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港口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6月7日 星期

科技助力煤港成“美港”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泊位正在进行煤炭装船作业。

□ 全媒记者 杨柳 通讯员 周永珍 张振涛 文/图

草木葱茏、波光粼粼……初夏时节,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宛如一座鸟语花香的“海岸花园”。这座现代化的煤码头是国内首家煤港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国家首批两家五星级绿色港口之一,全国散货港口中唯一的五星级绿色港口,先后荣获“亚太绿色港口”“中华环境优秀奖”等荣誉称号。5月31日,记者走进黄骅港,探寻煤港成“美港”背后的故事。

“曾经的黄骅港天乌蒙、水灰黑,甚至连树都是黑的,但现在天蓝水清。”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军介绍,煤港变“美港”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

煤粉尘污染和含煤污水排放是散货港口实现清洁生产的两大关键难题。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牢牢抓住这两个“牛鼻子”,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专门成立科创团队,集中“火力”技术攻关,全流程粉尘治理、污水零排放两大工程应运而生。

翻车机一直是煤尘污染的“重灾区”,是造成煤尘的源头,要治就从源头开始!公司领导带领技术骨干研究发现,当底层漏斗洒水量为作业量7‰时,抑尘效果最好,据此,国能黄骅港务公司通过在翻车机底层洒水抑制煤尘的产生,实现一次洒水全流程煤尘近零排放,这项技术被命名为“本质长效抑尘”技术。

“‘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应用后,即使站在翻车机房上方观看台上近距离观察,也感觉不到煤尘的存在。”技术骨干汪大春介绍,该技术一举拿下六项国家专利,并获得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同时,国能黄骅港务公司还解决了日常蒸发造成的煤炭表面湿度降低的问题。他们根据煤质特点、天气变化、堆存时间等调节洒水量和洒水频次,满足煤炭垛位表层抑尘需求,将回收的煤粉在粉尘车间进行加工,通过技术处理压制成煤饼运至清车底煤垛,对煤粉尘进行充分回收利用。

有了突破口,科技创新的能量就不断迸发出来。堆场智能水幕补水系统、建立粉尘处理系统、皮带机智能清洗装置、堆料机臂架洒水技术、现场清扫自动化……近几年,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科创团队研发的科技环保成果不断被应用到清洁生产中,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黄骅港彻底解决了煤炭粉尘污染的难题。

“全流程粉尘治理工程是我们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全国散货港口实现清洁生产提供了黄骅港方案。”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强说。

煤粉尘治理的丰硕成果,不仅为黄骅港换来空气清新的环境,更是为自主研发治理环境的科研团队建立了信心,他们又开始着手研究含煤污水排放问题。

含煤污水往哪儿去?煤炭运输需要大量淡水清洁抑尘,而黄骅港处于渤海湾盐碱之地,淡水资源匮乏,淡水从哪儿来?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反复研讨,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科创团队创新性提出了打造“海绵港口”的理念,就是让煤港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在雨水、污水、压舱水等低价值水源较多时,进行吸水、蓄水、沉淀、净水;需要用水时将蓄存在“海绵载体内”的低价值水适时“释放”,为生产提供充足水源。

打造“三湖两湿地”生态循环水系统就是在“海绵港口”理念指导下,实施污水零排放工程的具体举措。原有垃圾场、空闲荒地被改造成“三湖两湿地”,实现相互联通,用于收储压舱水、净化煤污水、承接“天上水”(简称“三水”),并将这些水逐步回用到生产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循环利用系统。

为了用好这“三水”,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科创团队开发了一套绿色生态管控平台系统,通过现场18个监测感应装置收集各个水体系运行和生产用水情况,根据不同用水需求,合理调配水源,精准用于生产,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储存、平衡存水、循环用水。

凭借着科技与生产的高效联动,2022年黄骅港务煤炭运量2.05亿吨,作业全过程粉尘排放消减率达到98%,生产作业环境呼吸性粉尘浓度控制在1毫克/立方米,不足标准限值的40%,无组织粉尘排放浓度仅占限值的18%,实现了煤尘“近零排放”;打造的生态水循环系统,蓄水能力120万立方米,每年节约水费近2000万元,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黄骅港煤炭港区,了解港区生产经营及发展规划等情况,对港口发展寄予期望。循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将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致力于为煤炭港口乃至干散货港口行业开创一条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在打造具有战略意义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