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凤鸣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为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航运是打造和发展高质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
长江航运发展成就与问题
长江是横贯我国东中西、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2019年长江水系航道里程达到64825公里,约占全国航道里程的一半。长江干线自云南水富至长江入海口,全长2838公里,途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七省二市。目前,南京以下可通航5万吨级海轮、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重庆以下可通航3000吨级船舶、宜宾以下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长江干线形成了三大航运中心、5个自由贸易区、26个水运开放口岸,沿江港口达到28个。2019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9.8亿吨。2020年,长江航运实现干线货物通过量30.6亿吨,干线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960吨。长江航运承载了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80%以上的铁矿石、电煤和外贸货物运输。
长江航运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更加凸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局部航道仍有瓶颈制约、船舶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配合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三是部分港区布置与城市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之间不够协调。四是仍然存在绿色发展短板,个别码头在生态保护核心区未按程序报批建设,航道、船舶等发展有待进一步绿色化。
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要求
长江航运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绿色化智慧化系统化发展满足长江经济带运输需求的变化、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一是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要求支持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实现长江航运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坚持岸水船联动“守护好一江碧水”。
二是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要求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长江航运高效优质发展,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作用,满足长江经济带战略要求。
三是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应助力建设现代化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实现长江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协调衔接,满足长江经济带一体化货运需求变化、满足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长江旅游客运。
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应树立新思维
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进行长江航运发展,在长江航运发展全周期贯彻生态环保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采用生态环保技术、推广清洁能源、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创新性开展生境修复建设等措施,进行港口岸线生态化集约化建设运营、建设绿色航道、应用新型船舶,全面实施岸上、水上、船上污染防治和综合系统治理等工程,拓展航运服务新业态。统筹航运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关系,开创长江航运发展生态新时代。
二是技术融合创新推动理念。围绕科技创新与航运生产组织方式的融合变革,拓展长江航运全链条的智慧创新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供应链全程服务能力和效率效益。在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全线贯通的基础上,促进全水系智慧航道拓展联通,积极建设智慧港口,预留控制性工程,推进“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长江航运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物流服务组织化、规模化、网络化、智慧化运行,提升供应链全程服务能力,融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
三是统筹协调系统转型理念。围绕进一步促进多重交通网络的融合,拓展传统服务至全供应链,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从综合立体交通和大流通角度服务产业布局优化经济活动有效运行。基于船、水、港的协调配合促进航运高质量发展,航运、陆运、物流协同推动形成空间、交通、模式等多样化的枢纽—链条—区域互联结构带动区域经济活动,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措施
为实现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需提升设施设备水平,优化货物流通环节,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全面提升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效率和质量,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流通网络。
——实施港口多规合一。高质量航运并不仅仅局限于水运,而应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关键节点,强化战略枢纽,打通骨干通道,形成高效运输网络,运输网络空间布局的多规合一是引领统一交通网络建设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以空间规划统领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线使用、航运发展等方面空间利用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应以长江港口统一规划作为高质量航运发展的突破口,发挥宏观管理部门统领作用,协调与对接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相关要求,构建良性有效的运作机制,形成多规合一的长江干线港口统一规划蓝图,实现港口岸线规划与相关生态保护、水利、城市发展、交通等多项规划的协调和同步,强化港口规划对岸线、后方陆域等的空间管控能力,并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空间多规合一和统一布局。
——打造航道一张网。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以航道水性为治理基础,根据长江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条件,适应区域、城镇、产业发展需要,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长江航道网。一是研究长江干支航道标准,推动航道区段标准统一,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研究荆汉生态新水道等工程,升级大通道能力,打破瓶颈制约,拓展延伸支流航道,改善航道网络结构。二是注重航道的自然生态属性,将过去的航道建设重整治转变为治理、守护、修复并举,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航道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全过程,注重生态航道整治技术创新,以长江中下游河道下切为示范案例,深入研究航道建设与江湖之间关系,统筹防洪、发电和航运,实施全年生态调度,优化航道能力。三是运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打造以港口和航道为重点的数字长江。以长江全流域的电子航道图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智慧港航系统,发展海事联动等功能,打造水上智能交通组织平台、海事业务联动系统等,进一步发展长江大数据中心,建成覆盖全域的水利感知网,实现内河航运、航道维护、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优化配置、河湖健康维护、水土流失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智慧化协同发展。
——推动船舶标准化。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支持构建船舶航行更安全、环保标准更严格、外形结构更美观、水上运输更高效,符合“美丽长江”发展要求的船舶标准。按照不同水域条件和不同种类船舶航行工况,形成不同组织模式下专用的船舶建造及检验标准,市场运力资质准入制度、行业安全监管与协同监管制度、船舶配员制度等,完善高能效、特殊通航要求(三峡船型、江海直达船型等)等指标。避免超高、超大船舶对既有船闸、大桥等造成更大影响,寻求科学合理船型,结合通航实际,拟建桥梁预留较大富裕净空高度。建立动态调整、追溯既往的新旧船型协调发展、基本稳定、适度更新的机制。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促进船舶自动驾驶发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智能船舶。
——构建统一大市场。当前,多层次、多形式、多经济成分并存的长江经济带运输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为促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需要抓住新发展格局构建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推动统一运输大市场建设和发育,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通关一体化,系统化提升长江流通效率。一是优化市场营商环境顺畅要素流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下,加强各省(直辖市)、各部门的沟通协作,以长江航务管理局等国家级流域行政机构为依托,建立统一政策和监管机制,清理废除不适应统一市场运行的法规、补贴和做法,统一市场准入退出,统一安全生态环保标准,统一市场秩序监管,建立市场主体诚信激励及惩戒制度,形成多要素顺畅流动发展生态。共同高效配置全经济带资源要素,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推动长江沿线纽结对外开放。二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释放统一市场活力,丰富多样的市场运营主体,多种性质的市场主体,在统一的大市场中进行合理竞争发展,鼓励长江经济带沿线积极开展多式联运服务,引入具有全球运营网络的承运企业、国际供应链整合、服务资源串接供应商,鼓励港、航、铁运输企业及运营平台等第三方物流企业以资本融合、资源共享、网络共建、联运产品共同开发等为纽带,组建多式联运专业化经营主体,鼓励大型骨干企业以拓展多式联运服务链条为中心,牵头组建多种形式的企业联盟,有序推动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仓储物流、外贸运输等资源聚集,加快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下客货服务组织模式的创新,实现“一单制”“门到门”的运输服务创新,最大限度释放统一市场活力。三是创新智慧化服务拓展统一市场空间,研究建设长江经济带统一开放公共信息平台,汇集整理长江流域交通物流涉及法律法规、规划政策、技术标准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发展智慧化运输服务,融合航运服务、铁路服务、公路服务、口岸服务、贸易服务、金融服务等,提高长江经济带水运、铁路等干线网络主要节点及其集疏运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服务模式,在统一市场下拓展内外贸易和物流链的业务成长空间,实现场景联动、数字闭环、服务创新下的市场良性运行和要素顺畅循环。四是以流通效率为基本准则,对标建立全流域统一大市场,全面实现通关管理统一,提升流通效率。加强内陆海关与沿海口岸海关的协作配合,全面实现通关一体化;推动长江沿线城市水港与陆港、空港的口岸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实施差别化担保;拓展沿线的“启运港退税政策”。(作者系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