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

大沽口海事:“24+大平台”开创水上综合监管新模式

值班员通过“24+大平台”实时向管控区域内船舶提供助航服务。

□ 通讯员 徐琳弟 吕晨 文/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着“水域风险等级高、监管任务繁重、管理难点多”这几大难题,大沽口海事人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探索出“24+大平台”水上综合安全监管新模式,成功破解内河船参与海上运输的难题,有效提高安全监管效能,开创了辖区安全监管新局面。

“24+大平台”是什么?

“24+大平台”的核心理念就是既高标准完成24小时工作时间内的本职工作,又在非工作时间额外提供超值服务。

将海事的动态业务和静态业务“2”个模块深度融合,整合执法资源,分解成以“信息共享、动态执法、应急指挥、政务服务”为主的“4”个子平台,即“24+信息平台、24+执法平台、24+应急平台、24+服务平台”。通过24小时值班监管模式,全天候、全覆盖地开展全局性的监管业务,形成“动静结合、上下联动、职责清晰、闭环管理”的综合监管体系。

“+”有三重属性:一是“超值”“倍增”的内涵,即在满足24小时工作时间内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在工作之余更好地提供超值、倍增的优质服务。二是动态属性,意味着大平台要不断吸收,采集、交互各类信息,24小时不间断更新、升级平台数据库;三是“家”的寓意,打造船员之家和船舶停靠的港湾,用VTS电波为船员带来第一声问候,用24小时热线把海事政务服务快速送达。

“24+信息平台”串起数据资源孤岛

目前的海事信息化建设中通常会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二是已建成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海事现场执法的有力支撑;三是由于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不同操作环境中,很难提供一致、可靠及时的信息。

“24+信息平台”发挥了串联作用,通过集成的船舶动态、船员配备、船检情况、通航环境、安全信息报备等各类海事数据,对“三条航道、三个港区、三种环境”下的各种监管场景进行动态管控,从而实现对船舶的“全面感知”,现场监管业务的高度协同,提高海事监管服务和海上应急的智能化水平,海事信息数据实现“现场成图、监控成网、数据成链”。

实现现场成图。走进大平台值班室,多图像信号映入眼帘。平台集成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CCTV(海事视频监管系统)、LRIT(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辖区通航要素、管控区域、船舶动态、水文气象等基础数据,实现现场情况的全天候、立体化、综合性的可视化展示。

实现监控成网。平台值班员通过多种监控系统,结合现场巡航人员对水域巡查情况的实时报告,迅速做出应急处置。结合反馈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开展通航形势分析,获知辖区风险源,评定安全风险等级,对于事故多发区域,纳入隐患数据库,实行重点时段、重点船舶、重点监控,打造海事监管“一张网”。

实现数据成链。通过多部门、多人员之间实时、动态的协同、并联工作,形成多维度数据链,用数据说话,让数据发声,运用大数据链建设,打造海事执法行动的“指南针”。

“24+执法平台”提升精准监管效能

通过“24+执法平台”,在现场执法大队、业务处室之间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各个执法单元与执法平台互通互联,建立指令直接下达、信息实时反馈。发现水上交通安全隐患、涉嫌违法违章、水域污染、船舶协查等情况,平台实时反馈到现场执法单元,动态执法精准有力。

近4年来,内河船参与海上运输一直是影响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的一项顽疾,暗藏火灾、爆炸、碰撞、搁浅等事故隐患。“堵、拦”等“汗水型”“粗放式”的监管模式浪费了执法资源,又往往无法获得治理实效。

精准打击,兵贵神速。现场执法的速度提升,执法平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VTS、CCTV等电子监控设备,对港区水域实施全天候电子立体巡航,执法人员采取现场蹲守的方式,形成“盯、蹲”为主的“集约型”“智慧型”监管模式。通过平台设定内河船舶水上电子警戒线、禁航区等功能规则,进入区域的船舶如违反相关规则,平台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从而实时有效监管。据统计,通过信息数据分析内河船舶的航行区域轨迹和历史时间,在电子设备有效监控范围内,共监测到航行砂石船2254艘次,发布安全信息提示8000余次,对发现未遵守相关规定的砂石运输船违法行为通报各相关部门900余次。

