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5月1日 星期

扎根一线十二载 守护航道生命线
——记“浦东工匠”施海忠
“长江口01”轮。
施海忠。

□ 全媒记者 孙木子 通讯员 刘如君 文/图

东海之滨长江口,天高水阔,船流如织。

航道中,一艘大型工程船将两条挖泥耙臂于船身两侧展开,直探江底,这是长江口航道专用耙吸挖泥船“长江口01”轮正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内进行维护施工作业的场景。截至2023年12月底,“长江口01”轮全年施工215天,挖泥817船次,疏浚土方541万余方,主机运转约4800小时。

施海忠,大国重器“长江口01”轮的“85后”掌舵人,从事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维护工作十二年,是一名从一线基层船员扎实成长起来的“标兵船”船长,先后荣获2023年“浦东工匠”、2023年度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先进个人”。

“水深线就是生命线。”现任船长施海忠在“长江口01”轮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保障着长江口深水航道的畅通,守护着万里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维护着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携手“战友” 共渡难关

“长江口01”轮造价10亿元,是同期国内同类疏浚船舶中最先进、最可靠、最经济、最适用的长江口作业的高效疏浚船舶,是保障长江口深水航道安全畅通不折不扣的“国之重器”。

2011年,施海忠进入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工作,同年,在荷兰鹿特丹IHC船厂,他首次目睹了“战友”“长江口01”轮的身姿。随即,施海忠全身心投入到船舶设备调试和验收、疏浚系统操作培训学习等接船准备工作当中。

尽管此前施海忠已经具备一定的船上工作经验,但“长江口01”轮上的许多助航设备、疏浚设备对他来说并不熟悉。面对各类堆积像小山一样高的全英文设备操作说明书,施海忠起初也犯了难。为了更快更准确编制出助航设备的操作规程,他一边主动向外国设备服务工程师反复请教、记录,一边再对照航海专业词典逐词逐句翻译、摸索,终于准确而高效地制作完成了高质量的操作规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三个月不间断的学习、摸索和调试,施海忠顺利完成了职责范围内的消防、救生及应急设备的验收,此外,他还协助接船组其他成员完成了助航、疏浚等船机设备的调试、验收,并顺利通过中国船级社、监造组和接船组的认可。

2012年,“长江口01”轮启航回国。回国路上,途经欧洲沿海大雾绵绵、行至好望角附近风暴连连、路过印度洋上季风盛行……这段有惊无险的航程中,有一次重大险情遭遇让他至今刻骨铭心。

2012年4月30日,“长江口01”轮航行至渔船密布的舟山沿海区域时,彼时任三副的施海忠正在谨慎地根据船长的指挥降低航速,突然,全船失电,舵机系统失电,舵机液压跳停,操舵装置失灵,船舶失控慢慢偏离航线,驶向附近的两艘正在进行拖网作业的渔船。“我轮失控,请附近船舶注意避让!”施海忠紧急通过甚高频向附近渔船喊话道。来自荷兰的外籍船长迅速向机舱下达简要指令,不停尝试恢复船机设备的正常功能。有惊无险的是,五分钟后,一切恢复正常。

然而,这短短五分钟,给初次接手“长江口01”轮的施海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回去后,他与随船轮机长、电机员反复推演复盘这次意外,探究船舶跳电的原因。原来,船舶在处于低负荷的航行模式下时,如果使用额外的高功率设备,极易由于超负荷引起跳电。弄清原因后,船上立即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类似事件再无发生。

朝夕相伴 并肩“作战”

12年里,施海忠与自己的“战友”在朝夕相处中越来越熟悉彼此,船上的日常工作一直井然有序地开展着。

“日常工作主要分为安全生产和船务管理两大块,作为核心部分的安全生产又分为航行安全和施工安全。”施海忠介绍说,每次航行前,船长都要组织各部门进行开航前的检查,对关键性的设备,如救生设施、消防设施等应急设备进行安全排查,防止带着隐患进入工地。施工前,还要根据上级部门下发的航道水深文件等相关资料,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同时对施工区域的土质、水深、潮汐等施工要素进行取样、测量、观察、记录,以及对作业区域浅区、碍航物进行分析、试挖,这样才能放心大胆施工。

每天,施海忠都会迎着东海的第一曙光,登上驾驶台查看前一天的生产情况,与当班人员开展交流讨论,包括研判当日的天气形势、部署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等等。午饭过后,施海忠还会去甲板和机舱例行巡查,针对关键设备和故障率比较高的设备重点查询,将设备运行工况了然于心。

