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预警,烈日炎炎下,体感温度高于实际气温。许多户外工作者依然坚守岗位,预防中暑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暑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中暑?哪些人要特别当心?本期给大家带来了防暑秘籍!请查收——
“上蒸下煮” 哪些职业要当心中暑
作为夏季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状态的地区,广东是热相关疾病(HRS)发病率较高的地方。
在2021年之前,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诊断的职业性中暑病例每年在10到20例之间浮动,但到2022年,相关病例全年确诊数达到了56例。这里的增多,一方面是由于职业健康检查机制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受夏季气温的升高、高温天气增多的影响。
不只是广东,全球因气温升高而引发的中暑病例也在增多。根据《柳叶刀-星球健康》上一项发布于2021年的研究显示,由全球气温升高带来的额外死亡率,从2000—2003年的0.83%上升到了2016—2019年的1.04%。
近日,“热射病”相关新闻也多次登上热搜,而为什么相对症状较轻的热痉挛、热衰竭的确诊病例反而更低?这是因为相比热射病的明显症状,其他热相关的疾病,如热痉挛的疼痛性肌肉收缩,容易被患者忽视或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虽然热射病有一个渐进过程,防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降温、早送医”,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这方面的防范意识。
作为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热射病给很多人一种误解,它仅仅会发生在暴露在阳光直射下的户外场所。而更多的中暑则发生在通风条件较差的室内,包括工作的车间、货柜、铁皮棚、地下室等。
除了工作人员,居家老人也是热射病的高频受害者,而且往往伴随着“舍不得开空调”这一行为。
但为什么我们会有户外工作者得热射病更多的印象?这可能与室外患者的病情更易恶化有关。在高频中暑的职业中,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外卖骑手等露天户外工作者,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也是热射病的“高危群体”。
不一定是户外 出现这几种症状要小心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都属于中暑先兆,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但是如没有引起重视和应对,可导致昏迷和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30多岁的黄先生(化名)是一名建筑工地的工人。近日上午,他在工地干活时觉得自己全身无力、恶心、头痛,甚至不受控地抽筋、痉挛
工友赶紧将他送往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医师潘诚结合患者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史和症状,初步判断他可能是中暑引起的“热痉挛”。进一步抽血检查,发现其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等表现,后续转入重症医学科观察治疗。潘诚表示:像这种劳力型的热射病好发于健康的年轻人,在一些高风险的职业。比如说军人、运动员或者是户外的工作者,“他不一定会出现一个核心体温增高,但是早期通常会伴随头晕、头痛、恶心,或者说全身没力、大汗的情况。严重的到了热射病的这种程度,他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抽搐等”。
夏季中暑其实有先兆,从普通中暑发展为热射病分为四步,及时注意到身体不适,可以避免致命!
按照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下4类症状
1
中暑先兆
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0℃,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2
热痉挛
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3
热衰竭
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
4
热射病
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出现热射病,抓紧降温!
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有条件移到空调房间。在腋窝、头部、腹股沟大动脉明显处放置冰袋或30%—40%酒精涂擦,同时用电扇或扇子等吹风快速散热。
意识清醒者,可让其饮用些淡盐水;昏迷者不要强行喂水,以免引起气道梗阻或呕吐窒息。
出现心博骤停要立即做心肺复苏。同时联系120转运有血液净化治疗条件的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通常要在2个小时内把患者体温从40℃以上降低到38.5℃以下。
科学预防 降低中暑风险
●主动饮水:少量多次,适当摄入含盐饮料,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和盐分。
●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多喝消暑降温的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多食用消暑蔬果(如冬瓜、丝瓜、苦瓜、西瓜等),少饮用冷冻饮料。
