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9月13日 星期

寻访·记忆


编者按:时间的齿轮不停转动,那一米阳光和一尺思念,绘出一个回忆的味道。老地方,依旧安然无恙、人来人往,像旧年时光,拼凑成黑白电影,播放起过往记忆。

旧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但它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情感,让我们在回顾时感到温馨和感动,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些安慰和放松。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远去的炊烟

□ 向超群

傍晚,我偶然路过城郊,凝望不远处袅袅青烟,心头一阵动容。城郊的环境如画,优美而宁静。青山绿水间,错落着简陋的农舍,黄昏时分,夕阳余晖斜照,大地仿佛镀上一层金色光辉。而这袅袅的青烟,仿佛世外仙境中轻拂的细雾,勾起我心底深处那片沉寂已久的儿时记忆。

回忆儿时的农村生活,无不动容。放学傍晚,踏上归途,青砖灰瓦之间,弥漫着一缕缕飘起的炊烟。那是每一户家庭中炉灶间升起的炊烟,暗示着亲人在家中等待的信号。炊烟在夕阳的映衬下,如同家人们的殷殷期待,温暖而动人。当我看到那炊烟升腾,心中总是涌起一股说不出的幸福感,那种挟裹着甜蜜的暖意,传递着父母默默为我的守候。

小时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智能家具,生活简约却充满纯真。炊烟的升腾,是家的温暖和亲情的连接。那时,只要走在乡间,看到烟气直上蓝天,内心总会泛起愉悦的涟漪,那是被默默守候的归属感。

如今,当我再次走进城郊,才发现空中的袅袅青烟已非是我期盼已久的炊烟。一种失落涌上心头,我这才意识到,儿时的炊烟早已渐行渐远,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炊烟,是时间的飞逝和岁月的流转,是我们曾经恬淡而温馨的过去。它承载了我们对慢生活的怀念,对那段简单而纯粹时光的留恋。

远去的炊烟,更是对家庭和亲情的眷念。它代表着我们曾经守望相助的时光,亦是我们在不断变迁的世界里守护着的珍贵情感。尽管时光已逝,但炊烟的韵味仍在我们的心中回荡,温暖着我们的内心。

炊烟升起,家人盼归的温暖瞬间虽无法复制,但万家灯火,总有一缕心中的炊烟可以代替我们重复这份永恒的美好时光。

逐渐消逝的古枣林

□ 邹佩

我的故乡在咸阳塬上的一个小村庄。村子不大,人也不多,乡亲乡邻们和睦可亲,就像一家人一样。早先的时候,一到饭点,村子里便到处都能看到端着老碗,圪蹴在一块儿吃面的叔伯婶姨。吃完面后,好心眼的婶子会从裤兜里掏出一掬肉厚甘甜的枣分给大伙儿。你三个,我五个,大家的幸福就像淡淡的枣花一样,在小小的村里荡漾开了。

这枣,是我们村的特产,更是咸阳塬上的特色。村子东边、南边全是大片大片的枣树林,怀抱粗的枣树皲裂着斑驳的躯干,慈爱地守护着村子一代又一代人。

听爷爷说,村里的这片枣树林至少存在了上百年,曾救活了好几代人的命。我太爷爷记事的时候,这些枣树就在,在粮食短缺人们吃不起饭的那个年代,这些枣成了村里人果腹的主要食物。

父亲告诉我,在以前,每年9月份枣成熟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去枣园掐枣,不敢用竹竿打,怕把枣打坏,最小的绿枣也要掐回来,爱惜得很。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还会把枣做成枣馍、枣糕、镜糕等,谁家新添娃,就把枣煮上一大锅,给媳妇大补。

一代又一代,人爱护着枣树,枣树也哺育着一代代人。它们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倒,压迫不倒,像极了北方质朴、坚韧、勤劳的农民,即使岁月压弯了躯干,也接二连三地生了“黄叶病”,但它们依旧傲然地耸立着,竭力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默默守护着村庄。

可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棵棵曾经救过几代人性命的枣树再也不被人重视了,村里的人也懒得搭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数百年的枣树了,更不稀罕枣了。

于是,一片片枣园长满了比人还高的荒草;一颗颗红彤彤胖嘟嘟的枣挂在枝头却无人问津;一棵棵怀抱粗的枣树生了病,叶子变黄,枯了,死了;一个个在村子里出生、成长过的人走了……

