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徐丹 王寅娜 通讯员 林丽丹 文/图
6月的秦皇岛有些闷热,在河北港口集团港口机械公司制造部一角,一名职工仍在快速锉配着工件。他就是被誉为“钳工状元”的设备管理员、高级钳工董长亮。董长亮正在为即将开赛的秦皇岛市钳工技术比赛积极备战,抓紧工余时间训练,他心里清楚,对于优秀的钳工来讲,决胜往往只在毫厘之间。
工作15年,“85后”小伙儿董长亮潜心钻研、磨练技术,不断向新高峰攀登。他从一名普通钳工逐渐成长为港口机械公司首席技师,收获了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河北港口集团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岗位明星、“河港工匠”等荣誉称号。
上进之心学巧艺
2007年,机修钳工专业毕业后,董长亮来到港口机械公司维修班从事机床维修。初出茅庐的他面对陌生的设备维修、安装、调试领域,一时不知何从下手。于是,他白天泡在车间里研究设备,在数以千计的设备维修作业项目中磨炼本领,晚上反复研读《机修手册》《液压机传动原理》《金属切削原理》《机修钳工工艺》等专业教材,学习理论的同时消化白天老师傅们的要领。台钳边,机床旁,无论春夏秋冬、酷暑寒凉,随处可见他勤学苦练的身影。
2009年,港口机械公司首次承接秦皇岛港4043型门机制造项目。门机回转机构的核心部分转台和圆筒要分别与直径达4200mm的硕大转盘轴承配合,各配合部分平面度要求为0.3mm,精度要求之高难以想象。经过考察,国内只有上海振华等行业领军企业才有专业加工设备,但成体加工运输成本简直是天文数字。
首次承接该项目的港口机械公司没有专门加工设备,只能通过改造现有Z100型摇臂钻完成回转平面铣削。谁来担设计改造重任,一时应答者寡。一筹莫展之际,年仅21岁的董长亮站了出来,主动承担改造任务。没有令人信服的资历,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他备受质疑。顶着巨大压力,董长亮翻阅大量技术资料,同机床操作人员和老机修师傅探讨,无数次动手试验,反复推敲设计消隙机构是否合理、对机床受力是否产生影响、能否满足加工要求……传动设计图纸被一改再改,回转机构逐步由笨重复杂的整体定位改进为双卡轴板双螺母可调消隙链接设计,不但消除了主轴上下位移间隙和切削震动,还可实现进给量微调,借助改进水平仪的平面测试和修正技术,加工平面度稳定在0.2mm以内,精度控制到标准区间内。该项设计在港口机械公司门机制造项目中沿用至今。
精益之心铸品质
“一战成名”的董长亮证明了技术尖兵的实力与潜力,但挑战从未结束。随着港口机械公司滚筒产品销售量不断增大,原制造工艺中筒皮圆度精度控制不准、焊接后热胀冷缩导致尺寸偏差等问题开始显现,董长亮决定从装配胎具入手。改进滚筒装配工艺,他带领钳工班加宽加厚原有胎具支撑面,刨削V型台架,对筒皮内止口、外止口进行车削改造,使轮毂和筒皮在加工过程中即使发生偏移也可以迅速找正,同时还针对不同滚筒大小制定轮毂对接间隙表,弱化焊接后热胀冷缩对滚筒尺寸精度的影响,实现滚筒装配工艺新突破。2018年,董长亮主导的这项新工艺编入港口机械公司《滚筒生产工艺》中,使滚筒生产周期由45天缩短到30天,为产品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钳工被誉为‘万能工种’,既然是‘万能’就没有不可能,遇到问题我总会想怎么能发挥钳工的更大作用。”“只有不惧困难,方能战胜困难”是指导董长亮破解难题的不二法宝。
2018年5月,港口机械公司承揽了迪拜哈斯彦皮带机项目808吨钢结构、8吨标准件的制造任务。钢结构尺寸和重量大,仅驱动架就有6米之高,ISO2768-M的划线精度标准和国内不同,还要承受焊接应力变形等不可控因素影响。董长亮从工属具改造下手,带领钳工班自行设计制作大型划线平尺及套筒支座来加高划线行程,安排时效震动工艺,去除工件残余应力,采用3点支撑来调整工件位置,使用多种数学算法对基准延伸进行评估。大件异形钢结构划线精度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划线效率也由最开始的3天1件提升为1天1件,公差控制在0.05mm之内。交付成品时,董长亮自行设计制作大型划线平台和应用新的算法评估的方式,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当之无愧摘下了国际精度之星。
敬业之心炼巧匠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密制造中,以眼为尺,以手度量,董长亮蜕变成一个既懂理论又善操作的行家里手。
2019年河北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十五届全国“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钳工职工组比赛对选手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特别是锉配考试要求选手在4个半小时内完成活动件、固定件等共计39个工作面锉削、铰孔、45度斜孔、配合组装等工作。董长亮经过仔细计算,按照自己的最快速度,除去划线、钻孔、修配等时间,留给每一个面锉削时间仅不到5分钟,却要保证0.02毫米的尺寸精度。赛前,董长亮抓住一切工余时间强化理论学习、熟练计算机制图,特别是加强锉削练习。时值暑期,天气炎热,每次练习后他都如同水里捞出来一般,仅锉刀就练废了6把。他的锉削成绩也由12分钟每面0.04毫米精度快速提升到5分钟每面0.02毫米精度。比赛中,董长亮在保障表面粗糙度及公差要求的条件下超越练习时的操作速度,他右手多处划伤,仍在规定时间完成,战胜一众高手获得全省佳绩。
“钳工的追求是精度。无论是在作业线还是在赛场,无论是技术攻关还是管理设备,关键是要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还要具有出色的抗压能力、平稳的心态。”董长亮还把比赛精益求精的态度带到了工作中。2013年,因保障秦港电煤抢运出现人员缺口,董长亮主动请缨转岗为巡视工。面对未知领域,他很快就摸索出一套看、闻、听、嗅点检故障判定方法,工作2年间累计发现早期设备故障700多项,是平均点检效率的两倍还多。
董长亮所在的全国工人先锋号——琢艺创新工作室,是由16人组成的小团队,承担着河北港口集团三港四地所有托辊、滚筒制作维修及其他配件机加工的重任。由于新车床自重25吨、总长8米,超过天车承重无法吊起,受场地限制也无法原地旋转。作为技术领头雁董长亮带领钳工班集思广益,1个月时间内就自主设计并生产出了安全系数更高、承重更大、成本低廉的万向轮。完成公司全部划线、机器修理、滚筒装配工作,创造了3人单月完成1100项作业任务、平均1个工作日52项的纪录。2019年起,董长亮走上新岗位,开始设备管理工作,迅速适应新角色的他完成1000多项资产统计清查,主持编制《硬支承平衡机安全操作规程》等十多项规章制度成为设备安全管理的“法典”,获得集团7项科技进步奖……同事们都说“状元到哪都是状元”。“钳工状元”董长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港口人的“工匠精神”,书写了新一代港口青年不平凡的故事。
“我做的都是我应该做的,也都是我愿意做的。”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港口工匠敬业爱岗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