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

厚植仁心守一哨 深耕江海向深蓝
——吴淞海事局“仁心向海”文化品牌纪实

□ 全媒记者 黄玲

百年吴淞波澜壮阔,向海图强风正扬帆。

回溯历史,这里的“吴淞零点”是中国确立最早的高程基准面,是上海百年航运发展的起点。这里服务的是世界上通航密度最大、船舶流最复杂、任务最繁重的通航水域之一,年均船舶流量超100万艘次,可谓是上海海事的“半壁江山”,更可谓是世界观察上海海事的“窗口”。这里就是拥有70年悠久历史的吴淞海事。

从历史到今天,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港务监督吴淞管理所到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吴淞监督站,从新世纪的上海海事局吴淞海事处到新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吴淞海事局,70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吴淞海事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耕上海港“两口一线”水域,驻守“长江第一哨”,用敬业、进取、奉献书写着一篇投身改革、奋勇拼搏的璀璨华章,谱写着一曲自强不息、和衷共济的奋斗赞歌,构筑起一道安全坚固、绿色清洁的水域屏障,也孕育出以“仁心”为价值引领、以“向海”为行动方向的“仁心向海”文化品牌,引领吴淞海事人根植上海、耕江犁海、向海图强。

仁心锚定向海图存

唱响耕江犁海主旋律

知史而明志。回首往昔,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70年沧海桑田,交通发展日新月异,急流险滩“天堑变通途”。70年锚定初心,吴淞海事与社会民生同心共向,与航运脉搏同频共振,奋楫扬帆向中远海挺进,履职尽责“更上一层楼”。

因海而生,“仁心”发轫于初心。1952年,上海港务监督吴淞管理所设立,揭开了吴淞海事发展的序章。吴淞海事人敢为人先,积极探索监管服务措施,实行昼夜分段护航、巡逻艇重点监管航道弯曲狭窄咽喉和险要地段、率先施行航行分隔制……在长年累月的日常监管、抢险救助中,吴淞海事人历练了过硬的本领,萌芽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仁心”。

枕江负海,“仁心”厚植于实践。随着国家战略发展的持续推进,长江口深水航道“黄金效益”日益凸显,“爆满”船舶流为海事监管带来更大挑战。吴淞海事人迎难而上,创新推出“均衡船舶流”举措,解决深水航道船舶拥堵进口问题,通航效率提高近30%,事故率下降三成。积极探索落实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边坡自然水深实现大型邮轮和大型集装箱船“超宽”交会,打造畅通高效的长江“黄金水道”。为邮轮提供“3A”+“五优先”服务,保障安全率和准点率双100%,获上海邮轮服务贡献奖、邮轮运营服务保障奖。紧抓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契机,强化宏观管控和动静联动,深化“双峰双流”和“四分管控”措施,大大降低船舶碰撞风险。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载体,推出“一站式”执法模式、水上安全知识五进活动、“互联网+安检复查”、升级长江口深水航道交通管控申报平台、加强锚地精细化管理等多项民生实事措施,不断强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供给、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仁心领航向海图兴

奏响水上安澜交响曲

70年春华秋实,吴淞海事始终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浩浩的时代大潮中,犹如一朵无比奋勇的浪花,矢志深蓝、搏击风雨、逐浪而行,日夜守护江海安澜。

2021年以来,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吴淞海事人以史为引,汲取百年党史的精神伟力,丰富“仁心向海”文化内涵,为打造海事高质量发展的“吴淞样板”拉响内驱引擎,引领广大干部职工在保安全、强服务、谋发展的关键领域攻坚克难、尽力献智。

以文弘业,水上治理硬本领日益增强。吴淞海事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水上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谋定快动,打出一套“系统+靶向”施策的“组合拳”。黄浦江突出“控”。通过环境分区、预警分级、船舶分类、管控分时的四分管理,优化大型船舶进黄浦江时间,避免急涨急落时段经过核心区,为世界“水上会客厅”做好远端预控,加把“安全锁”。长江口突出“疏”。探索长江口航路调整,在长江口船舶定线制东侧设定一条南北向推荐航路,与原有的习惯外航路形成“双车道”,降低船舶流密度,减少船舶频繁会遇带来的碰撞风险,切实提升了通航安全度。锚地管理突出“精”。按照确容、确能、确管原则,实施“棋盘式”管理,探索打造“水上智能化停车场”。加强锚泊秩序管理,吴淞口锚地险情事故下降45%。防线突出“前”。常态化驻守长江口外的绿华山,走访当地政府、与渔政部门共商交流,深入渔村渔船开展商渔船防碰撞等专题宣贯。以上海海事局建设长江口船舶安检站为契机,推动船舶安检关口前移,对低标准船的震慑作用初显,守牢长江黄金水道的“东大门”。

以文立心,精神文化软实力不断积蓄。时代塑造着吴淞海事,吴淞海事人也在历史潮流中塑造着“水上卫士”的形象。近年来,以海事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吴淞海事创新打造“青锋”“青荷”“淞数”“淞英”“蓝鲸”“蓝鹰”等家谱化品牌矩阵,有效凝聚一线综合执法、VTS监管、海事信息化及国际公约研究等专业领域青年骨干力量,引领他们集思广益、集力攻坚、集智创新,近百人次获得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系统、上海市等各级各类荣誉。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钱卫忠,带头创建了全国海事系统内第一批劳模创新服务工作室。直属海事系统第一届VTS职工技能比武大赛冠军刘伟带领“淞英”团队提交了《VTS用户指南模板》等系列提案,实现我国IALA标准制定“零突破”。今年以来,吴淞海事人自觉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深化“仁心向海”文化品牌建设,推进文化向“历史、安全、党建、廉政、家园”五维体系深化。开展“金点子”征集和大讨论活动,凝练出“零点奋楫、一哨扬帆”新时代吴淞海事精神、“保通保畅保安全,为船为水为人民”的吴淞VTS精神。打造吴淞交管(VTS)文化传播基地,努力铸就上海市“一江一河”公共文化建设新地标。

仁心致远向海图强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从一只望远镜、一个甚高频、几艘巡逻艇的目视口喊、单一巡护,到陆海空天、全要素水上“大交管”的蓄势而起,吴淞海事人奋楫扬帆,紧扣时代脉搏,从“小港监”坚定迈向“大海事”。

站在新起点,展望新未来。上海海事高站位谋划了“发展两翼、提升中段、走向深蓝、服务全国、迈向世界”的发展布局,吴淞海事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张“立足两口一线,畅通江海门户,构建陆海空天,打造海事样板”的战略蓝图正推进起步,一支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海事铁军正加速锻造。

在“仁心向海”文化的引领下,吴淞海事将继续扛好“长江第一哨”的先锋旗帜,不断推进文化与中心工作的深入融合,汇聚更强劲的创新创造动能,打造更精益求精的匠心举措,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吴淞海事接续奋斗,推动海事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助力水上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交通强国海事篇建设的锦绣蓝图绘制吴淞海事“工笔画”。

我们坚信,吴淞海事“中华第一站”的金色名片将更加闪亮。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