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以李大钊的这句名言,昭示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奋发有为的姿态,确立了苦干实干的主旋律、主基调。
在长江上,也有这样一支“勇担当、善创新、能奉献”的“水上卫士”。在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的建设维护中,镇江大港海事人忠于职守、砥砺前行,一次次自我变革的制度设计,一项项自我加压的精准服务,一次次众志成城的团队作战,持续锻造着这支队伍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团队精神,用执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三篇,讲述这群大桥卫士们的事迹,以飨读者。
□ 全媒记者 廖琨 通讯员 陆震文 刘玉宝
“两年前,这里还是水茫茫一片,现如今,已经是两座巨型桥墩静候着长江发展的巨变。”两年多来,见证五峰山长江大桥茁壮成长的镇江大港海事处处长石兵感慨万千。
2015年10月28日,五峰山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作为连接连淮扬镇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南延的关键节点工程,建成后连云港至南京将由目前的8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连云港至上海也由11小时缩短至3小时左右,扬州、镇江等地将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
将天堑变通途,背后有着一支海事团队的默默奉献。他们将执法基地建在距离大桥仅400米处的趸船上,顶着巨大的安全监管压力, 15名干部职工、2艘海巡艇已全天候服务大桥建设900多个日夜,他们勇于担当,履职尽责,共同实现了大桥建设期间水上交通“零碰撞、零沉船、零伤亡、零污染、零投诉”的骄人业绩。他们,是镇江大港海事处大桥基地的“护桥人”。
世界级工程,挑战有多大?
碧空如洗,烈日当空。
7月2日,记者随同镇江大港海事处大桥基地负责人黄敏乘坐海巡艇向江面驶去,远远就看见两岸2个巨型桥墩,黄敏指着扎满碗口粗钢筋的桥墩说,“为了保证大桥稳固,大桥的单根主缆拉力就高达9万吨,足以吊起1.5艘满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
在建五峰山长江大桥全长6.4千米,主跨1092米,有“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之称,是世界荷载最大的公铁两用悬索桥,其荷载量是普通悬索桥的数倍。正是在这样一个世纪工程建设维护中,黄敏和同事们挥洒着汗水和青春。
世界级水上施工工程的难度系数数倍于陆上施工,而水上安全维护更是如同“走钢丝”。
“大桥施工水域所处的大港段是长江镇江段辖区最繁忙的水域,拥有最多的各类码头,最多的水上服务区,最多的营运客汽渡船,最多的大型海轮靠离泊。”石兵告诉记者,在大桥施工水域下游分布了46座散杂货码头,散化危险品码头泊位10座,年吞吐量达8000多万吨;水上服务区加油站点4家,每天有8艘客汽渡船平均营运近400艘次,水上安全监管压力巨大。
“雪上加霜的是,受施工区南岸五峰山和上游马鞍矶群礁的影响,施工水域风浪较大,水流深急,极易发生船舶失控碰撞等交通事故。”据了解,该段航运繁忙,日均有1600艘次各类船舶航经施工水域附近。
使命促人行动,使命呼唤担当。
为了头上这枚国徽,为了维护国家重点工程的水上施工安全,面对1600余艘次的日断面船流量和复杂的通航环境,镇江大港海事人唯有激流勇进,主动作为。
大桥开工建设时,该处根据既定预案,调派1艘60米级工作趸船停靠在距离大桥仅400米处,成立镇江大港海事处大桥基地,15名海事精兵强将同时进驻基地驻守一线。他们中既有业务一流的江苏海事局先进工作者,又有对大桥施工水域情况烂熟于心的老监督员,还有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高学历大学生。除了“以老带新”的人员配备,还调派了2艘现代化智能海巡艇驻守维护,为大桥提供全天候“保姆”级服务。
建桥与通航,
民生天平如何平衡?
