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21日 星期

粤冀“八优”快线:南北能源大动脉的畅通密码


□ 全媒记者 杨亚兰 陈蔚 通讯员 瞿绪太 董瀚 聂晓

粤冀电煤运输航线是连接北方煤炭产区与南方电力消费区的能源动脉,年运输量占全国海上北煤南运总量的42.7%,是沟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港口群的黄金水道,更是我国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保障能源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战略通道。

2025年4月19日,由河北海事局、广东海事局联合打造的粤冀电煤运输“八优”快线收到了一份亮眼的周岁成绩单——

一年来,两地海事部门累计服务“八优”目录电煤船舶692艘次,平均在港时间压缩20%,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15%。港口周转率提升8%,累计为航企节省成本2000万元,港口专用泊位岸电使用率达100%,清洁能源船舶占比提升至35%。“八优”船舶实现零事故、零污染。

科技赋能

打出降本提质增效“组合拳”

2025年,“海运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联动系统性降本提质增效——以干线集装箱和‘北煤南运’为重点先行先试实施”项目,入选海事服务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等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工作。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八优”快线主动对标降本提质增效这一目标,紧密围绕航运企业在成本管控、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以科技赋能助力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手机点一点,证书轻松办!粤冀两地推广的“海事通”APP让船员告别“跑腿时代”,实现业务“指尖办”,通过打通异地办理渠道,累计服务船舶数千艘,航运企业反馈“省时又省心”。

秦皇岛海事局依托国产VTS系统为“八优”船舶开通“绿色通道”:进出港计划秒级审核,优先调配待泊区。如今,船舶待泊时间缩短10%以上,靠泊效率提升20%。

秦皇岛港调度中心王嘉宁算了笔账:如今船舶进出港平均51.6小时,比过去快了20小时——相当于每天多运出千吨电煤!

“以前从秦皇岛跑一趟广东,一个航次最少要20天。现在能提前3天跑完,成本也跟着降了不少。”“神华503”轮船长张文勇感叹道。

在曹妃甸港区,自主研发的船舶智能交通组织系统整合了二十多家码头数据,探索构建“空港式”指挥模式。为船舶进出港各环节提供实时高效的判断依据;同时增设了电子海图模块,支持在电子海图模式下直接完成船舶进出港操作并自动生成VTS值班日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船舶进出港计划的智能安排,从而有效提高港口通航总体效率。新系统投用后,曹妃甸港通行船舶量增加33.3%,通航效率提升23%——相当于为港口“多开了一条车道”。

据悉,由河北海事局开发的北煤南运全航线支持系统也即将上线运行,它宛如能源物资运输的 “超级中枢”,未来还能实时监控上下游港口煤炭库存,预警触发时即刻启动“矿—路—港—航—电” 协同机制。

安全赋能

全面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海事部门以船舶安全为核心要务,全面构建“八优”快线全链条防控体系,从源头精准排查治理各类风险隐患,全力保障船舶全航程安全稳定。

船舶安全靠离泊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难题。唐山海事局与国投京唐港公司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研发了智能激光靠离泊辅助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激光测距、船舶AIS、气象监测及数据处理技术,并与码头生产调度系统实时交互数据,为船方提供精准操作指引。

记者在京唐港一艘货船上看到,船长操作的屏幕上,实时显示船体与泊位的距离。该系统能像汽车倒车雷达精准提示,偏差达毫米级,船长表示:“现在夜间靠港也不慌!”除此之外,系统还具备远程监护、自动记录、轨迹回放等功能,能为在港船舶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

沧州海事局联合高校、企业攻克黄骅港低能见度通航难题,新系统融合多种数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能见度不良天气下船舶通航技术攻关。下一步,将编制能见度不良天气下船舶通航规则,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唐山海事局借助DeepSeek-R1大模型开展了智能辅助检索方面的探索,通过搭建专业知识库,实现相关信息的快速检索,改变以往多部门协作查阅资料的工作模式,提升了工作准确性和效率。

秦皇岛海事局联合船检机构、航运公司为船舶提供“体检式”安全隐患排查服务,为“八优”船舶定制“体检套餐”,指导隐患排查、整改及预防。目前,该便捷服务已保障21艘次船舶“零故障”出港。

