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船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
海上风电产业链回暖
未来市场将如何演绎?

“瓯洋005”。 大津重工供图

12月20日,华电重工公布,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了《国能龙源射阳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风机基础制作、施工及风机吊装一标段施工合同》,合同金额约为14.06亿元人民币。

今年前三季度,受海上风电“国补”退出、疫情及供应链等因素影响,海上风电在去年装机“赶工潮”之后发展放缓。随着四季度供应链逐步恢复,多地开启招标,地方也纷纷出台补贴政策,海上风电装机市场已有所回暖。

产业依旧坚挺

11月中旬,中广核汕尾甲子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实现全场78台风机并网发电,标志着国内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也标志着粤东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正式建成投产。

从补贴到平价,我国的海上风电发展走过曲折的历程。

2020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自2020年起,新增海上风电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按规定完成核准(备案)并于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存量海上风力发电项目,按相应价格政策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

在电价的指挥棒下,出现2021年海上风电“抢装潮”,工程造价被推高、施工资源紧张加剧。到了2022年,没有了国家补贴,前一年还“透支”了产业需求,建造成本却难见下降,由此引发了业界对海上风电发展的担忧情绪。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表示,“这几年,海上风电进入一个更快速、更规模化的发展态势。未来,即便是推动平价上网,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我认为海上风电会持续、高速地发展。”

而回望今年海上风电发展的火热态势,无论是在近期的招投标还是中长期政策规划方面,刘吉臻的预判都有了积极回应。

中金证券研报称,如果剔除2021年部分省份已完成建设并网的海上风电项目容量,其测算2022—2025年国内累计新增海上风电规划容量达45GW,已经可支撑后续四年国内年均新增11GW左右海上风电并网的规模。

实现降本增效

平价时代,降本增效成为海上风电发展的关键环节。

海上风电成本构成复杂,降本涉及的环节也更复杂。在海上风电成本构成中,风机叶片、传动系统以及塔筒分别占比为6%、18%、8%,安装成本为20%,海上电力设施以及海上风电基座等成本占比25%,其余还包括前期勘察、工程维护管理、保险等费用。

上网电价面临着降幅超过50%,如何实现盈利?整机厂商必须进行全链条降本。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降本方法就是大型化。通过扩大风机容量,对设备运行成本进行有效摊薄,以大兆瓦风机增强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满负荷运行发电量。

近日,三峡集团、上海绿能、中海油融风能源联合体成功中标金山海上风电一期项目,项目容量为300MW,申报的上网电价为0.302元/千瓦时,又创历史新低。

通过海上风电产业链企业的降本增效,正推动着度电成本下行。

平价时代,海上风电通过降本增效实现了度电成本低于煤电(0.32—0.76元/千瓦时)。这也将为海上风电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海上风电仍面临降本增效的挑战。

“海上风电在海上施工,各地海床地质结构不一样,开发起来成本相对较高,建设周期也长。”中车山东风电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李彩球表示,大海每天面临潮汐,南方海域每年有台风,导致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施工有窗口期。

2021年,海装船成本较高,成为海上风电降本的阻碍。但2022年,海装船不再是瓶颈,安装费用预计下降。根据海通证券的报告,预计2022年将新增5至6艘1000吨级安装船,安装费用或将从目前的4元/瓦左右降到1元/瓦以内。

聚焦深远发展

深远海域海上风电技术是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是我国风电赶超国际前沿的契机,是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一片蓝海。

目前我国大型化海上风机的研发和批量制造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设备长期运行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同时大型风机从产品研发、样机示范到批量制造需要一个迭代完善的过程,欧洲的发展经验同样值得借鉴。发展海上风电应借鉴大水电设备发展模式,通过前期开展国外4—5MW级大容量先进海上机组样机示范项目,掌握并提升大容量机组控制一体化、荷载优化、整体耦合、基础经济安全等关键技术和制造水平;同时扶持并参与8—10MW级海上风电机组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开发与示范,在扶持国内风电机组制造业的同时,不断提高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引领我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跨越式应用和发展。

此外,漂浮式结构成为在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场基础结构型式的首选,与固定式风力机不同,漂浮式风力机浮式基础在海洋环境载荷作用下有一定的六自由度运动,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倾斜、位移等问题。风力机位于距海面近百米的高空,漂浮式基础的微幅运动即可造成风力机的剧烈运动,不仅需要一定的加固、密封等优化措施,对风力机叶片、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等部件的设计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适应更加复杂的海上环境。

从目前开发趋势来看,未来几年海上风电场的离岸距离将增加到50千米以上,因此现有的机组基础型式及安装技术势必不能满足新的环境要求。但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深远海域海上风电与近海风电相比,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不确定性也将更多。在深远海风电工程前期研究中,要充分识别工程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科研攻关解决技术和工程风险,这样才能确保后续技术研发和攻关的顺利,保证后续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安全性,最终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技术升级。(本文综合自中国电力网、第一财经、证券日报、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