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周永峰 全媒记者 李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推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凝聚起亿万劳动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简称“长航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全行业形成了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风尚,引领带动广大职工全力以赴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精心选树 挖掘劳模先进事迹
劳模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以来,长航局都将劳模培树作为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凝聚行业发展正能量的重要抓手,厚植“制度沃土”,建立选树长效机制,不漏掉每一个潜在劳模,精准捕捉每个劳模的闪光点,确保劳模“选得出”。特别是将劳模培树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专题研究部署,并通过开展“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长航双十杰”等一系列培树活动,不断挖掘系统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使他们成为广大基层职工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行业楷模。
为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效应,深挖提炼先进模范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并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声势。一方面,采取座谈会、报告会、宣讲会等形式,使先进模范在系统内得到高度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媒体采访、策划专题报道、拍摄微视频等形式,充分宣传先进模范的感人事迹、崇高思想和所创造的价值,引发行业内外共鸣,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行业产生强大影响力,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争先氛围萦绕在长江全线。
各领风骚 展现劳模时代风采
在长航局优中选优的培树机制下,全系统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是长航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杰出代表,全方位展示了长江儿女真挚的为民情怀、过硬的能力素质、昂扬的精神面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
孙玉国,武汉海事局港区海事处副处长,曾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扎根基层三十年,与江相伴、以艇为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镌刻在一言一行中,用一腔热血坚守着平凡的岗位。无论是防汛战枯,还是水上急难险重任务,他总是冲锋在前,全力维护长江干线最大城市渡口群,高效保障年均1000余万人次安全渡江、10余万艘次船舶安全过桥。疫情期间,他挺身而出,勇敢逆行,带领党员突击队连续150多天昼夜坚守在长江水上防疫和安全监管最前沿,保障了援汉援鄂物资长江水上运输“生命线”安全畅通。
杨保岑,长江航道局测绘信息处处长,高级工程师,曾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从一名一线技术研发人员成长为电子航道图、数字航道、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带领团队研发了水上导航——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开发并上线了长江电子航道图手机App,将电子航道图技术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航道信息智能服务典型示范,助推长江数字航道建设,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技术支撑。
沈亮,宜昌港务集团白洋港生产操作部经理,曾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他扎根长江边,与港口共成长24年。他自创了一套简单实用“前锁定位法”,使门机装卸集装箱由以前每小时12标箱增长至18标箱,提高了生产效率。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坚持创新驱动,汇聚智慧和力量,着力解决生产中的重难点问题,为港口生产提质增效,共取得创新成果20余项,节约成本约200万元。
胡航,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三峡船闸管理处维修部副主管,曾获得“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今年刚满30岁的女工程师,她扎根三峡船闸一线,10年精心守护大国重器,参与了70多项技术改造和5次船闸大修,出色完成10余项船闸技术改进和检修工作,研究成果在船闸检修中得到有效转化应用,影响带动了一批有志青年。
阚虎,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的岸桥司机,曾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工作21年来,他以“延时收工、换班吃饭、提前开工”要求自己,连续多年保持南京港岸桥作业量冠军。他针对岸桥作业效率,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岸桥运转体系,公司每小时作业量从最初20关提高至60关,装卸效率提高近3倍,刷新了长江岸桥操作司机每小时作业量纪录。
姜新,南通海事局海门海事处二级主办,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近30年来,他始终扎根江海、驻守一线。在苏通和沪通两座大桥建设中,他参与巡航与水上保障18000余小时,组织参加水上搜救200余次,创造大桥建设期间550万艘次船舶通航“零碰撞”的奇迹、水上施工“零事故、零污染、零伤亡”的纪录,同时科学缩减交通管制时间,为近10万艘船舶节约运输成本达4亿多元。
从创新攻关、潜心科研到坚守一线、无私奉献,长航局紧紧围绕加快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激发全行业奋进力量。
示范引领 搭建劳模展示平台
为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长航局按照“建起来、管起来、用起来”的总体思路,建成了一批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以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劳模、工匠或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职工为带头人,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的团队。
目前,长航系统已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67个,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工作室18个。杨保岑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交通工匠工作室”,胡航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联合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授予“实践创新基地”,郑启湘、沙夕兰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郑启湘、杨保岑创新工作室联盟和胡航创新工作室、荆楚工匠黄文全技术成果进行了精彩展示。
当前,这些劳模工作室正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的工作室已成为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平台”,如姜新劳模创新工作室系统化构建以其为中心,以“王锴梁青年创新工作室”“沿海青年工作室”等分站为辐射的“1+N”劳模创新工作室集群,搭建起劳模群体与优秀人才的互动桥梁,让广大职工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干有方向;
有的工作室已成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如杨阳创新工作室聚焦破解长江船舶防污难题,首创船舶水污染“零排放”治理模式,实现长江船舶污染防治从人防到技防的重大突破,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推动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治理模式实现了巨大变化;
有的工作室已成为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器”,如“智汇葛闸”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打造船闸高新技术技能运维人才培训基地等方式,广泛凝聚职工创新智慧,充分挖掘职工创新潜能,将科技项目成果应用于船闸检修现场,加快了通航管理前沿关键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了现场检修效率,为船闸设备检修提供了有力保障;
有的工作室已成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的“练兵场”,如姚政创新工作室通过建立师带徒、“1+1+1”双导师联动、研发技术指导培养机制,定期组织课题攻坚、技术交流、技能比武、头脑风暴等形式,不断提升技术工人队伍整体水平,5年间助力公司工业产值增幅126%、营业收入增幅138%、利润总额大幅度增长。
劳模创新工作室将劳模引领作用“指数化”扩大,为长航系统培养了众多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并推出一批创新成果,为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据了解,下一步,长航局将继续创新手段、拓展渠道,宣传好系统先进模范的感人事迹,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全系统蔚然成风,激励广大职工争做先进模范,在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事业中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