河北海事局北斗海事工作室主导开发的基于北斗三代系统的中远海区船舶交管服务系统,率先实现北斗与海事管理场景的深入应用,全面升级、开启海上交通管理新篇章。

低碳赋能

重塑能源运输新业态

在深化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八优”快线始终将低碳理念融入海事服务,积极推广岸电使用,探索船员诚信管理,以有温度的服务让航运企业跑出“加速度”。

现在,每一艘“八优”船舶靠泊秦皇岛港口时,都会及时接入岸电系统,以实际行动守护碧海蓝天。

“我们的船在秦皇岛港靠泊,肯定首选岸电。以前用传统燃油发电,机器嗡嗡响,空气里都是油味儿。用了岸电,啥污染都没了,港口的天看着更蓝。而且从船方成本而言,以前烧油发电,油价可不便宜,长期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用岸电,既美化了环境,成本也降低了,我们都很乐意用!”“神华503”轮船长张文勇深有感触。

据介绍,粤冀海事部门推动“八优”船舶率先实现岸电设备、用电协议、实际使用“3个100%”全覆盖。粤电航运统计显示,单艘船舶每航次改用岸电可减排CO222.1吨——相当于种了1200棵大树。如今船舶周转加快,靠港时间缩短,碳减排效果更显著。

同时,海事部门以船方需求为导向,通过服务流程再造推出个性化解决方案,用细节传递专业的温度。

唐山海事局实行“线上+线下”双轨服务,船员们只需在线上提出需求,海事部门便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进行处理;线下则设置了服务驿站,提供现场咨询、物资配送等即时性服务,全方位帮助船员解决问题。

船员刘长健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前段时间,我在线上咨询如何办理船员证书手续,没想到海事的工作人员立刻跟我联系。他们特别耐心,详细地跟我说明需要携带哪些材料,每一项都解释得明明白白。后来我去线下办理手续,因为对很多流程都不太懂,心里特别忐忑。但是工作人员直接开启了全程‘保姆式’帮办服务。说实话,当时我心里特别感动,特别感激他们。”

秦皇岛海事局推出“首问负责制+帮办服务”,24小时在线答疑。秦皇岛市卓越旅游开发公司急需为5名船员办理证书,海事部门启动“即时办”通道,1天内办结。“要是晚几天,我们的船就无法营运,损失可不小!”公司负责人感慨道。

联动赋能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

河北海事局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航线协同场景,通过与政府部门、港航企业、船检机构等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在船舶安全监管、污染防治、应急处置等领域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措施联动,并引入智慧海事系统赋能多方协同,打通数据壁垒形成治理合力。

“党建+业务”协同在秦皇岛港也结出硕果。通过签署《电煤保通保畅政企党建业务协同合作协议》,海事、港口、电厂等单位以党建凝聚合力,共同提升电煤运输保通保畅质量和精准服务能力。去冬今春寒潮期间,成员单位组织党员24小时值守,协调解决电煤卸船积压问题,单日疏运量提升40%。“党员带头攻坚,能源运输就有主心骨!”参与共建的电厂代表鞠金东说。

航运公司经理杜甫林也算了笔账:以前安检、验船师轮番上船,现在“组团”一次搞定!“联合查验”节省3小时,减轻了迎检压力、增加了休息时间,让船员感受到了心贴心的温暖,也提升了安全和经济效益。

“筹建中的黄骅港水上交通综合协调指挥中心计划从集中办公场地、信息化系统、运行管理机制3个方面推动建设,这里将整合海事、引航、港口数据,实现船舶调度‘一图统揽’,预计今年底可实现黄骅港水上交通跨部门综合智能调度。”沧州海事局船舶交管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昭介绍。

河北海事局副局长李义良表示,粤冀携手创新实施“八优”快线立体化治理模式,不仅是区域治理的创新实践,更是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的生动缩影。这一模式以源头防控的精准性筑牢安全底线,以协同治理的高效性破解跨区域监管难题,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单一管理”升级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现代化治理范式,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上安全保障,彰显了新时代海事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与治理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