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

44年前的电报事


□ 展华

这是一张拍摄于1977年夏天的老照片(右下图)。照片背景的办公楼是建在福建东山岛铜陵镇大澳渔港附近山坡的闽南渔场指挥部,我当时在闽南渔场指挥部无线电台岸台当报务员,日常负责对闽南渔场作业的各地渔船电台发布渔情、天气和通知,以及接收来自渔船电台的渔情、险情等。

每当与这张老照片对视,44年前敲击电键发报的声音仿佛又在我的耳畔响起。小时候看电影,我特别羡慕《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他背着电台,手握话筒,在敌人蜂拥前来时向指挥部连呼“向我开炮!”。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通过隐蔽的电台“嘀嘀嗒嗒”的无线电波,把有价值的情报发到延安党组织。少年时代的我对神奇的无线电波十分好奇,常常做着无线电通信的梦。

后来,我竟然梦想成真了,1974年3月我被选调到福建省水产厅下辖渔业电台当报务员,实现了对无线电的零距离接触。

有一次,好几艘东山岛铜山公社的渔船开往澎湖海区进行捕捞作业。渔船开航不久,我就接到某个海区黄花鱼旺发的渔情,当时我刚关机下班,按规定必须1个小时后再发报。但渔情就是渔获,如果耽误了,渔船离黄花鱼旺发海区就远了,不但耗费燃油,还会贻误捕金捞银的有利时机。时间就是效益,我果断请示台长,译好电码,开机呼叫,及时将这份有价值的渔情发了出去,幸好有两部渔船电台收到电报。那是集体吃“大锅饭”的年头,但队与队、船与船之间颇有协作精神,大家互相转告,部分渔船很快调头赶赴鱼发海区。

“晚上回来鱼满舱”,虽然20世纪70年代黄花鱼每斤才三五毛钱,但毕竟是名贵鱼啊,渔民们个个喜笑颜开:“如果没有无线电及时通报渔情,就没有这次大丰收!”

记得还有一回,一艘渔船刚到作业海区下网,突然有个渔民患急性阑尾炎,不急救可能有生命危险。不料“船漏偏遇打头风”,正要返航时渔船出了故障。幸好这艘渔船安装有一部功率15瓦的电台,渔船报务员及时给总台发报。我收报后,连忙通过电报联系一艘正在返航中的渔船去接病人,病危的渔民得到了及时救治,化险为夷。类似这样无线电报在海上抢险救灾中发挥的作用的事儿不胜枚举。

时光荏苒,倏忽44年过去,无线电通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砖头似的“大哥大”到智能手机,与当年我们使用的电台相比,如今的手机堪称超高级微型电台,即便隔着千山万水,发条微信、视频须臾可达。渔业通信的发达,让渔家人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捕金捞银,用《洪湖赤卫队》主题曲中一句歌词概括,那就是“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