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船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7月9日 星期

(船企风云)上海三大船厂:上半年生产全线飘红

“安吉齐信”号。 江南造船供图

□ 全媒记者 孙木子

日前,上海外高桥造船码头,两艘巨轮在晨光中缓缓出坞。一艘是为意大利Grimaldi公司建造的9000车汽车运输船;另一艘是为希腊Performance公司建造的11.4万吨阿芙拉型成品油轮。它们的同日出坞,标志着外高桥造船2025年上半年60项生产大节点的圆满完成。

这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三大船企——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江南造船”)、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沪东中华”)和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外高桥造船”)繁忙生产的缩影。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三大船厂累计交付新船28艘,在建船舶超过70艘,手持订单总量更达270余艘,生产计划已排至2029年。

立足主责主业 效率不断突破

上半年,江南造船实现交船9艘,包括2艘14000TEU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2艘14000TEU集装箱船、2艘7800车位LNG双燃料动力汽车运输船、2艘99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以及1艘17.5万立方米MARK Ⅲ Flex薄膜型LNG运输船。

其中,7800车位LNG双燃料动力汽车运输船“安吉齐信”号核心设备国产自主化率极高,主机WinGD 7X62DF2.1及iCER系统、LNG围护和供气系统及滚装设备系统均由中船集团旗下企业生产。同时,大型Mark III Flex薄膜式LNG运输船“AL RAHBA”号的交付标志着江南造船已具备大型LNG运输船批量交付能力。

沪东中华交付了2艘全球最大级别24000TEU级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2艘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其中,系列首制船“达飞 塞纳河”号是全球首艘24000TEU级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其18600立方米的MARK Ⅲ薄膜式燃料舱所装载的LNG可为船舶提供单个航次近2万海里的“绿色动力”。截至目前,沪东中华手持LNG运输船订单近60艘,全球市场占比20%以上。

外高桥造船在上半年累计交船15艘、139.7万载重吨,并累计完成新船开工、下坞、出坞、试航、交付以及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全船贯通、坞内起浮等60项生产大节点。

大型邮轮方面,外高桥造船正加紧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建设。今年1月15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H1509船迎来标志性节点,实现了全船贯通,从入坞总装搭载到全船贯通,较首制船缩短了2个多月。随后4月,H1509船顺利实现坞内起浮,由结构和舾装建造的“上半场”全面转入内装和系统完工调试阶段。

记者最新了解到,目前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全船公共区域天花封板工作已全面启动,面对邮轮这一“复杂巨系统”工程,外高桥造船以技术攻坚引领工艺、工法、工装创新,不断提升建造效率,加速迈向2026年完工交付的总目标。

民用船舶方面,重点项目不断取得关键性突破。据外高桥造船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制PCTC实现“首船即奠定行业地位”的既定目标,系列船建造不断加速。“特别是全球首艘风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轮命名交付,我们将再次为业界贡献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案。”外高桥造船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进智慧建设 加大自主研发

走进外高桥造船的薄板智能生产车间,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实时协调物料配送与生产进度。这个荣获“上海市十大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称号的系统,是上海船企数智化转型的缩影。

记者从外高桥造船了解到,全球首艘风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轮“BRANDSHATCH(布兰兹哈奇)”轮从出坞到试航,用时42天,比传统无风帆阿芙拉型油轮仅多5天,并且该船从风帆系统机械完工到风帆系统码头联调仅用时13天,充分展现了外高桥造船高效的组织能力和技术实力。

“我们率先部署DeepSeek大模型,打造企业级AI平台。”外高桥造船数字化负责人介绍。该模型与RPA机器人协同应用于设计、采购、生产等领域,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深度优化。三维可视化工具让工程师能便捷查看不同分组的电缆走向,大幅提高了邮轮这类复杂项目的管线敷设效率。

通过持续跟踪行业发展新趋势和新技术,外高桥造船上半年承接新船8艘,其中6艘万箱级集装箱船为自主研发设计,应用多项创新技术,在能效优化与航行性能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创新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模式,全面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我们秉承‘一艘比一艘好’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不断缩短建造周期。”江南造船相关负责人表示,江南造船大型LNG运输船2号船“AL RAHBA”号的建造周期相比去年11月交付的首制船进一步缩短。14000TEU集装箱船“MSC ANGOLA”号提前22天交付,自出坞以来实际码头周期仅为65天,创造常规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建造的最短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该船是首艘在出坞之前完成全船“模拟数字试箱+模拟堆箱”的大型集装箱船,树立了大型集装箱船建造、试验的新标杆。

绿色要素集聚 助力低碳发展

在沪东中华码头,全球首艘风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轮“布兰兹哈奇”轮静静停泊。这艘为英国UML公司建造的“海上智能风帆者”于6月11日正式命名,标志着上海造船业在绿色船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该船创新性地安装了数字控帆系统,能根据实时气象数据动态调整帆角。风帆通过机械液压传动实现升降、开合和旋转,为船舶提供额外推力。“航行中可减少主机燃油消耗,显著降低碳排放。”外高桥造船技术负责人介绍。

在长兴岛的另一端,LNG运输船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江南造船技术总监柳卫东表示:“LNG船整体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从钢材、焊接材料到管材,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今年我们预计将交付10艘以上的LNG船订单。目前手持LNG船订单约60艘,总价值约1500亿元,其中有24艘27.1万方超大型LNG船,目前排到2031年。”沪东中华相关负责人透露。

上海临港的船用发动机工厂里,一台长宽各10米、高13.5米的双燃料发动机正在总装。“LNG船用发动机交付占我们产量的五成以上。”中船动力中船三井技术中心部长徐赵刚说,“今年新增48台主机订单,全部采用低碳技术。”

上海三大船厂的上半年答卷,不仅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硬指标,更以其高端化突破、智能化赋能、绿色化引领的生动实践,为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注入了强劲的“上海动能”。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