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少华
儿时的夏天,没有空调,甚至电风扇也没有,人们手里唯一可以散热的工具只有蒲扇。蒲扇还不是人手一把,常常是拿扇子的人自己先扇几下,再帮无扇的扇几下。
炎炎夏日,蒲扇是不借的,有人把“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若是硬要借,请到白露节”几句打油诗写在蒲扇上,提醒借扇的人免开尊口。有的扇子还写了主人的大名,明确权属。蒲扇是扇风的,但也被兼做了其他用途,比如驱蚊、抠痒、打灰、遮太阳,甚至还是大人们教训调皮小孩最顺手的工具。
那时我住在县城,晚上睡觉前冲几次凉,还是热得睡不着。大家只得把家里的竹床、凉席搬出来,睡在大街上。也有人找附近的山洞、防空洞安营扎寨。县城有一座大桥通往西边几个偏僻的乡,桥是木质的,桥上有河风,很凉爽,于是家家户户把床铺在了桥上。尽管那时车少,晚上几乎没有车通过,但是只要有车通行,睡得迷迷糊糊的人们就得被叫醒挪窝。
刚入伏,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赤条条跳入城边的河里,一整天泡在河水里不愿上岸。
高温炙烤下,似乎只有水才能降温,我们泡在水里,玩在水里。河里有一种呆头呆脑的鱼,喜欢藏在浅水的石头下。我们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一砸,翻开石头,一条砸晕的鱼就浮出了水面;溪沟入河处,螃蟹出没较多,扒拉碎石块,俯首即拾。当战利品收获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就在岸边挖个坑,生起一堆火烤着吃,虽无油盐,但也吃得有滋有味。多余的鱼被我们连同湿漉漉的衣裤摊晒在河滩石头上,人却继续跳入河里欢腾。上岸回家时,鱼和衣裤都晒干了。
有时,我们也在晚上相约去城郊的农田里抓黄鳝。我们去的那片农田黄鳝特别多,另一拨小伙伴知道后,也去那里抓。
有一天晚上,他们还没抓上几分钟,却从泥土里掏出一条蛇来,吓得他们夺路而逃。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特意安排的,我们中的“二猴子”经常抓蛇贴补家用,对蛇很有经验。远远见他们来了,“二猴子”把手里刚抓到的两条无毒小蛇放入大家经常抓黄鳝的水田里。此后,再没人敢抢我们的地盘了。
更多的时候,夏天的夜晚,我们在自家房门前乘凉。大人们闲聊家常,孩子们嬉戏打闹够了,就在枝繁叶茂的树下,望着满天繁星,幻想如同长了翅膀一样,到处飞翔。我们常常围绕着最会讲故事的老者,听嫦娥奔月、薛仁贵平西、孟姜女哭长城……那些伏天的趣事是我童年最快乐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