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张妮 黄玲
当前,上海期货市场产品覆盖面持续扩大,“上海价格”愈发受国际市场关注,并逐步成为全球贸易的定价参考。
5月23日,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2025上衍航运服务论坛”在沪举行。
论坛以“推动航运业风险管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全球海运市场、航运指数衍生品等一系列业界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对于以金融助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能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航运业是国际贸易之“血脉”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性问题加剧,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导致国际航运市场运价波动剧烈,对航运公司和相关企业都带来巨大风险。
“未来地缘局势仍将持续影响航运业。”在国泰海通证券交运首席分析师岳鑫看来,过去三年,地缘局势对航运业影响显著。其中,俄乌冲突致俄罗斯与欧洲能源脱钩、贸易重构,驱动油运景气度上升,未来和谈及制裁解除对航运业影响有待观察;红海冲突使亚欧干线绕行,有效运力消耗,虽缺口已填补,但后续影响仍需关注;中东冲突直接影响了油价及炼厂开工。
考虑到当前上述问题仍在演变,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岳鑫认为,未来地缘局势仍将显著影响航运行业景气及供需变化。
航运业是国际贸易的“血脉”。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周英表示,航运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历经二十余年接续奋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
据了解,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海空枢纽能级不断提升,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汽车滚装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货邮和旅客吞吐规模分别位居全球城市第二、第三位。
与此同时,航运服务能力不断完善,2024年在沪重点航运企业跨境人民币收支241亿元;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累计成交金额达3.98万亿元;人保财险推出全球首款满足“一单制”的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保险方案;涉外海事临时仲裁取得突破,3例案件在上海作出裁决;《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完成修订并已正式施行。
上海期货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30日,航运指数期货平稳运行41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约5445万手,日均成交量约13万手,累计成交金额约4.7万亿元,日均成交额约114亿元。2024年航运指数期货成交量约为同期全球其他交易所航运衍生品成交量的6.2倍,活跃度远超境外同类品种。
期货市场为航运业注入新发展动能
金融期货市场应实体经济需要而生、伴实体经济发展而长,初心就是服务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和功能发挥、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上海期货交易所不断通过产品创新、服务优化、风险管理等多维度举措,提升我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定价能力,持续助力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航运交易所副总裁顾云凤介绍,2023年8月,以上海航交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为标的欧线集运指数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旗下的上期能源中心上市交易,填补了中国航运期货衍生品市场的空白。
“上市以来,该指数期货创新产品经历了红海航运危机影响下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经受了传统商品期货中前所未有的风险管理考验。”顾云凤表示,“已交割的7个合约期现价差控制在1%左右,指数期货产品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基本显现,已成为越来越多外贸物流企业管理运价波动风险的工具和航运企业远期定价的参考。”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航运指数期货在服务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其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正不断发挥作用。
首先,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航运指数期货价格能够较好反映船司宣涨、红海局势紧张等事件,能够及时反映航运现货市场价格变化特征,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
其次,套期保值功能可以有效对冲经营风险。航运产业上中下游对风险管理的需求正在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外贸出口企业、货代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期货进行保值避险,利用期货端的收益弥补了现货端的损失,平抑运费波动对企业经营造成的不确定性,稳定生产经营利润。例如,某民营外贸企业每年有大量从中国出口至欧洲的集装箱发运需求,由于当时红海局势紧张,公司担心后期海运费上涨,于是通过参与航运指数期货保值避险,不仅抵消了运费上涨的损失,还降低了部分运费实际成本,达到了帮助企业风险管理和稳定经营利润的目的。
“期货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独特的经济功能,为航运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上海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辉如是说。
金融与航运深度融合可大有作为
航运业是国际贸易的“血脉”,金融期货市场是实体经济的“稳定器”。在中国船东协会秘书长张爱国看来,“二者的深度融合,必将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全球供应链提供坚实支撑。”
张爱国介绍,中国船东协会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等机构密切合作,参与航运指数期货、船用燃料期货的设计与推广,这些衍生品的创新发展,更是推动着行业从传统的“运力竞争”向“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竞争”升级,在平抑价格波动、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认为,全球航运业面临地缘政治波动、能源转型加速、海运供需格局调整等挑战交织,亟需通过创新工具提升行业韧性,尤其是探索更多创新工具和服务模式。
“一来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丰富航运相关期货品种及不同航线覆盖的基础上,探索推出更具区域特色的衍生工具。”张爱国认为,如“一带一路”重点航线运价期货、跨境多式联运指数期货等,同步优化合约设计细节,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市场流动性。可以选取长三角、粤港澳等航运金融集聚区开展“跨境航运期货试点”,探索境内外企业联合套保机制,率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为全球航运风险管理提供新范式。
“还可以加强行业培训与市场交流,联合高校、期货交易所开设培训班,并邀请头部企业做实践案例分享。”张爱国表示,通过头部企业示范引领,能够推动中小企业从“不敢用”向“会用、善用”转变,形成全行业“学工具、用工具”的良性生态。此外,还可以探索“期货+物流”一体化服务、“期货+保险”风险闭环管理等跨界模式,实现从货主订舱到货物交付的全链条风险对冲,探索建立航运金融风险补偿基金,构建更立体的航运金融服务生态。
随着中国期货市场蓬勃发展,上海期货交易所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在创新与开放中持续突破。近两年来,上海期货交易所通过“强源助企”服务品牌,构建覆盖港航企业、金融业、院校机构等多领域的产融服务基地。上海航运交易所作为“强源助企”主要基地之一,充分挖掘自身行业资源优势,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和境内各大港口城市加大对指数及其衍生品的宣传推介。通过两所联动、共同推动航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将围绕‘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目标,推动航运硬实力、软实力、新赛道‘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立足上海特色,充分发挥‘五个中心’协同优势,强化上海‘航运’‘金融’两个中心联动发展,加强系统集成,强化综合能力,不断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周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