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石孟园 通讯员 汪志良 钱亦蕾
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京杭大运河如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大地上,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世界文化遗产。当2000吨级货轮鸣笛驶过惠山脚下,这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正以崭新的姿态为无锡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5月23日,历经一年多建设,苏南运河无锡段“三改二”疏浚工程(简称“工程”)在全省率先通过交工验收,可保障2000吨级船舶在大运河无锡段全线通行,标志着“水运江苏”“水运无锡”建设标志性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与时俱进治河惠民
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全省,是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两纵五横”主骨架中的“一纵”,是长三角内河集装箱干线通道,是国家级水运主通道。
苏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苏南段的简称,大运河无锡段起于无锡与常州交界处的直湖港,止于无锡与苏州交界的丰乐桥,途经无锡市惠山区、梁溪区、滨湖区、新吴区,39.276公里的水道是无锡干线航道网的主轴与核心,承载着千年漕运文明。
自1958年起,大运河无锡段历经多次拓浚整治,实现从七级到四级到三级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大运河无锡段全线达到三级标准,保障1000吨级船舶安全畅行,航道船舶流量不断增长,船舶大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10年大运河无锡段船舶流量1.9亿吨,主流船舶的吨位为500吨级左右,2023年船舶流量增长至3.4亿吨,主流船舶的吨位接近1000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运河无锡段超负荷运行问题日益凸显,乘着“水运江苏”建设的东风,无锡积极响应江苏省政府推进新一轮省干线航道规划建设的部署,克服重重困难、快速高效推进工程前期工作,于2024年3月19日在全省率先启动“三改二”工程,拉开苏南运河航道“三改二”主体工程全线开工的序幕。
绿色智慧铸造精品
苏南运河无锡段航道“三改二”疏浚工程是全省干线航道建设首个“拨改投”项目,江苏省港口集团成立江苏港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无锡市交通运输局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组建联合指挥部,共同推进工程建设。
无锡市交通运输局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按二级航道标准累计疏浚航道39.28公里,疏浚土方约184万方,确保航道底宽不小于60米、通航水深不小于4米,同步实施环太湖高速公路桥桥梁防护等配套工程,保障2000吨级船舶安全通行。
一年多来,工程参建单位紧紧围绕打造水运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目标,克服航道施工战线长、大运河船舶流量大、水上施工安全环保风险防控难度大等重重困难,不断创新开拓,精心打造“安全耐久、智慧绿色、经济高效、传承百年、人民满意”的水运精品工程,努力树立行业标杆。
在全省航道工程中,工程首次在设计阶段采用典型区段航道疏浚BIM模型,利用倾斜摄影技术建立全要素数字化模型,实现“从图纸到现实”的精准映射。“传统施工依赖经验判断,现在通过BIM模型可以提前模拟施工流程,精准计算工程量,减少设计变更和资源浪费。”该工程技术负责人介绍。
工程沿线生态敏感点较多,对环保要求十分严格。为此,工程全程贯彻“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首推“绿色疏浚”“智慧疏浚”,守护美丽运河。此外,提前设立工地现场可移动环保监测实验室,开展航道疏浚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课题研究,包含施工期水质的变化、航道底泥的检测等,围绕如何减少水生态扰动进行科研攻关,形成标准化体系化的技术指南,为航道“绿色疏浚”提供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工程推动疏浚弃土绿色循环利用,用于退塘还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态湿地、城市绿化带建设,实现“工程渣土”变“生态资源”。同时,依托“智慧疏浚”指挥中心,实时查看挖泥船、运泥船、抛泥船作业情况等。
从生态实践到技术创新,项目团队在绿色智慧施工的探索中也实现了行业标准的突破——编制《铲斗挖泥船疏浚施工工艺标准化指南》等3项市级标准,获得1项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工程品质,更为全省航道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无锡经验”。
千年运河焕新提能
随着工程顺利收官,目前2000吨级船舶可以在大运河无锡段全线安全通行,今后,大型船舶在运河上航行将更加安全平稳高效。
“整治前三级航道标准下,大运河上通行的主流集装箱船为64TEU集装箱船,整治后二级航道标准下的大运河上行驶的集装箱船将以120TEU集装箱船为主,根据水运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大可以保障150TEU集装箱船安全通行。”无锡苏华船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无锡本土生产的小天鹅家电、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产品在无锡新安港通过内河集装箱运输,能更加高效便捷地运往上海,再出口到全球各地。
据最新数据,2025年一季度,无锡市港口完成集装箱17.8万标箱,同比增长12.57%,其中京杭大运河沿河的无锡新安港一季度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32.6%。这也得益于苏南运河无锡段“三改二”疏浚工程完工后航运效能的进一步释放,推动内河集装箱“大船快跑”模式全面铺开。
从千年漕运到智慧航运,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正以“绿色、智慧、高效”的新姿态,续写“流动的文化遗产”新篇章,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水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