●配备防暑药品:在工作场所或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或藿香正气丸等防暑药品,随时使用,以防止发生中暑。
●错峰作业:尽量避免尽量避开中午11点到下午3点这段最热的时间进行户外作业。
●轮班作业:合理调整工作班次,采取人员轮流作业的方式,减少个人在高温下的暴露时间。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增加工作休息次数。
学会这几招 清凉又健康
想要在炎炎夏日保持清凉与健康,科学的养生方法必不可少。接下来,就为大家分享几招高温天气养生秘籍,助你安然度夏。
一杯荷叶茶
荷叶茶能有效消除暑气,驱走身体多余的热气,改善夏季头晕胸闷、肠胃不适的症状。
方法:取荷叶1张切成细碎状、绿茶3克、茉莉花3克,将荷叶与其他两种材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一起煎煮约5分钟后饮用,每天一次,服用2—7天。
一碗三白饮
三白饮分别是白茅根、白扁豆、白木耳。在中药店抓白茅根100克、白扁豆10克、白木耳10克,用砂锅煮15—20分钟,每天喝2—3次,在消暑利湿方面有一定功效。
其中,白扁豆化湿健脾,补气和中,善治暑气,是暑天常用药;白茅根的主要功效是清热止咳,生津利尿,还有滋阴之效,善于透发体内之热;白木耳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的作用,还可滋阴润肺。
一碗祛湿解暑粥
赤小豆薏米茯苓小米粥适合在湿热的天气里吃。
把赤小豆、薏米、茯苓、小米,这几味食材按照个人口味熬成粥就行。它不仅可以祛除湿毒,也有利水、降温、消暑的功效。
揉一揉内关穴
内关穴是中暑时保护心神的重要关卡,高温环境待久了及时地按揉一下这个关卡还可以防范暑邪的进攻,对保护心神是非常必要的。
方法: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一按中府穴
出汗过多不但造成人体水分的不足,也会导致气的耗损,出现口干、不欲言语、精神疲乏等症,可常按中府穴。中府穴是肺气收藏的地方,故按揉该穴可以补益肺气,使得人体津液不易丢失。
方法:两手叉腰正立,锁骨外侧端下缘有三角窝,由此窝正中垂直向下平第1肋间隙处即是此穴,可用对侧拇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稍用力按揉,以微觉酸麻为度,每次可揉10—15分钟,每日可行多次。
每天按时午睡
气温升高加剧了人们的焦躁情绪,而心情烦躁更让人心神不宁,加重烦热躁急症状。让心神安定下来的最好办法就是睡午觉。中午11点到13点,正是心经经过的时候。吃完午饭休息一下,小睡一会儿,下午才会精神饱满。
温馨提示
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
这些“解暑神器”你用对了吗?
炎炎夏日,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解暑神器”,是许多家庭的常备品。然而,若不加区分地随意使用,这些“解暑神器”不仅无法有效防暑,甚至可能带来风险。使用“解暑神器”时需要注意什么?看看你用对了吗?
清凉油和风油精
用法相似药效不同
清凉油和风油精,价格便宜实惠,防暑的同时还能止痒。很多人认为这两者功效相同,但实际却不同。
从成分上来看,清凉油主要含樟脑、樟脑油、薄荷脑等成分;风油精除薄荷脑、樟脑外,还含有水杨酸甲酯。
从功效上来看,清凉油侧重缓解头晕、头痛、鼻塞和中暑等症状;风油精因含有水杨酸甲酯(解热镇痛抗炎药成分),更适用于蚊虫叮咬后的局部皮肤炎症反应和镇痛。
藿香正气类药物和十滴水
适用不同原因所致中暑
藿香正气类药物、十滴水是夏季常用的中成药,这两类药用对了可以缓解轻微中暑。
藿香正气类药物主要含广藿香油、紫苏叶油、苍术、陈皮、厚朴(姜制)、茯苓、白芷、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等,其中藿香正气水一般含有酒精。
十滴水主要含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等,辅料为酒精。
这两类药物有的含酒精,有的不含酒精。其中,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含有酒精。要特别注意不要和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酯等)、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等药同时服用,以免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专家介绍,藿香正气不是一般解暑药,它适用于胃肠型感冒,或暑热外感表现出胃肠道的症状。如果将其当成一般解暑药使用,往往起不到作用,不适合此类药物的人还容易引起胃肠功能障碍。
仁丹和人丹
成分相近功用有别
仁丹和人丹作为另外两种解暑的常用药,常被混为一谈。两种药物在成分、功能、安全性上都不能画等号。注意:仁丹和人丹不要一起服用。
相同的成分:仁丹和人丹都有薄荷脑、肉桂、甘草、儿茶、木香和冰片。
不同的成分:仁丹有陈皮、檀香、砂仁、豆蔻(去果皮)、丁香、广藿香叶和朱砂。人丹有桔梗、樟脑、小茴香、草豆蔻和丁香罗勒油。
从功能上来说,仁丹,清暑开窍。用于中暑引起的恶心、胸闷、头晕、晕车、晕船。人丹,祛风健胃。用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晕船、轻度中暑、酒醉饱滞。
仁丹含有毒性中药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后症状无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人丹含有樟脑,婴幼儿和孕妇禁用;脾胃虚寒泄泻者慎服。服药后症状无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本版文字综合光明网、职业健康所、健康时报、环球网、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