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港口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8月10日 星期
沐浴时代春风 创新求变谋未来
大连港向高质量发展勇毅前行

台湾“中钢踏实”轮靠泊大连港。 本报资料室供图

□ 特约记者 臧永亮

7月份,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港”)杂货业务迎来新一轮作业高峰。全月,大连港散杂货公司实现吞吐量近160万吨,达到该码头货物吞吐量历史同期最高值。散杂货公司生产部负责人介绍说:“大连地区7月份虽然迎来了罕见的连续高温天气,但港口生产作业并未受到影响,杂货码头的大米、煤炭、钢材等散货作业量较历史同期增幅明显,成为炎炎夏日里大连港的一大生产亮点。”这一成绩的取得,正是大连港多年来不断创新求变谋发展的结果。

在深化改革、持续开放的40年间,大连港完成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三级跳”,实现了新老港区的布局发展,相继建成集装箱、汽车、矿石、原油等专业化大型化深水码头,港口吞吐量从千万吨级迈入亿吨级。

党的十八大以后,大连港更是加速发展:硬件实力持续升级、临港产业快步发展、货物吞吐量超4亿吨、集装箱量破千万、国际邮轮中心拔地而起、保税混矿业务迅猛增长……改革开放的40年,这座“中国北方走向世界最近的港口”沐浴着时代春风,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1

改革:激发港口发展动力

在大连港老职工的记忆里,197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滴水成冰的季节,海风刺骨,我们心里却暖乎乎的,就好像暖春来临一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大连港在这个寒冬里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企业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生产上来、提升港口通过能力、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改革的大幕徐徐开启。“那时,全港上下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改革,改革也激发了港口发展的动力。”一名老码头动情地回忆道。

1982年1月1日,作为全国沿海港口中唯一一家实行政企分开试点的港口,大连港将政企合一的大连港务管理局分成两个性质不同的独立单位。四年之后,从1986年1月1日起,大连港开始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此次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虽然扩大了港口的自主权,但包括管理权、计划权、物资采购权、劳动工资权等在内的一切权利仍未下放给企业。同时,一些影响港口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改革中并没有得到解决。

2001年,《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交通部决定将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港口全部下放地方管理。2003年4月7日,大连市委、市政府公布了大连港下放地方后政企分开的改革方案,即成立大连市港口管理局和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

按照这一方案,原先政企合一的大连港务局实行政企分开,港务局所承担的港口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大连市港口管理局。大连港的企业部分本着港口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投资多元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原则,组建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2003年前,大连港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速一直在8%左右徘徊,而组建集团之后,港口货物吞吐量迅速从2003年的不足9000万吨到2009年的突破2亿吨,年均增速15.2%,集装箱吞吐量从167万TEU增长到445万TEU,年均增速18.2%,不仅高于同期全国港口平均水平,也使得大连港全港货物吞吐量成功跻身世界港口前20名之列。

2017年,大连港更是完成货物吞吐量4.5亿吨,列全国第七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70.7万TEU,居全国第八位。在经久不息的改革的浪潮中,大连港的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质量效益港、商务便利港、物流枢纽港、绿色低碳港、平安和谐港建设稳步推进,辽宁港口的“龙头”作用愈加凸显。

2

开放:拓展合作共赢之路

如今,漫步在大窑湾港区集装箱码头,“NYK”“MAERSK”“MSC”等随处可见的“洋字母”,让这个最早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北方港口国际范儿十足。

大连港的集装箱运输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1996年,大连港集团与新加坡港务集团合资组建了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DCT),投资并运营大窑湾一期工程的5个集装箱泊位,这是我国第一个合资的集装箱码头公司,投产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国内其他港口也掀起了集装箱码头的建设热潮,纷纷要求出国考察。有关部门的答复是“何必远渡重洋、舟车劳顿,去大连考察就行,大连的集装箱码头与国外的不相上下。”那时候,DCT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国内来考察的同行。

DCT的成功令大连港更加坚定了实施全方位开放、走合作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向世界港航业敞开了怀抱。1997年,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班轮公司——丹麦马士基集团参股大连集装箱码头。2004年7月,大连港集团与丹麦马士基集团、新加坡港务集团、中远太平洋共同组建了大连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经营大窑湾二期工程的6个集装箱泊位。2007年10月,大连港集团与中海集团、日本邮船株式会社共同组建大连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投资并运营大窑湾三期集装箱码头。2017年11月28日,大连港这三家集装箱码头公司完成股权整合,正式“合三为一”,创全国港口股权整合之先河。整合后的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专业集装箱码头之一。

