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簇
近日,随着中船集团(“南船”)与中船重工(“北船”)整合再起呼声,“南船”迅速发布重组方案并明确上市平台定位,使之与“北船”各上市平台专业分工相呼应。
通过此次重组,中国船舶作为“南船”船舶修造资产上市平台的定位明晰,中船防务作为船舶动力资产上市平台的定位亦明确。
A.
上市平台专业定位明晰
前不久,“南船”旗下中船防务、中国船舶分别发布重组方案。根据重组方案,中船防务将以其持有的广船国际部分股权及黄埔文冲部分股权作为置出资产,与“南船”持有的中船动力、动力研究院、中船三井及沪东重机股权进行置换。
根据目前各公司交叉持股状况,重组完成后,中船防务将持有沪东重机100%股权、中船动力100%股权、中船动力研究院100%股权以及中船三井66%股权。
中国船舶在江南造船增资、沪东重机资产置换及中船防务资产置换完成后,拟向“南船”等发行股份,收购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和中船澄西部分股权、黄浦文冲和广船国际各100%股权。交易完成后,中国船舶将全资控股前述5家企业。
此前,“南船”旗下另一上市平台中船科技注入两家企业股权,定位为“南船”智慧资产的上市平台。而通过此次重组,中国船舶作为“南船”旗下船舶修造资产上市平台的定位明晰,中船防务作为船舶动力资产上市平台的定位亦明确。
此次资产重组完成后,“南船”对标“北船”,形成专业的、细分化的上市公司平台,为可期的“南北船”整合铺平了道路。
B.
船厂专业分工猜想
重组完成后,中国船舶拥有5大船舶修造企业,分别是位于长三角的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与中船澄西,位于珠三角的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
江南造船是历史悠久的军工船企,在民船领域亦有丰富业绩。江南造船的主要产能是上海长兴岛的2号线,即3、4号船坞。其中3号船坞规格为580m×120m,主要建造民用船舶;4号船坞规格为365m×82m,可建造军品。未来,历史积淀厚重的江南造船或仍集中优势,打造引领趋势的大型LPG船以及其他前沿利基船型。
外高桥造船,是江南造船的派生,引领了开端于本世纪初的上一轮民船建造潮流。2018年,外高桥造船从长兴岛撤出后,目前的产能主要集中于浦东外高桥基地与临港基地。外高桥基地有两个大型船坞,1号船坞规格为480m×106m,2号船坞规格为360m×76m。2号船坞已经针对邮轮的建造做了改造。临港基地除了海工产品的建造,也为外高桥基地生产船舶分段。针对于目前外高桥的总体状态以及其历史业绩,我们预计其未来将以大型集装箱船和邮轮作为专业方向。
不过,基于市域规划,外高桥造船的浦东基地产能或在未来5-10年内退出。未来长兴基地的二期工程将启动,而产能或主要划给外高桥造船。进行形成长兴基地的产业集聚。
中船澄西,有着多年的船舶修造沉淀。基于其中小型干散货船、自卸船、木片船等丰富业绩,未来该船厂仍集中优势在相应领域。
广船国际,是华南区最大最强的军辅船生产和保障基地,民品在中小型液货船及高速客滚船形成专长。根据各船厂的专业分工趋势,未来广船国际在民品领域仍将承继其历史优势,打造前沿液货船和高速客观船。
黄埔文冲是华南地区军用舰船、特种工程船主要建造基地,也是目前中国疏浚工程船和支线集装箱船最大最强生产基地。根据民品专业生产路线,黄埔文冲未来将更注重支线集装箱船、特种工程船以及疏浚工程船的总装建造。
此次重组完成后,“南船”旗下余沪东中华船舶修造资产未注入上市平台。目前,沪东中华生产实体分别是本部公司、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长兴基地1号线,包括1号和2号船坞)。其中,本部公司因为在市区之内,面临搬迁;上海船厂则于2018年末停止生产;上海江南长兴造船的股权未完全归属“南船”。不过,这几项问题或在年内难以完全解决。如果这一因素影响“南北船”整合,那么大整合或将在2019年之后。
根据民船领域历史业绩,我们期待沪东中华未来成为LNG船建造专家。
未来,如果“南北船”整合实现,南方船厂或定位民船领域作前沿引领;北方船企将继续在军工领域深入探索,民品领域或基于基础设施优势,着重于三大主流船型的专业化批量生产。
C.
船舶动力整体置入
此次重大资产置换完成后,中船防务将拥有沪东重机、中船动力、中船动力研究院,并以66%的股权控股中船三井,成为“南船”旗下船舶动力资产上市平台。此次置入资产中,沪东重机与中船三井在船用动力装备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沪东重机由1958年成立的沪东造船厂造机车间发展而来,已发展为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船用动力装备企业。沪东重机主导产品为MAN-B&W、WARTSILA系列船用中、低速大功率柴油机和自主研制的E390系列柴油机等,国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
沪东重机在此次资产置换中的重要地位,还源于其控制的船舶动力资产。目前,沪东重机持有中船动力研究院49%股权、中船三井51%股权。此外,沪东重机还拥有上海沪临重工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
置换完成后,由于沪东重机的间接持股,中船防务与日本三井造船株式会社将分别持有中船三井的66%和34%股权。
中船三井是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制造企业,引进MAN-B&W、WARTSILA专利技术,主要生产气缸直径600mm以上的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中船三井多次成功制造各缸径系列柴油机产品的国内首制机,也成功制造过G70ME-C9.2世界首制机型及全球首台WARTSILA低速机用SCR设备。
资产置换完成后,“南船”旗下船舶动力企业已经悉数注入中船防务,为船舶动力前沿研发、专业统筹、协作分工做好铺垫。
D.
智慧平台期待优质注入
中船科技,将打造为“南船”旗下智慧平台,即智能船厂改造—智能船舶设计—智能船舶系统集成—信息感知原件生产等企业平台。
中船科技通过核心企业是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中船九院),以及控股的杭州中诚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诚装备),在智能船厂改造建设领域凝聚核心竞争力。中船九院主营业务为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勘察、咨询和监理服务等,在数字化船厂改造方面积累研究。中诚装备要从事塔式起重机、钢管、挖机、铲车等建筑设备租赁业务,与多家大型建筑公司有长期业务关系。
中船科技收购海鹰集团,新增水声探测装备和各类电子设备的研制、生产和销售业务,向海洋感知领域拓展。
为了打造智慧平台,中船科技或将迎来更多设计院所的注入。根据此前“南船”的“智能船”项目成员性质,我们分析,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简称系统工程研究院,专长为船舶系统集成)、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简称上船院,长于民船设计)、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简称708所,专长于军辅船、民船设计)以及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简称广船院,擅长船舶海洋工程总体研制)或在未来注入中船科技。
2014年8月,“南船”旗下上船院、系统工程研究院、黄埔文冲在“智能船”展开合作研究。
从脉络中,我们了解,“南船”此轮的重组是引领前沿的,具有高度战略前瞻的。
无论是“南船”的专业重组,还是可期待的“南北船”大整合,都是为了引领中国造船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已落定 “南船”重组脉络,以及我们对专业平台定位的猜想,“南船”或致力于打造前沿船型、智能船舶等差异化技术的先发优势、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构建大中小造船企业的共生,力图让中国造船产业更加成熟高效并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