与普通货船相比,施工船舶的操作需要更加细腻精准,要求每一次过耙都要落到浅点上,严控超深超宽挖泥。在繁忙而又高速通航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施工,更是对船舶管理和驾驶员操作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施工时,每个班次4个小时,将近每6分钟就会出现一条对遇或追越船舶,因此一个班次里要和近40条船交汇。”施海忠说。“有时候还会在单向航道上进行交汇,遇见大船时,可能会产生船吸、船推效应,操作上如果出现微小的失误,就可能引起擦碰,这些船舶擦碰事故,轻则造成船体受损、设备损坏,重则船毁人亡、环境污染、堵塞航道。”施海忠和“长江口01”轮这位“战友”无时无刻不在凶险的环境中“战斗”。

2022年4月10日,进口外轮“SEAWISE”主机故障失控,与在锚地停泊检修的“长江口01”轮发生擦碰,事故造成“长江口01”轮右舷船壳板10多平方米的凹陷和部分甲板设备损坏。事发前,施海忠预感苗头不对,组织全船人员立刻启动防碰撞应急响应程序,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事件。擦碰后,他又立即组织船员对设备和舱室仔细排查评估,制定修理计划。仅仅5天后,“长江口01”轮损坏船机设备便完成修复,重新投入到新一轮航道施工扫浅工作中。

每年7月到9月,上海进入台风季节叠加汛期,随之而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对于深水航道维护施工都是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

2021年7月22日,第6号台风“烟花”来袭,恰逢当月的天文大潮,台风过境风浪巨大,出现了风、浪、潮“三碰头”的局面。与此同时,上海发布了风暴潮红色警报和海浪红色警报,这也是上海首次发布海洋灾害双红色警报。施海忠带领“长江口01”轮全体船员驻守一线、严阵以待,正面迎战台风,最终以零损失成功度过这次挑战。

台风之后,由于风浪卷来的泥沙造成重要航道淤塞,重载电煤船进江受阻、沿江城市发电用煤告急等严重的民生保障问题急需解决。然而彼时正值疫情封控,长江口航道管理局难以及时调动其他施工船舶力量援助。一直处于一线的“长江口01”轮就此担起了全航道疏浚维护的大任,不间断地疏通淤积区域,啃完一个浅点后马不停蹄奔赴下一个浅点。

2012年11号台风“海葵”、2015年15号台风“天鹅”、2018年18号台风“温比亚”、2021年6号台风“烟花”等,都是施海忠和“长江口01”轮全体船员们曾直面过的“强敌”。每一次战斗的过往就似一块块勋章,整整齐齐排列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战绩榜上。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从跟随船长悉心指导的三副,到可以独立当班的二副和大副,施海忠在“长江口01”轮上不断砥砺成长,2023年,施海忠正式成为“长江口01”轮的船长。

初入行时,施海忠曾在国外的一艘挖泥船上担任三副。彼时,他操作船舶尚显青涩,师父对他说,“你大胆去操作,放心,我就站在你身后。”这句话就像一颗定心丸,助推施海忠大胆向前,信心满满地完成一次又一次重任。

施海忠还曾从一位被评为上海市劳模的老船长身上,看见了自己理想中船长的模样。“任何时候他都沉着冷静,处理各种应急情况都能游刃有余,他凭借着强大的领导力,带领我们整个团队冲锋陷阵。”在老船长的耳濡目染下,施海忠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航道事业上前行的信念。

如今,已经成为船长的施海忠以同样的方式带领新人成长。“我会让年轻驾驶员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操作,给他们机会尝试新的工艺和方法。”施海忠说,“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纵这条船舶,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水文环境和船舶性能。”

“我能行吗?”

“你放心,我就站在你身后!”

面对新船员提出的质疑,施海忠说出了和当年师父一样的话语。这是一代又一代航道人的传承,也是施海忠的承诺,更是“长江口01”轮全力维护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铮铮誓言。

12年来,施海忠和“战友”“长江口01”轮坚守在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全力保畅保通长江口黄金水道咽喉,为长江、沿海港口重点物资运输和集装箱等水路运输提供优质宝贵的航道条件,为推动长江口航道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进入长江口,扎根长江口,热爱长江口,奉献长江口,这是我的情怀,我的事业,我一定会一直做下去。”施海忠目光坚毅。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