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石孟园 通讯员 王业建 王海雷 文/图
6月20日,当清晨阳光洒在运河边的淮安港码头上,淮安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潘伟明指着远处行走的船只说道:“现在正值汛期,河道加宽水流湍急,一定要密切关注水位变化,保障船舶通航安全。”自1992年以来,潘伟明始终坚守在淮安从事港口、航道、船闸工程建设,以及水上服务区建设管理等工作。风雨三十余载,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水运事业发展中,他的爱岗敬业、点滴付出、开拓创新完美诠释了港航人的风采。
敢创敢闯的探路者
在淮安新港内,数艘千吨级船舶停在岸边等待卸货;在苏淮通用码头上,集装箱船整装待发……连通淮河、大运河两条水上主动脉的淮安,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水运资源丰富,来往船只货运忙,潘伟明见证了一座“运河之都”蓬勃发展。
“船民们以船为家,常年漂泊在水上,服务好船民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2006年,时任淮安市市区航道管理站站长的潘伟明时常登船与船民面对面交流,倾听船民心声。在他的提议下,淮安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聚焦船民的“急难愁盼”,在全省率先建成京杭运河淮安段水上服务区,打通服务船民“最后一公里”。
“由于建设水上服务区在全国尚属首创,如何管理、运营没有先例可循。”潘伟明主动请缨,秉持“为民服务的理念”,带领航道站15名职工深入船头一线,走访船舶千余艘,征求船民意见。
现在的淮安段水上服务区会为过往船舶提供生活物资补给、加油加电加水、船舶维修、油污及垃圾回收、船舶签证登记。
在探索中前行、在磨砺中成长、在坚守中收获,在潘伟明和航道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淮安段水上服务区功能逐步完善、保障服务功能和社会价值日益彰显,得到船民广泛好评。
港口建设的实干者
2011年,潘伟明从航道建设转入淮港口规划发展和建设管理,开展淮安港口码头专项综合治理。
经过前期查阅大量资料,潘伟明发现由于历史原因,淮安境内分布着四五百家各类码头,港口码头“小、散、乱”现象突出,不但影响京杭运河淮安段的水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地面和空气污染,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产生活。
“每个码头都是业主辛辛苦苦经营多年而来,一下子要将其关闭拆除,难度可想而知!”潘伟明感慨道,整治淮安港口码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秉持哪里是痛点,哪里就是改革着力点的发展理念,几乎走遍全市大大小小港口、码头、装卸货场,摸清行业底数、掌握发展实情,为后续开展整治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经过集中整治,淮安取缔非法码头和浮吊船作业点300多处,内河码头规模小、分布散、服务水平及操作能力低下的现状彻底改变,附近居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说话捂着嘴”的场面从此成为历史。
面对焕然一新的航道岸线资源,潘伟明欢喜不已,干劲更足了。他承接的淮安港总体规划(2020-2035年)成功获得江苏省政府批复;淮安新港二期建成运行,并成为全国首个5G全覆盖内河港口,三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潘伟明围绕打造“淮安内河航运中心”,为淮安集装箱辟线揽货,足迹已经遍布淮河、京杭运河等沿线城市。截至目前,淮安已开通运行上海、太仓、宿迁、徐州、蚌埠、周口、宁波等内河集装箱航线22条。
潘伟明立足岗位,不懈奋斗,向着将淮安打造成“全国内河航运中心”的目标继续迈进。
绿色航道的践行者
“水懂我心,自然淮安”。淮安是漕运文化、河工文化、江淮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完整见证中国大运河历经干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潘伟明时常把这句话记在心上。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2019年10月,淮安正式启动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潘伟明改变以往传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的思路,重点提升航道等级,聚力将京杭运河淮安段打造成为集智慧航运、生态修复、文化旅游、都市休闲、滨河运动于一体的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
全线拆除厂房、老旧民房、违章设施等约11.4万平方米;清理非营运船舶、砂石堆场等200余处;关停码头11座,搬迁企业16家……在整治工程建设中,潘伟明通过线上宣传、发放资料和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在推进工程建设的“主人翁”意识。经过整治后,在退出的岸线上,淮安新改建人行步道3.4公里、堤顶道路14.1公里,完成绿化126万平方米,建设亲水平台10余处,拓展城市亲水空间,让人民群众“近水”“亲水”“乐水”。
如今,行走在京杭运河淮安段,水面壮阔、船行如织,岸边各色绿植参差显翠,健身步道沿河伸展,一幅水清岸绿、景美文兴的诗意画卷徐徐铺展,千年运河焕发绿色发展新活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潘伟明这位可亲可敬的交通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