋便可直竖起来。事实上,若用科学原理印证,鸡蛋可以立起来,主要是因端午节当天太阳照射在北半球,正午时分太阳引力与地球引力互相拉扯,使得立在地上的蛋很容易就能达到平衡,“站”在地面上。

送蛋

端午节还有“送端阳”的民间习俗。以前部分地区的男方会在端午节携带礼物到女方家求订婚期。《咸宁县志》记载:“午日,女许嫁者,婿家送花币果羹,曰‘贺节’。所带礼物曰‘节礼’。”而今,除订婚期外,很多准女婿和女婿也会选择在端午节给岳母“送端阳”节礼,以表达感激之意,其中“送蛋”环节必不可少。有说法称,结合圆滚滚的外形,女儿女婿送蛋到娘家,寓意着家庭生活吉祥圆满、和和美美。

此外,有的地方还讲究带着蛋品走亲访友。《通城县志》记载:“五月五日亲故以角黍、腌蛋相馈遗。”而今,端午送蛋的含义已被泛化,给亲朋好友送蛋展现关心,给长辈送蛋体现敬重,更多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情感的传递。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佩戴香囊,不仅是一种民间习俗,也是预防“风毒”“湿毒”“虫毒”的方法。佩戴香囊源于中医“衣冠疗法”,香囊中通常有艾叶、白芷、薄荷、藿香、佩兰、石菖蒲、紫苏、苍术等中药,具有芳香气味和挥发性的物质,可通过口鼻黏膜吸入,经皮肤经络循行全身,有驱邪避秽,行脾化湿等作用,可提高人体正气,预防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插艾叶菖蒲 祛毒辟邪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中药师邓志军介绍,在广东惠州一带尤盛“午时水”,即正午打井水或河水,认为可辟邪治病;潮汕地区称“洗龙须水”则是用艾、柚叶等煮水洗浴,防暑祛痱。

若用医学角度来解释这些传统习俗,又有怎样的功效?

从中医角度讲,由于阴历五月阳气极盛,湿热重,这种气候条件人易生病,加上蚊虫苍蝇滋生,瘟疫也容易流行。因此,在端午节之际,插菖蒲、艾叶以驱瘟、喝雄黄酒以避疫,逐渐形成了人们养生防病的习俗。

人们最常用的是艾草,它是一种药用植物,艾叶味苦而温、无毒。中医认为艾草能避风寒湿邪,防瘴疟毒气,能预防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时节空气潮湿,有的人家在堂屋、床头等处也挂上艾草,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此外,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

另外,因端午之后湿热渐盛,各种真菌、细菌大量繁殖,蚊虫活跃,日照增强,各种皮炎、湿疹、手足癣、荨麻疹等皮肤类疾病开始多发,将菖蒲、生艾叶、佩兰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预防以上提及的皮肤病。

以下防疫香囊配方,大家不妨试试。

【药材】藿香10g、佩兰10g、白芷10g、草果10g、菖蒲10g、苍术10g。

【做法】上述配方中的药物分别研磨混合,装入小锦囊或者布袋中。

【功效】化湿祛毒。

端午可尝试一下传统的端午“兰汤洗浴”——兰芷香汤。

【药材】艾叶1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白芷10克、菖蒲10克、陈皮3g。

【做法】上述药材,置于锅中加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5分钟即可将药液倒出。

【功效】提神醒脑、祛湿理气、美白皮肤、护理头皮。

安全第一 龙舟竞渡

最近,赛龙舟成为了“新顶流”。“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端午赛龙舟历史悠久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

从制作精美、各具特色的龙舟,到起龙、点龙睛等极具观赏性的仪式,再到锣鼓喧天、桨楫翻飞、浪花翻腾的刺激比赛,再加上热烈的观赛氛围、浓厚的节日氛围,赛龙舟活动无疑是一场全方位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盛宴。

赛龙舟和观看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大乐事,但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发生意外。

安全措施须做足

●要在指定(划定)的、符合安全标准的水域进行游划龙舟活动。

●要提前排查整改河道、沿岸的安全隐患。

●现场应备有救急船只、急救物品及医疗救护人员。

●要落实警示设施、救援队伍、交通疏导等安全防范措施。

文明竞渡很重要

●划龙舟人员必须要穿救生衣。

●年龄不要太大,一般以年轻人为主,身体要健康。

●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的人员及未成年人严禁参加。

●游划龙舟应文明、礼让,不可斗气、斗殴。

落水自救方法

●落水后不要心慌意乱,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

●冷静地采取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将口鼻露出水面,此时就能进行呼吸。

●呼吸要浅,吸气宜深,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等待他人抢救。

切记:千万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因为这样反而容易使人下沉。

观赛安全要牢记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在指定区域停放车辆、观看龙舟。

●切勿靠近没有护栏的水域岸边,不要站在桥面上观看,防止因人员拥挤失足落水。

●家长须重点看护未成年子女,特别是对幼童子女,防止意外发生。

●不要攀爬到护栏、围墙、树木、广告牌架等观看,以免发生危险。

●若阳光猛烈,请戴遮阳帽,人在阴凉处,以免发生中暑。

踩踏现场不慎倒地这样做

●身临踩踏发生现场时,应保持冷静,服从现场安保指挥。

●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头部。

●不慎倒地时,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重要脏器,侧躺在地。

●在拥挤人群中,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

本版文字综合羊城晚报、长沙晚报、观海新闻、台山发布、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