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波
根据《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预计到 2025 年,全国将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那么,物流枢纽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又是如何发挥作用?
陆港推陈出新
在我国,航空物流枢纽是短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航空运输时代的来临,人们对航空物流枢纽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航空货运的专业化、物流化发展需要功能齐全的航空物流枢纽。
鄂州机场是中国货运机场的破零之战,也是中国航空物流枢纽的开局之战。其定位是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2030年预计货运年吞吐量330万吨,计划到2050年前后实现货邮吞吐量700万吨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货运机场。
在国家物流枢纽六种类型中,陆港型依托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和场站、物流基地等,衔接内陆地区干支线运输,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陆港型,主要布局在内陆地区,扮演内陆地区的港口角色,陆港为保障区域生产生活、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畅通国内、联通国际的物流组织和区域分拨服务。
2019年9月公布的首批23个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城市名单中,陆港型有8个,包括西安、成都、兰州等,不仅承担的是货物转运,而且与当地及周边的制造业、商贸业充分融合,极大支持及促进了物流枢纽辐射圈范围内的产业聚集和经济发展。
既不靠海岸线,也不靠国境线的内陆城市,地域的先天条件是不可逆的,但后天创新可弥补先天的短板,内际港创造了“港口内移、就地办单、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内陆港模式,依靠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路国际物流通道为出口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运力支持,开启内陆物流枢纽新模式。
破解平衡难题
如果说物流枢纽是我国物流发展的短板,那么,东西部的不平衡,则是短板中的短板。所幸,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国家物流枢纽对内陆地区倾斜,加之在贸易结构,交通提升的有利环境下,西部物流枢纽城市正在增多增强,东西部平衡难题正在得到解决。
“大交通”和“大物流”战略成为西部城市发展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物流枢纽的布局中西部地区比重高,反映了我国未来产业布局和物流空间体系的重构是以增强西部,平衡发展为主题的。
产业迁移促使西部核心城市的崛起,形成以新兴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基础,西安、重庆,成都的半导体、电子、光电产业等产业聚集下,自然形成了配套的物流供应链服务。
破解东西部平衡难题,不可小视物流巨头在物流枢纽建设运营中的重要作用,物流头部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物流巨头如何布局,如何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流枢纽城市未来的命运。
西安,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历史上的著名古都,是中西部两大经济区的接合部,也是连通欧亚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战略枢纽,西安国际港务区是全国最大的内陆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给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使西安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众多快递物流企业纷纷选择在西安布局。
西安,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激发起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功能,叠加时代特点,成为富有时代色彩的西部国际物流枢纽城市之一。西安陆港枢纽常态化开行了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至中亚、欧洲的10条干线,覆盖丝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
重庆为全国已获批城市中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城市。得益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深刻变化,成渝区位优势凸显,成为中国向欧洲开放的桥头堡,重庆更是得天独厚,更具潜力。
中欧班列,现在已成为我国与欧洲贸易的重要通道,而其肇始于重庆,奠定了重庆国际物流枢纽的基础,也聚集了一大批新产业。上海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转到重庆,沿海各电子头部企业纷纷在重庆设厂。
总之,内陆地区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将高起点推动内陆地区的产业跨越沿海地区粗放式发展阶段,在促进我国东西经济平衡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促进城市发展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同外界的互联互通都是首要前提,而物流枢纽则是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物流枢纽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汇聚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重构城市经济社会新秩序。
枢纽经济要以城市为载体,以物流枢纽为基础设施,以供应链服务为手段,发挥出集聚优势从而实现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最终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地区发展。
物流枢纽,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市场资源和持久动力,从而促进产业高度集聚和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航空货运枢纽为例,其带动形成临空经济产业集聚区,为关联产业创造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平台,通过规模效应创造、吸引和释放更多需求。
产业的发展最终将反哺物流枢纽,例如,富士康进驻了郑州航空港,其智能手机业务带来了大量的航空货运量,极大地促进了郑州的航空产业发展。航空枢纽与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作用,并且互相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在笔者看来,合理分布、设施完善的物流枢纽,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显得重要。中国大地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边陲内陆,都在涌现着不同类型的物流枢纽,共同组成中国现代物流大网络,促进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