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港口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7月12日 星期
巧用“加减”法
泉州港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美丽的泉州港。 福建省港航局供图

□ 全媒记者 王有哲 实习记者 何智卿

7月5日,记者来到泉州港石湖港区,阳光灼热,站在码头放眼望去,现代化作业的码头桥吊与蓝天碧海相映生辉。“以前在码头作业,耳朵里听到的是桥吊的轰鸣声,同事间对话时要扯着嗓子喊。”石湖港区码头装运指挥员黄涛说,“另外,起重机门框旁的小细管上方还会吐出一缕缕黑烟,空气中弥漫着柴油燃烧后的难闻气味。‘油改电’后,黑烟不见了,空气新鲜了,呼吸也顺畅了。”

从粗放发展到创新驱动,从破旧到立新,泉州港既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又狠抓绿色产业增长的“加法”,新时代的泉州港奔腾进入新航道。2017年以来,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3号、4号泊位1700KVA×2高压变频岸电项目、石狮鸿山热电码头1000KVA高低压变频岸电项目陆续投产、石狮华锦码头800KVA低压变频岸电项目等一批岸电项目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泉州港奏响新时代绿色发展主旋律。

新理念绘转型“工笔画”

泉州港沿海沿边,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泉州港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面对绿色港口建设新要求,如何走出发展与保护的二元对立,廓清绿色港口发展新理念?

“下好绿色发展一盘棋,通过岸电系统建设及码头‘油改电’,推动港口发展提质增效,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泉州港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泉州地区海岸线绵长,泉州港辖四湾五个港区十六个作业区。船舶靠港期间依靠燃油辅机发电满足通信、照明、冷藏、加热及机动变向等用能需求,燃油排放的大量硫化物等废气,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此,泉州港主动作为,联合泉州供电公司共同推进岸电系统建设,减少船舶靠港期间有害气体排放,并通过“油改电”消除机械燃油发电机组运行产生的噪声污染。2015年以来,泉州港先后完成石湖港24架龙门起重机的“油改电”以及两个泊位的岸电系统建设。

泉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培坤介绍,石湖港岸电项目选址石湖码头3号、4号泊位,安装了1套总容量为3400千瓦的岸电电源。然后从码头变电所馈出一路10千伏线路接至变频电源装置,再经地下电缆分别接至两个泊位的4个高压接线箱,通过变压、变频,将50赫兹交流电变换成适合船舶应用的60赫兹交流电。该项目于2017年年底投入使用。“石湖港岸电项目实现了年减排二氧化碳1893.9吨、氮氧化物41.5吨、硫氧化物31.37吨。”廖培坤说。

纵横之间,新机制酝酿新格局。近年来,泉州港加大港口岸电推广力度,组建了港口岸电推广工作小组,计划到2020年争取在泉州实现沿海港口90%的港作船舶、公务船舶靠泊使用岸电,50%的集装箱码头、客运码头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

新技术赋能环境监测

加快港口转型发展,根本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何切实提升港口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泉州港积极作为,依靠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港口自我监测环境能力。

该港扎实推进港口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港口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的38个监控摄像头可全面监控辖区12家干散货港口码头和部分堆场装卸作业,基本实现对干散货港口码头装卸作业远程实时视频监控。同时,这些监控同步接入福建省港口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布点合理有效、数据实时共享、接口规范统一、运行管理高效的“互联网+视频监控系统”安全监管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辖区危货企业视频监控全覆盖。

“‘互联网+视频监控系统’投用后,将有助于港口执法人员及时发现港口作业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对违法人员的违法时间、情节、监控点位置等基本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并固化视频监控所采集的违法作业证据。”廖培坤表示,该系统可辅助港口安全监管人员更加便捷高效地了解各个现场情况,然后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开展检查抽查,进一步提升在安全监管、事故处理、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水平。

除实时监控外,泉州港还通过定期监测,架起港区环境保护“天线”。廖培坤告诉记者,2019年1-4月,泉州港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平稳。根据监测结果,港区空气质量良好,PM10、TSP、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评价浓度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此外,按照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工作部署以及《福建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从2017年至今,泉州港口管理局先后投入40余万元,委托专业机构对泉州港石湖、深沪、锦尚、石井、围头作业区运营期12个大气、4个水质、21个噪声监测点位的“大气、水质、噪声”进行常规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环境质量,为环境监管提供可靠依据。

环境监管被智慧“赋能”,绿色理念根植港区,泉州港成为绿色发展“新标杆”。

绿色监管奔涌新动能

新动能何在?新优势何来?用好绿色发展这步“先手棋”,不断催生新动能。2018年6月13日,福建省泉州港口管理局首次联合泉州市环保局,对港口码头扬尘治理工作开展执法检查。

当天,联合检查组检查了泉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后渚分公司、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5号、6号在建工程等4家泉州港最大的散货码头和在建工程项目,重点检查企业扬尘污染治理制度建立、扬尘货物堆存密闭、生产经营场所和周边道路硬化等情况,特别对沙石、混凝土搅拌站扬尘治理等进行重点检查。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码头物料堆放零散、不规范,物料区抑尘设施不完善,扬尘治理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等环保问题,联合检查组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企业认真落实主体责任,限期完成整改。

通过啃硬骨头,涉深水区,泉州港环保工作“综合监管+行业监管”的“双重监管”模式初步建立,为该港口长远发展夯基筑台,立柱架梁。2018年至今,双方形成长效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共开展10余次联合执法行动,齐抓共管,共同守护泉州港碧水蓝天。

立下规矩、划定红线,倒逼泉州港来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勇气推动产业转型。

为此,泉州港口管理局出台《泉州港危货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将按照港口危险货物企业的安全风险状况分为A、B、C三类,并将每一类企业根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的结果划分为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重大风险四个等级,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的动态监管,建立按类分级、按级监管的新型安全生产监管模式。

廖培坤表示,在实施绿色港口建设过程中,泉州港依靠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提升社会物流效率,实现绿色港口生态圈。下一步,泉州港将积极参与国家电力改革试点,把改革的红利回馈到绿色港口建设中来,着力构建泉州港绿色发展新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