看着一片又一片逐渐消失的古枣林,村子里的留守老人含着泪叹着气,努着干瘪的嘴小心翼翼地说。

他们,像极了逐渐干枯、消逝的枣树。

门墩儿 门口的乡愁

□ 董全云

小的时候,奶奶最喜欢给我们唱一首儿歌:“小小子儿,蹲门墩儿,哭着嚷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点灯,说话,做鞋做袜。”

徜徉在乡村的街头,尤其是路过那些古村落的老院落门口,会看到门两侧大小不等、图案不一的箱子形状和抱鼓形状的门墩儿。

小的时候,常常把门墩儿当作小饭桌在上面吃饭,旁边蹲着一条小花狗,眼巴巴地等待着孩子掉下的饭食。

上学了,又把门墩儿当成学习的桌子,在上面做作业或翻看小人书。

想起门墩儿就想起家,家中住着老妈妈。冰冷的石头一旦与家联系在一起,便有了温度,让离家在外的游子多了一份念想。

有道是:“家家有门墩儿,户户福临门。”门墩儿上的这些吉祥图案,借助庄稼、草木、动物、水果、菜蔬等农家最亲近的东西,利用汉语谐音,赋予门墩儿美好寓意,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门墩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集雕刻、美术、书法于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石头文化。但是如今,随着社会进步,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老、旧、破的民宅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新的格局、新的建筑、新式门口,风光了1000多年的门墩儿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行走在山里的传统村落,每每发现一两处百年的老宅子,看到依然守护在大门口的门墩儿,看着它斑驳的身上,有被磨损了的雕花洇出时间的痕迹,破败陈旧的老墙和门似在无言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和人间沧桑。

我的眼前,再次浮现出几个孩子在门墩儿前玩耍的身影,一个老太太坐在门槛前在唱:“小小子儿,蹲门墩儿,哭着嚷着要媳妇儿……”

麦地里的稻草人

□ 田雪梅

风吹麦浪,起起伏伏中,会有一两个稻草人可爱的身影若隐若现。鸟雀见之逃避,麦田得以守护。这是我童年美好的记忆。

秋天,父亲辛辛苦苦开垦的荒地上,结满了沉甸甸的麦穗。一群鸟雀每天呼啦啦飞来,饱餐一顿,再兴致勃勃地飞去。父亲心疼那些被鸟雀们啄空的麦穗,于是想出了做稻草人的法子。

父亲说干就干,挑了一些干爽的稻草,准备好捆扎的铁丝麻绳之类的工具,开始了他的创作之旅。他首先选择了一根高大而笔直的竹竿作为稻草人的身体,然后用稻草捆挷出了它的头部和四肢。父亲的手法娴熟,他用细细的稻草,扎出了稻草人坚实的胳膊和双腿,乍一看,活灵活现,生动而有趣。

接下来,父亲给稻草人穿上了鲜艳的黄T恤和蓝色裤子,人靠衣服,稻草人也不例外,一经装饰,看起来光鲜亮丽。稻草人的手上,还套上了一双白色的旧手套。用父亲的话说,稻草人二十四小时不停歇地上班,十分辛苦,把它装扮得亲切可爱点,也算是对它的犒劳。

父亲又用稻草编了顶大大的草帽,戴在稻草人的头顶上给它遮阳,稻草人顿时变成新潮的样子,它轻晃身体,似在表达感激之情。而在稻草人的肩膀上,父亲还安放了一个麦草编的小篮子,里面放了一些谷物和鸟食。这样不仅能吸引小鸟们的注意,还为它们提供了食物,胆大的鸟儿在稻草人肩上叽叽喳喳,聊着八卦。稻草人不再孤零零,农田中小鸟小虫小兔们,都成了它的朋友。

稻草人站在麦田中央,微风拂过,它轻轻地晃动,有时鸟雀们在空中盘旋一阵,再远远地飞走。专捉虫子的鸟儿轻轻落在稻草人肩上,骄傲地告诉稻草人它的收获。稻草人俨然成了那片农田的守护神,也是农田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站在田埂上,稻草人晃动脑袋,似在向我打招呼。

风雨过,它岿然不动;麦浪起,它宠辱不惊。鸟雀远避,却也可以歇脚;固守麦田,却从来都无言。稻草做的身体里,似乎早已有了血肉;无情无欲的空壳里,仿佛也有了跳动的心脏。它以自己的方式,固守着这片麦田。念念回首处,是它,也是故乡。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