大连港的开放与合作不仅仅局限于集装箱领域。在码头配套及集疏运领域,大连港集团与大连保税区、美国普洛斯集团共同投资开发并经营大窑湾保税物流园区,现在的大连保税港区正是在这里起步;与中铁集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投资建设全国唯一与港口无缝衔接的港前站——大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中外运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口岸物流基地建设、内陆物流通道、海上中转等领域实现全面合作。

在油品领域,大连港与国内知名油品企业中石油集团实现全方位合作,与挪威奥德菲尔集团合资组建大连港湾液体储罐码头有限公司;在汽车滚装领域,与世界著名船公司日本邮船、中远太平洋成功组建大连汽车码头有限公司,并于2016年引入中国一汽参股,实现“汽车工业+港口物流”的跨界合作;在粮食物流领域,与中储粮总公司、厦门象屿集团等开展多项合作;在滚装运输领域,与大连航运集团、中海客运、烟台港集团组建合资公司;在港口领域,与营口港、广西北部湾、天津港等实现携手合作……

除此之外,大连港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实施“走出去”战略。2016年11月,招商局集团、大连港、亿赞普集团、吉布提港口与自贸区管理局共同签署吉布提自贸区项目投资协议。2017年1月吉布提国际自贸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7月5日,吉布提国际自贸区正式开园运作,开门纳客。

据统计,截至目前,大连港已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家航运公司、300多个港口建立了海上经贸关系,对外合资合作企业已达百余家。

3

领先:打造行业一流硬实力

“有多大船就有多大码头”这句看似标语式的口号,不仅展现了大连港人的雄心壮志,也蕴藏着适应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的大智慧。

改革开放的40年,大连港身强体健,业绩斐然。他们紧跟全球新一轮船舶大型化趋势,进一步释放深水码头优势,拥有了完备的超大型深水泊位,港口“硬实力”一路领先。

45万吨原油码头、40万吨级矿石码头、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世界领先的汽车滚装码头、国内最大的海上客运港……大连港相继建成多个专业化大型化深水码头,是世界上拥有功能最全的港口,生产性泊位超过10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4个),巨大的货物吸纳量和世界领先的作业效率吸引着世界各类船舶汇聚于此。2017年3月1日,大连港迎来了全球在航最大船舶、被誉为海上“巨无霸”的45万吨“泰欧”轮挂靠,目前世界只有10个国家具备接卸这种超级油轮的能力。2017年4月5日,满载能力达到20170标准箱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商船三井成就”轮成功靠泊大连港集装箱码头。

2017全年,大连港接卸超大型船舶300余艘次。其中ULCC(45万吨油轮)1艘次,VLCC(30万吨油轮)109艘次,VALEMAX(40万吨矿石船)24艘次,1.8万TEU集装箱船90艘次。在“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大连港就有多大的码头”的庄严承诺中,超级巨轮靠泊已成常态。

随着世界一流的深水码头相继建成,世界最大的油轮、矿船、集装箱船相继到港,大连港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港口发展步入“快车道”。

如今,大连港已建国内规模最大的原油、成品油和液体化工品罐群,存储能力近2000万立方米,年通过能力达到8000万吨,东北地区68.5%的外进原油从大连港转运;全国首个兼具港口“保税”和现货“混矿”资质的港口,年保税混矿能力可达1500万吨,建立了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原油、铁矿石中转分拨中心。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商品车转运港,大连港是国内南北滚装汽车运输的枢纽港和外贸进出口汽车基本港,连续多年占据东北市场100%的份额。

在提升自身硬实力的同时,大连港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功能,让腹地货源“走得更好、走得更快”。目前,大连港业务范围涵盖油品、集装箱、散杂货、客货滚装、海上中转、陆地运输、港航金融、港航信息等领域,是世界上业务功能最全的港口之一,具备了打造以港口为核心的高端服务功能融合发展载体的条件。

回首过去的40年,大连港在改革发展的积淀中羽翼渐丰、底气十足。面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辽宁自贸区建设等利好政策以及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大连港这艘承载着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希冀的“旗舰”,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开足马力,扬起风帆,驶向波澜壮阔的新天地。

编后: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沿海港口的规模与作业能力呈现几何级增长,大连港的成长历程正是这个时代港口发展的缩影。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相当一部分港口还是将升级泊位、增加港口吞吐量等传统目标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港口行业新增产能维持高位,新增吞吐量却未同比增长,产能过剩现象仍较为突出。

我们现在处于新时代,新时代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港口企业应打破传统理念,将立足母港、稳健发展核心主业与适度多元化并举,多向综合物流、港口金融等上下游产业延伸,营造一个港口“生态圈”,提升企业经济运营效益和质量。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