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7月6日 星期

​青海:高原净土上的“天路”变革


开栏的话: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改革潮涌,40年始终向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阔诗篇,走出了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辉煌的成就和生动的实践,充分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日起,本报特推出《潮涌40年》专栏,生动展示改革开放40年水运行业探索创新、砥砺前行的生动足迹,激励全行业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青海:高原净土上的“天路”变革

□ 全媒记者 程璐 通讯员 梁译尹 都阳庭

公路笔直向前延伸,与白云雪山融为一体。从西宁到拉萨,全程1160公里,青藏公路是全世界离天空最近、离白云最近的一条“天路”,也是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建设奇迹,见证着青海交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翻开了青海交通翻天覆地、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随着改革开放号角响起,豪迈的青海人牢牢抓住契机,不断丰富和发展“两路”精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让四通八达、交汇联通的运输通道逐渐在高原净土上编织成网,成为“大美青海”对外开放的主窗口。

一杯酒

吸引世界游客齐聚首

青稞美酒香,土族风情美。六月的土乡大地处处生机盎然,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中国青海第二届青稞酒文化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酒香也怕巷子深。过去,土乡的美酒美景藏在“深闺”无人识;如今,依托便捷的交通运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高原小镇共同举杯——

看县内,“三纵三横”干线公路网四通八达,辐射全县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农村路网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运服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

看省内,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干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青海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13675公里增长至80895公里,增长近6倍。全省所有县级行政区通二级公路,98.6%的乡镇、97.1%的建制村通硬化路。

还有一列列高速列车穿境而过,串起车水马龙的高原新城。回望1984年,青藏铁路西格段开通运营;截至2017年底,青海已拥有铁路营运里程229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8公里。从省会西宁出发,1小时高铁通达兰州,4小时动车可抵西安。

随着1991年西宁曹家堡机场建成,青海实现航空“零突破”;2017年,青海民航通航里程已达124969公里。一条条飞机航线散射世界各地,让大美青海不再是歌谣中“遥远的地方”。

而高原特产青稞酒、牦牛干、黑枸杞、黄蘑菇,则通过一个个邮包走入千家万户。截至2017年底,青海邮政普遍服务网点增加到457个,实现“乡乡设所”;建成117个“邮政+电商”“快递+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回首40年前,青海还是土路为主的闭塞天地,通车里程只有13675公里、等级公路仅为8038公里。40年间,青海奋起直追,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2640亿元,实现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邮政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一条路

带领各族人民奔小康

海东市循化盆地,田畴平阔,绿意醉人。黄河谷地里,坐落着青海人民最重要的“菜篮子”——“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2万平方米智能温室玻璃透亮,倒映着“智慧农业”的朝晖,无土栽培技术让大红的番茄、翠绿的青椒成为高原人民餐桌常客。

“过去到西宁得4个小时,买家愿意跑上200公里去甘肃拉菜,也不来离西宁仅百来公里的循化买。”说起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海东黄河菜篮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晓军感触颇深,“现在高速公路入口就在2公里外,蔬菜摘下来2小时运到西宁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路好走了,运价低了,每斤菜还能提价2毛钱。”

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青海省情特殊,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所有特点于一身,全省98%的地区属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在“交通+新兴业态”的格局推动下,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各族百姓。

美丽的青海湖畔,青藏、青康、青新3条国道改建后与新建、改建的二尕、俄祁、岗青、三贵、共贵、河同等十几条干线公路相互贯通,形成环青海湖旅游观光路线,为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牧民打开新天地。放下牧羊鞭,牧民们办起了旅馆、商店、饭馆,经营起了骑马、照相等旅游业务。据不完全统计,仅青海湖以南地区,从事乡村旅游的牧民就有4000多人,年收入总计超过4500万元。

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格尔木,青(海)(西)藏、青(海)新(疆)、敦(煌)格(尔木)三条公路在此交会,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格敦铁路正在建设,格尔木机场开通了飞往西宁、西安、成都、拉萨等地的航班。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这个20世纪50年代的帐篷小镇迅速发展成拥有30万人口的戈壁新城,工农牧业百业皆兴,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已成为联结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助推西部经济腾飞的开放前沿。

一股劲

几代人改变雪域与高原

黄河之上,一座鲜红的拱桥高悬于两壁之间,它就是黄河上游最大跨径钢管拱桥——苏龙珠钢管拱特大桥,随着该桥于2017年10月8日建成,青海省境内的循化至隆务峡高速公路(循隆高速)正式通车,这是《国家公路网规划》中国道310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首条高速公路。

“对我们工程来说,最大的难度是生态环保,最大的亮点也是生态环保。”说起循隆高速,该工程项目办负责人一脸自豪。

有“山宗水源”之称的青海,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又因其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高寒干旱区,生态格外敏感脆弱,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循隆高速公路15公里黄河库区段设计方案中,原设计开挖40公里的便道运输施工物资,“在青海黄河上游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挖掘一条便道,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生态破坏。”为保护好这青山绿水,青海交通人创新思路,变开挖便道陆路运输为船舶水运施工,不挖一土一石,借助船舶水路运输人员物资,开创了西北内陆地区船舶水运施工的先河。路线穿越崇山峻岭之中,桥隧比达到98.3%,“V”字型陡峻高坡让桥梁施工无处着力,隧道难以进洞,但青海交通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创新多项施工工艺,以“桥接隧、隧连桥”的方式成功避让8处巨型滑坡和5处库岸再造,共减少开挖土石方210万方,节约投资1.4亿元,以水路运输、索吊吊装方式架起苏龙珠钢管拱特大桥,全线提前8个月建成通车。

如今,这条联心路、景观桥左边牵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右边连着化龙回族自治县,两族居民到西宁、甘肃临夏兰州等地的时间至少缩短1小时,彻底告别冬季大雪封山无法出行的历史。

回溯40年发展之旅,青海交通人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将“两路”精神传了一代又一代。平均海拔达到3000米以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度,其他地区成熟的施工技术无法移植,青海交通人就不断尝试、改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漫长冬季从10月持续到次年4月,一年内有效施工期屈指可数,但青海交通人“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严格规范组织施工,严把安全质量关。

鏖战高原筑通衢,一路奇迹一路歌。如今,青海大地上架起黄河上游最大跨径钢管拱桥,世界海拔最高中国花久高速隧道贯通,西北首条绿色循环低碳公路——青海省花石峡至久治高速公路(花久公路)正式建成通车……

“60年前,我们的父辈建设青藏公路,见证了青海经济的腾飞;60年后的今天,我们紧握父辈的接力棒,建设扎倒公路,继续传承和发扬青海交通人的不朽精神。”在扎麻隆至倒淌河公路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该路段是京藏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和青海东连西进的交通要道。随着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出炉,青海交通计划加快建设“东部成网、西部便捷、青南通畅、省际联通”的公路网,以先行之姿在更高站位上谋求更快发展,谱写交通强国青海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