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记者 吴静 特约记者 陈宇 通讯员 王玮栋 张灵)近日,在长江重庆段南岸区水域,长江上游朝天门至涪陵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简称“朝涪段工程”)26000平方米人工鱼巢顺利建成。建成后将有效助力鲤鱼、鲫鱼等产黏性卵鱼类的繁殖,补充上游鱼类资源,进一步改善水生生境。
“本次人工鱼巢投放时间特意选在长江上游鱼类的繁殖期3—5月,有望促进鱼类产卵2.6亿粒,实现人工增殖鱼苗8000万尾。”据长江航道局介绍,本次建成投用的人工鱼巢,是朝涪段工程中推动长江生态保护、改善水生生境的鱼类“人工产房”。
人工鱼巢模拟天然水草的功能,为鱼类提供安全稳定的产卵环境,提高鱼苗成活率,维持水域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促进水生食物网的平衡。每个鱼巢面积约50平方米,5—8个鱼巢组成一排,通过竹竿连接形成大型矩形鱼巢群,确保其稳固性,并适应长江上游水位升降变化。鱼巢采用竹框架结构,基质材料包括遮阳网、芦竹和水游草,材料无毒耐用,适合鱼卵附着并孵化成长。
据了解,朝涪段工程开工以来,长江航道局采用增殖放流投放珍稀特有鱼类90余万尾,建设生境营造区120万平方米,布设人工鱼巢3万平方米,进一步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间,该局先后在重庆南岸、长寿试点建设了5600平方米人工鱼巢,共吸附鱼卵超5000万粒,其中以鲤、鲫为主,孵化出超过1500万尾仔鱼,为后续大规模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