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经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4月3日 星期

百年码头的长江“离歌”

武汉轮渡王家巷码头。 樊雪菲 摄

“不要买回程的票啊!”3月26日晚6时许,黄晓娟一一叮嘱着来买票的船客们。

黄晓娟是王家巷码头的轮渡售票员,这是她最后一次在王家巷码头售票。

为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优化调整长江、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2018年12月15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总体方案》,计划将区域内现有的16座客运码头整合为6座,拥有悠久历史的王家巷轮渡码头被纳入此次优化调整被拆除码头之一。

而随着武汉轮渡四号线(王家巷—曾家巷)、武汉轮渡五号线(王家巷—月亮湾)正式停止运营,119岁的王家巷码头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见习记者 樊雪菲 吴竹韵

老武汉的码头情结

渡口看潮生,水满蒹葭浦。3月26日晚6时,位于沿江大道江滩8号的王家巷码头在徐徐微风中,迎来了它的最后一批船客。

自2012年底,武汉过江地铁2号线开通后,往来汉口和武昌的乘客被大量分流,王家巷码头很少在一天中迎接这么多客人。

黄晓娟告诉记者,平时这里都接送来往汉口和武昌的上班族,“我们这边只有30来个办了月票的固定乘客。”随着移动支付和公交卡的普及,现金窗口鲜少有人问津,但今天却一反常态,“今天卖了200多张票了,好多人只是来买票,不坐船。”

正说着,来了一位老大爷,“我买10张票,能不能麻烦您帮我贴在明信片上,再请您帮我在上面签个名。”爹爹一边对黄晓娟说,一边颤颤巍巍的从口袋里掏出十张粘好邮票、盖好邮戳的明信片。见大家眼里都是疑惑,老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小时候经常跟伙伴来坐船,后来大家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有的随子女去了很远的地方。现在码头要停运了,我身为老大,也想为他们留点回忆。”黄晓娟听了,低着头,默默把胶水涂了一遍又一遍,想把船票粘的再牢固些。贴罢,又在每张明信片上工工整整的签上自己的名字。

看着老爹爹蹒跚远去的身影,黄晓娟的眼眶有些湿润,“挺感慨的,待了7年的地方,明天就不来了。”

像这位老大爷一样,当晚特地过来陪码头站最后一班岗的市民,大多数都不是为了到达彼岸。

“得知这是最后一班了,我是一定要来看看的。”家住汉口车站路的杨老师骑着电动车,和老伴一起,来与王家巷码头告别,“我从6岁多开始被父母抱着乘坐轮渡,后来又抱着我儿子来坐,一晃我儿子都三十好几了,这码头,也要停了。”说着,杨老师又举起了相机,想多留几张码头的回忆。

“小时候经常坐轮渡,觉得新鲜好玩。长大后几乎都快忘了还有这个渡江工具。现在看到它没了,竟然感到伤感和遗憾,所以赶紧过来再坐一次。”

“以前都跟女朋友来坐船约会,当年的女朋友现在是我老婆了,我带着她跟孩子纪念一下。”

“来不及跟朋友约了,我得赶紧来看看。”

“为了不撕船票,我刷卡进来的。”

“我专门从沈阳赶回来坐这一班船的。”

“这码头我熟得很,是我的老邻居。”……人们一字一句地用最朴实的话语向记者诉说着他们对王家巷码头的情。

“这是一种情怀嘛。”下船前,家住江滩的宋先生对记者说。

武汉依水而生,靠码头而盛。王家巷码头见证着武汉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其说,市民们来送码头最后一程,倒不如说码头是老武汉的青春。

历经浮沉 造就百年码头

从古至今——武汉,长江之上的一颗明珠,依水而生。半城江色,半城湖光,黄鹤白云,风景宜人。

王家巷码头轮渡起源可上溯至119年前。据资料记载,1900年,冯启钧购置“利江”蒸汽机轮船,以“利记”公司之名开辟一条从王家巷到武昌汉阳门的轮渡航线,揭开了武汉轮渡历史的首页。

此后,王家巷码头历经浮沉,20世纪30年代中期轮渡初具规模,但接踵而至的战乱,让轮渡发展停滞。从发展阶段和形态演变来看,武汉码头文化经历了长期的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化的痕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码头文化体系。传统码头文化面临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契机。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王家巷码头、渡轮均破败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轮渡恢复生机。

1954年2月11日,恢复汉口王家巷至武昌曾家巷航线。进入新世纪,王家巷码头、轮渡由此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随着城市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桥梁、隧道、地铁等过江通道不断出现、公交线路不断增加等,轮渡也从当年作为市民过江的主要方式,逐渐成为目前市民过江通勤、观光休闲的选择之一。

“王家巷码头建立至今,它的历史深深烙进了武汉人的心里。”码头检票员小潘告诉记者,听闻码头要停运的消息后,但凡对这个码头有感情的男女老少,都纷纷赶来送别。“刚刚有位先生因为对码头文化的尊崇,买了两条航线的往返票,为了留作一个完整的纪念,还恳求我最后违规操作一次,不要把票撕了。他们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在这个岗位工作了9年,也非常不舍,但只要还有一天,我都必须认真对待,严格遵守规则。”小潘眼中的坚毅是对工作的尊重,也是对码头的尊重。

这样一个百年码头,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交通工具而存在,浓厚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它以渡为魂的魅力。渡的是乘客工作生活的轨迹、儿时美好的记忆、旅游观光的视野,更是渡的时代变迁的历史沧桑。

老码头可以不拆吗?

“随着社会发展,像王家巷轮渡码头这样的老码头,原有航运功能正逐渐消退,部分甚至成为‘僵尸’码头,存在着岸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利于长江绿色健康发展。对它们进行关停或优化调整,是改善长江生态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举措。”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仍然分布着各类码头103个。这些码头的存在不仅侵蚀了宝贵的岸线资源,影响了城市滨江景观,阻碍了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新城的建设,更对长江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亟待优化调整。

根据《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总体方案》总体要求,此次港口码头优化调整工作将整合集并公务、旅游码头,拆除影响城市景观的码头,实现“一无一化一提升”(即无货运、船厂码头,公务、旅游码头集约化运营,城市滨江生态景观明显提升)。今年4月20日前,完成优化调整工作。优化调整后,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码头数量将减少61.2%,趸船数量减少63.5%。

“我们知道这是为了让长江更美丽。但汉口毕竟有码头文化,这座码头是历史的见证,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不要拆掉它。”69岁的武钢退休老职工罗时汉对记者说。

这也是老武汉人的共同呼声。

1900年,王家巷码头孕育了武汉首条轮渡航线。20世纪80年代,过江上班的人密密麻麻地挤在轮渡上。2008年武汉长江隧道开通,武汉过江交通迎来“江上架桥、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维”时代。2012年底,随着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开通,穿越长江江底最快只需3分钟左右,轮渡乘客被大量分流,对此,武汉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栈桥,把王家巷码头改造成无障碍码头。平平整整的通道,为王家巷码头争取了一批骑电动车和自行车的乘客。

专家建议,对于像王家巷码头这样有历史意义的码头,应该以保护为主,如果能将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可能比拆除的效益更好。

3月26日晚7时,悠悠汽笛声响起,“江城3号”带走了码头最后一批乘客。船身闪烁的霓虹灯照亮着“守住绿水青山,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的横幅,与码头两岸的灯光相互呼应。远处,传来一位游客的口琴声,在欢乐颂的曲调中,百年王家巷码头正式关门“谢幕”。

但我们相信,在把武汉变得更美好的同时,它也将重获新生,见证两江四岸迎来一幅幅更美的滨江画卷。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