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港口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7月9日 星期

广州打造港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四大重点工程投资145亿
广州港码头。 本报资料室供图

□ 全媒记者 龙巍 张植凡 通讯员 柯霞 邹井棋

6月23日,6台佩戴红花、满载货物的集装箱拖车有序驶入闸口,经过盘旋而上的环形车道驶入仓库6层月台,叉车将拖车上的首票货物卸入仓内,至此,仓容25.2万吨的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仓库开仓试投产圆满成功。

当日,“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南沙四期工程多系统联合联调成功暨1号海轮泊位交工验收、近洋码头工程实现滚装船‘安吉26’轮成功靠泊、新沙二期工程实现粮食散货船‘中粮东南’轮成功首靠”这广州港四大港口重点项目均传出喜讯。此四大港口重点项目均为交通运输部、省、市重点港口项目,总投资145亿元,涉及集装箱、粮食、商品车、综合仓储物流等多个方面港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公水铁”联运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仓库工程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建有3栋6层盘道式仓库和1栋配套楼,总投资近17亿元。“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总体思路是打造‘湾区国际集拼中心’”,广州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和海宁告诉记者,“业务功能以出口为主,进口为辅,覆盖买家出口集拼、出口配送中心、散货出口集拼、国际中转集拼、新业态跨境电商物流,以及海铁联运等物流服务。”

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项目毗邻南沙三期码头,物流中心(北区)内设有连接南沙港铁路的南部集装箱装卸场,可以顺利实现与港区间的无缝衔接,货物能顺利便捷运输到西南地区乃至欧洲、东南亚。“公路、水运、铁路”的无缝连接,将大大降低企业的综合物流运营成本,为中国南部进出口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南向物流通道,推动广州更高质量建设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对于南沙港区来说,按照传统的多式联运模式,货物需要通过铁路运输在黄埔港集港后再由驳船换装至南沙港,经海运出口”。和海宁告诉记者,“南沙港铁路开通后,铁路直通南沙港区,由内陆场站2小时直达南沙,可以节省中间驳船换装至南沙1—2天的时长。”

“一平台三中心”打通农产品全程供应链

物流中心(南区)作为广州市重点“菜篮子”工程,项目总仓容46万吨,概算投资18.74亿元。在业务功能定位上,以肉类、水产品、果蔬为主,致力打造临港分配枢纽型冷库功能的综合性冷链物流基地,包括广州港冻品“公共服务平台”和“冻品物流服务中心”、“冻品分拨中心”“冻品交易中心”(即“一平台三中心”),为客户提供查验储存、保税、加工配送、展示交易、消杀检测、供应链金融及其他配套增值业务等一站式服务。

作为广州港南沙港区的头号“民生工程”,南区工程是农产品供应链“链主”单位,有利于推动华南农产品“产销一体”的规模化发展,打通农产品全程供应链,让进口果蔬等农产品在南沙港区集散,助力市民“菜篮子”不断丰富,带动冷链业务和区域经济发展和腾飞。

同时,广州港秉承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物流园区理念,在南沙国际物流中心仓库屋顶建设6万多平方米的光伏发电设施,年均发电量约541万kWh,预计占用物流中心总用电量的30%以上,运营期总发电量预计达13535万kWh,可节省约4.6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约11.7万吨。

仓容71.2万吨全国最大的临港仓库群

南沙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分为南、北两区建设,整体位于广州南沙龙穴岛南沙三期集装箱码头内陆侧,东、北面紧邻港区,西侧为海港大道,总建设面积约为95万平方米,总体仓容71.2万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临港仓库群。

广州港在“七一”前夕接连迎来港口重点项目的试投产和交工验收,对此,广州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益波表示,此次实现竣工试投产的港口重点工程规模之大、涉及领域之广、技术要求之精,均突破广州港项目建设历史之最,是广州港集团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广州港粮食、集装箱、商品车、综合仓储物流枢纽能力将迎来质的飞跃。广州港将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广州国际航运枢纽能级全面提升,保障华南地区民生物资供应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据悉,今年以来,广州港集团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和港口生产经营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广州港综合能力优势和集疏运网络优势,加强与海运班轮公司、口岸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客户的沟通协调,克服疫情影响,保障港口运转顺畅。今年以来,广州港集团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实现稳定增长,新增集装箱外贸航线14条,截至目前共有集装箱航线179条,其中外贸航线134条,南沙港区国际航运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

依托广州港现有的区位、集疏运及资源优势,这四大重点项目的投入使用将协同发挥同频共振的效应,增强港口整体国际竞争力,为全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提供新引擎,全面助力广州建设枢纽之城。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