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3月15日 星期

隔离病房里的最美身影

长江航运总医院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护士正在操作设备。

□ 全媒记者 樊雪菲 程璐 通讯员 江婷 金静 周珊 文/图

“好多病人都出院了,现在在院的病人情况大都也在好转,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3月11日,长江航运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吴兴安高兴的对记者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长江航运总医院的医护人员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他们有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刚刚恢复就投入工作,有人主动承担重症监护任务。为保卫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他们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用青春热血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病愈后重返抗疫一线

“现在血氧饱和度不错啊!”“还发烧吗?”“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每到一位患者的床前,长江航运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吴兴安都会耐心地询问病情,并鼓励他们要有信心战胜病毒。看着吴兴安的样子,你很难想到他曾经也是新冠肺炎的患者。

2020年初,到地市县医疗支援的吴兴安感染上新冠肺炎,从医生变成病人的他只好撤回武汉,入院治疗。身体刚刚恢复,吴兴安就第一时间申请前往战“疫”一线:“既然我曾经打败过病毒,我相信我更有经验帮助更多的病人去击败它!”

重返岗位第一天,吴兴安就迅速进入了作战状态,对病区所有危重患者逐一查房。2月20日,他所在病区遇到一个难题——病患付先生呼吸十分困难,不能平躺。这也让付先生成为科室唯一一个坐着睡觉的病人,本就虚弱的身体得不到良好休息,不仅病情毫无起色,负面情绪也越来越严重,几乎完全丧失了与病毒战斗的勇气。

经过检查,付先生有大量胸腔积水,严重压迫肺组织。可付先生是重症病人,引流出的胸腔积水无异于“毒水”,沾到一点都有可能被感染,何况整个引流过程要持续半个多小时。

“为了拯救生命,我必须冒这个险。”吴兴安毫无犹豫。在同事的帮助下,吴兴安和助手徐彦哲带着双层口罩、3层手套及防护头罩进入了隔离病房。手持穿刺针,扎向定位好的穿刺点,立即大量胸水流出!吴兴安和徐彦哲共同努力,三十分钟成功为付先生引流出近700ml积水。“终于能躺着睡觉了!”付先生高兴地说。

“医生穿上防护服工作时呼不上气的感觉,和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状挺像。我觉得医护和病人就是一体的,大家同乘一条船,目的地是安全抵达健康的港湾。”从医生到病人再到医生的经历,让吴兴安更加坚定了与病毒战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不管是医生护士,还是病人和家属,我们现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打败病毒,康复出院。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也希望我的经历和现在的工作,能让更多病患有信心战胜疾病。”

倾尽全力救治创“奇迹”

从1月底到现在,长江航运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卜军“驻扎”在生死的最前线已快2个月了。

近日,经过近20天生死时速的救治和细致入微的医护,李卜军团队同时间赛跑“抢”回了87岁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张爷爷。老人家解除插管,呼吸和血压以及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也趋于平稳,转入普通病房。

“插管患者大部分九死一生,尤其像是这样基础病多又高龄的危重确诊病例能够拔管本身就是个‘奇迹’,但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会倾尽100%的努力!”谈起又一次从死神手中“夺”回病人,李卜军眼神笃定的说。

而2月15日临时组建,19日正式接收病人,至今已接收了诊疗32名新冠肺炎患者的长江航运总医院呼吸内科三病区,病人病情逐步好转的好消息也不断传来。

“双肺感染明显在吸收,肾功能恢复正常,血象接近正常,病情基本控制,人也清醒了!”“血压控制下来了,好好吃药,你有信心我们就有信心!”呼吸内科三病区主任李学文不断鼓励着患者。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用专业、细致、温情守护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张幸(化名)来院时,血压指标不佳、血糖数据不理想,让治疗变得颇为棘手。与家属沟通后,李学文得知,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继发精神障碍等多种基础疾病。团队给她用了两种常用血压药,但精神萎靡的张幸并不配合注射胰岛素,只好改为口服药。

通过几天的观察,李学文发现她的血糖值仍然忽高忽低。仔细询问、留心观察后,发现张幸时常会忘服或漏服,因此,每天早上查房时,李学文都要叮嘱张幸:“婆婆要记得吃药!”同时,嘱咐管床医师、护士们在中午、晚上、睡前,卡好点给张幸一次不落的喂服,“一定要看着她咽下去。”也是在这样的“特别关注”下,近日,张幸顺利出了院,已经在指定隔离点隔离,不日将与家人团聚。

“打赢这场硬仗,我们再拥抱”

在1月底,长江航运总医院段松堂、熊璇、何晶晶、白露、赵婵、李蒙、郭子月、郑丽平、李诗扬、谭亚蕾10名同志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你们还好吗?过得怎么样?”医院的同事们挂念他们。那天,在金银潭医院门口,战友们终于再见,大家眼里擎着泪光,隔空做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姿势。

刚到岗时,支援医师有普通科室、重症监护室等不同科室作为选择,但抱着“生命至上”人生信条的重症医学科医生段松堂将怀孕四个月妻子的叮嘱藏在心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到重症监护室去”。“越危险的地方越有挑战性。”段松堂说。

在ICU病房中,安静得只剩下仪器运转的声音。由于病人大都病情凶险,且时刻都有变化,所以段松堂每隔半小时就要观察一次仪器,监护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每次脱下防护服他全身早已被汗水浸湿,手也因长时间罩在双层手套里而肿胀发白。

2月7日下午,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情况危急,专家组一致认为她亟需插管治疗。由于惧怕疼痛,老人虚弱地摆了摆手,“我不想受罪。”老人颤着声音对医生们说。

“你要相信我们,我就在旁边陪着你,我们都希望你能保住性命。”段松堂上前握住了老人的手。寒冷的冬日里,护目镜上总隔着一层水雾,老人看不清段松堂的脸,却能感受到他手中传出的力量。

看诊之余,医生熊璇则常常用治愈者的病例为患者们打气,“有时信心也是一味良药。”

熊璇所在的病区有34张床位。对她来说,“34”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34个家庭的希望。

在医患双方的共同配合下,近日,熊璇所在病区的34位患者全部顺利出院。“对医生来说,这是最大的鼓励和欣慰!”来不及歇息片刻,她又迎来了一批新患者。

2月7日,郭子月护理的一位重症患者也顺利出院。没带手机,她只来得及与病人握一握手,“我和他相约,等疫情结束后再抱一抱,合影留念一张。”郭子月笑着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护士白露所在的重症病区,总有新的病人送进来,也有好转的病人转出去。他们眼中透露出的求生欲,令她动容,也让她更坚定了战斗到底的信念。

而护士赵婵,支援过程中不幸被感染。拿到结果时,她的第一反应让同事心碎,“别过来,离我远点。”但她眼底透出的情绪不是对病魔的害怕,而是“不能再战斗”的遗憾……如今,她虽在隔离,仍每天在微信群里与大家相互打气,“加油,疫情一定会过去!”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抢,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航医人用双手播撒着信心和温暖,用披上白衣的身躯为人民群众撑起生命的希望。他们坚信,疫情终将过去,武汉的春天必将来临!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