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记者 黄理慧 通讯员 窦文彬)船舶参考载货量为950吨,实际装载钢材1198吨。但法院却认定不能证明超载,这是为什么?近日,记者从南京海事法院了解到相关案情。
2018年,金马运业公司承接一单货物,由水路从福建福州运输一批钢材至江苏江阴,公司为涉案货物投保了国内水路货物运输保险综合险。保险条款载明:“运输工具超载、超高、超宽而造成的任何损失和费用,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
2018年11月,满载货物的船舶途经浙江象山大目岛东南海域时,触碰不明物体,导致船底破损进水,所载部分钢材被海水浸泡受损。金马运业公司向货主赔偿后,要求保险公司承担该损失。
对损失赔还是不赔?双方就事故发生时船舶是否超载产生争议。
保险公司认为,案涉船舶检验证书记载船舶参考载货量为950吨,而事实上船舶装载了1198.58吨钢材,明显超载。因此,对案涉事故产生的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金马运业公司却认为,事故发生后,海事部门并未认定船舶超载。检验证书上记载的载货量只是参考,不能作为认定是否超载的唯一证据,本案除了要适用法律规定,还应当适用国际载重线公约。
南京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现有证据并不能证明船舶超载,判令保险公司对本次事故承担保险责任。
南京海事法院法官孔玲玲表示,“超载免责”条款效力在本案中并无太大争议,而船舶超载的认定比陆路运输要复杂得多。本案保险条款中并没有对超载进行说明,经向海事部门了解,船舶核定载重线标准是当前船舶安检执法的通行规则。
据了解,船舶超载是指船舶装载后未能保留最小干舷,即船舶的实际排水量超过了核定的满载排水量,而船舶的实际排水量与船舶装载的货物总量并非同一概念,核定的满载排水量与船舶检验证书中记载的参考载重量亦非同一定义。船舶检验证书中记载的参考载货量只对船舶装载某些货物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并不能作为认定船舶超载的依据。
本案纠纷发生后,原、被告进行了现场试验,经双方确认,涉案船舶装载与事故发生相似重量货物时,船舶并未超过载重线,在此情况下,被告负有证明船舶超载的举证义务。但是,本案事故发生后,海事部门并未认定船舶超载,被告在原告报险后也没有进行调查了解,无证据证实船舶超载。因此,保险公司不存在免责事由,应对原告本次事故承担保险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