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当先锋 做表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7月6日 星期

中国工程师的“语言突围”

老戴用英语指令指挥现场工作。

□ 通讯员 朱久文 文/图

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烈日下,51岁的项目副经理戴哲君站在由中国交通建设(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承建、中交三航局(简称“三航局”)具体实施的马来西亚沙巴海上近岸液化天然气工厂码头项目施工现场平台上,耳边不断萦绕着混凝土搅拌船的轰鸣声与马来工友的谈笑声。他紧攥着最近一次的英文会议纪要,脸上的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不断滑落——整整三页纸,除了几个简单的日常词汇,其余文字仿佛像一根根钢钉,扎得他眼眶发酸。

这是老戴赴马工作的第2天。临行前,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去带带年轻人”,可当到了项目部才发现,由于语言不通,自己反而成了最需要被“带”的人。

为了帮助老戴跨越语言鸿沟,项目部为他量身打造了“双语攻坚包”解决方案:对马标与国标的技术参数信手拈来的技术部小孙化身“标准解码器”,全天候响应老戴的技术咨询;安全员小吴升级为“智能助手”,通过每天陪同巡检时,使用翻译软件实时转换图纸信息,有效提升了老戴对项目现场作业情况的掌握效率;技术交底会化身“沉浸式教学课堂”,总工的全英文讲解配备“1对1课后辅导”,助力老戴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业主例会上,商务经理开启“同声传译模式”,在会议间隙不断向老戴传输会议要点;办公室文件柜里更是整齐陈列着中英双语对照版“老戴特供资料”。项目部的倾力相助让老戴倍感温暖,他暗下决心,必须尽快攻克语言、标准的双重关卡,成为团队攻坚克难的中坚力量。

凌晨一点,老戴的板房依旧灯火通明。斑驳的木桌上陈列着他的“破壁三件套”,带有翻译功能的手机、英文版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一本封面磨损的笔记本。翻开扉页,蓝黑墨水勾勒的施工位置分布图赫然在目,上面标注着各施工点英文名称和控制指标。翻过页来,密布着从英文技术规范与业主会议中“缴获”的陌生词汇,最醒目的当数业主那句口头禅“As per specification(按规范要求)”,每个字母都被重重描粗,底下赫然写着老戴的批注:“死规矩,但得认!”。

白天,老戴便化身项目的“人形录音机”。他的反光背心内衬夹着笔记本,每当听见陌生的施工术语,便迅速摸出圆珠笔,在纸上速记音标——业主说“grouting(灌浆)”时他记成“格劳停”,总包喊“torque check(扭矩检测)”就标作“托克切克”。这些歪扭的注音如同“特工密码”,将海外项目的技术秘密悄然破译。

“戴总,打桩船船长说桩锤和龙口导轨配件后天才能到……”技术员小孙急匆匆地跑来,话未说完便被老戴抬手打断:“让我试试。”他转过头看向业主代表,指着不远处停泊的打桩船,用夹杂口音的英语挤出句子:“Hammer and part……late. We need……two days!(桩锤和零件…迟了。我们需要…2天)”业主代表愣了两秒,突然大笑:“戴,你的英语成了呀!”

从此,项目现场便常常能见到这位中国老汉拽着马来工人连说带比画。“non-compliant welding(不合格焊接)!”“Rebar spacing(钢筋间距)——as per specification(按规范要求)!”老戴操着生硬的英语,配合着夸张的手势,硬是让整个施工平台的检测合格率跃升了15个百分点。

如今的老戴,既是项目攻坚的“承重梁”,也是项目人才培养的“活教材”,三十多年的技术经验正悄然反哺着新一代建设者,以实际行动履行“去带一带年轻人”的重托。

站在刚刚验收合格的码头主平台,耳畔呼啸的海风里夹杂着中马工友的欢呼。老戴摩挲着那本卷边的笔记本,忽然发现那些曾如钢钉般的英文词汇,早已熔铸成工程基因的双螺旋链——一头缠绕着中国匠心的薪火传承,一头链接着属地智慧的雨林根系。这座矗立于南海之滨的重要码头,终将以跨国人才共生的姿态,在“一带一路”的蓝图上浇筑出文明互鉴的技术基岩。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