踏浪牧舟托起高铁飞虹。
6月28日,五峰山长江大桥北主塔顺利封顶,标志着这座大桥全面进入桥面架设施工阶段。900多个日日夜夜,镇江大港海事人以艇为家,贴心服务,兑现了“不封航、零事故、创一流”的承诺。
水上靠船施工,要在船来船往的长江航道内维护大桥桥墩施工的钢沉井、钢围堰吊装、浮拖等水上作业,难度相比陆上倍增。尤其大潮汛期,加之大桥施工建设的围垦等作业改变水流流向,使得船舶更难操纵,险情频发。
黄敏告诉记者,由于大桥建设主要集中在辖区相对较窄的航段施工,通航空间十分拥挤。“在规划建设桥梁下游300米处有通航高度仅为37米多的五峰山特高压电缆横越过江,对超大型船舶安全航经桥区水域带来一定限制。要知道,我们辖区每天有30余艘次万吨级海轮航经大桥施工水域啊。”
“全员24小时随时待命,是我们日常的工作状态。有时候进行专项整治,连续一个月都在值班室待命,安全是我们心中最紧绷的那根弦。”回想起这两年,黄敏深有感触。
这根弦拉得最紧的一次,是2016年8月4日,大桥首个钢围堰吊装施工之日。钢围堰作为承台施工期间的挡水围挡结构,施工水域位于长江镇江段最狭窄处,江面宽度仅1000米,航道狭窄,水下暗流湍急。吊装作业全部在水面进行,势必会影响过往船舶的通航安全。加之施工水域位于五峰山长江大跨越架空线上游约100米,吊装工程船水面以上高度达80米,远超过江电缆洪水期最高48米高度。
“8、9月份正值长江下游高洪水期,吊装前,施工附近水域已经发生多起大型海轮抛锚丢锚事故。”黄敏回忆道。
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吊装工程施工难度大、时间跨度长、通航环境复杂,极易诱发水上交通事故。海事人牵挂的是施工人员还有每一艘过往船舶。
为保障五峰山长江大桥钢围堰吊装作业时施工通航两不误,大港海事人敢于担当,积极有为,用智慧和胆识,履行了作业期间“不封航”的庄严承诺——
提前介入。在吊装施工前,组织建设单位、运输单位、施工单位等召开安全监管会议,对钢围堰运输及安装施工安全专项方案进行评审,并修改完善吊装方案。
全程坚守。吊装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尤其加强夜间的维护保障工作,及时提醒可能闯进施工水域的船舶,保证夜间施工安全。同时加大海巡艇现场巡航艘次,对施工水域进行交通管制,及时引导上下水大型船舶贴南岸深水航道航行,防止发生碰撞事故。
据统计,两年多来,大桥基地海事人现场维护驻守8200多小时,出艇巡航3800艘次,航行时间5500余小时,巡航里程9.9万公里,维护通过船舶150万艘次,重点维护大型船舶、危险品船、船队20万艘次,全力保障了大桥安全。
当前航运经济形势还处在低迷时期,船民经济收益普遍不高。“虽然我们的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两倍,但是能够实现施工与通航双安全,这种双赢的结果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石兵对记者说。
打造大桥“精品服务”
打造“精品服务”,已成为基地海事工作人员的一种集体自觉。
镇江大港海事处针对五峰山长江大桥施工水域通航密度大,船舶种类复杂;大型船舶多,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等特点,制定了《镇江长江大桥海事安全监管服务工作手册》,并于工程开工建设初期正式实施。标准化管理,使得“一言一行有制度,一点一滴有规定”。
为全面实施标准化监管,基地专门印制了安全培训登记表,组织监管人员认真学习标准,由专人负责各项检查,确保形成检查闭环,通过走访项目部、警戒维护公司宣传标准要求,督促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面对成百上千条船舶、紊乱的水流,要完成高强度大场面的吊装作业任务,离不开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在这里,大桥基地借助VTS、CCTV、VHF、执法全程信息化系统等,建立起“远程监控有专台、近程监管有专室、现场监管有专船、责任落实有专人”的监管格局,成为大桥基地实现零距离监管、零距离应急、零距离服务的利器。
两年多来,大桥海事人专注于每一次监管服务,他们开展交通组织和警戒维护累计时间达1000余小时,成功化解重大险情6次,实现违章船舶拦截率100%,保障了大桥建设和港口生产两不误。
不止于此。与他们无关的,他们也要管。
3月份的某个周六夜晚,基地负责人黄敏接到了连镇铁路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徐凌的“求助”电话。“一艘运输船舶非法占用了码头,我们的混凝土已经浇筑了一半,还有一半的水泥被堵在码头外上不了岸,现有的水泥只能坚持到明天中午了。一旦中止,就是上千万的损失啊。”电话那头的徐凌心急如焚。
“服务大桥建设,不仅仅是提供一流的水上安全保障,保证它如期完工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黄敏言语铿锵。
当天晚上11时,大港海事处的领导干部迅速来到现场进行协调。“是供应商欠了他们的运费,跟我们也没有关系啊!但是我们怎么劝也劝不走,实在是没办法了。”连镇铁路项目经理部现场负责人无奈地说。
在问明事情原委后,大港海事处相关负责人积极联系公安、供应商等,多方沟通后终于达成共识。顾不上连夜加班的疲惫,直到次日中午12时,占道船舶顺利撤走,水泥被安全护送至施工现场,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多亏有你们,不然我急得跳江的心都有了。”回忆起当初那一幕,徐凌仍然后怕。
900多个日夜的守候,那是梦想的重量,是镇江大港海事人的担当。而屹立于长江上的这座大桥,将永久镌刻着他们奋斗过的青春年华,任波涛汹涌,任岁月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