2018年以来,大沽口辖区未发生内河船事故,内河船作业现象明显减少,港池锚泊内河船数量较往年同期减少90%。

“24+应急平台”筑牢海上防线

从过去电话接警、巡逻艇蹲守,到如今的“24+应急平台”的建成,大沽口海事局应急管理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24+应急平台”就像一架预警机,不仅可以对即将发生的险情进行提前预判,同时也是一个指挥中枢,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指挥调度全港应急搜救力量科学作战,提高辖区突发应急事件的感知能力和应急力量的反应处置能力,有效降低辖区水上交通事故率和险情次生灾害。

在日常预控中,通过恶劣天气预警信息的传递和水域交通流监控,为船舶亮起“红黄灯”,根据通航密集度和大风、浓雾等恶劣天气,及时、合理的实施船舶分时段、分区域管制,在时间、空间上有效分离,在保障水上安全监管的同时兼顾港口发展;辖区发生险情时,应急平台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将事发船舶精准定位,不仅能实时了解事发水域船舶情况、船员配备、通航环境、载货信息等情况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在第一时间调配出最快速度抵达现场的应急力量。

截至10月8日,“24+应急平台”共向辖区相关单位发布大风气象预警恶劣天气43次,受大风大雾气象影响封航42次,封航累计时间265小时,实行单向通航67次,临时交通管制时间509小时;同时,在航道恢复通航后及时打开“时间窗口”,积极组织交通调整船舶动态科学疏港,共进行重要疏导15次,累计疏导船舶460艘次,有效缓解了港口生产压力,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船舶吞吐量。

“24+服务平台”注入海事温度

今年2月6日,随着首艘装载10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超大型LNG船舶“中能北海”轮安全靠妥大港港区中石化LNG码头,大沽口海事局辖区由“大沽口港区、高沙岭港区、大港港区”和“大沽沙航道、高沙岭航道、大港航道”组成的“三港三航道”的监管新格局基本形成。其中,大沽口港区、高沙岭港区所在的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以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集聚区域为目标,形成海洋工程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港港区所在的南港工业区以打造高端海洋石油石化产业集聚区域为目标,形成上下游产业衔接的世界级生态型海洋石油石化产业集群。辖区内既有占天津港危险品散装液货吞吐量70%左右的危化品运输,又有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下的重型装备制造运输,还有关系民生福祉、社会稳定的粮油运输、LNG运输,辖区内的形势日趋复杂,这些都对提高海事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效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了摆在大沽口海事人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面临“三港三航道”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我们的服务是否能跟得上?“24+服务平台”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一是实现“一网式”汇聚海事部门服务资源,“一站式”审批各项业务,“让信息多跑路、让行政相对人少跑腿”;二是通过信息平台的数据信息,将有用的水上安全信息分享出去,传播开来,让水上交通安全信息更加简练、清晰、可得;三是运用大数据加强与公众的信息共享,将平台的信息数据有效共享给更多的企业用户,提高海事安全监管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协同互动性。

今年6月,为响应天津市“双万双服”促发展的号召,服务平台推出定向帮扶举措。举办了首次政务窗口公开日活动,方便行政相对人熟悉海事各项政策和活动,增进海事部门与相对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面对面的交流,有效解决辖区港航企业在工作中碰到影响生产经营的老大难问题,同时根据每次公开日的效果和相对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丰富活动方式和内容,切实将服务、便民之风贯彻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一处角落。

一路同行 全程呵护

“通行由大沽口海事全程管控的大沽沙航道,是这些年来进港最舒服的一次了。”停靠在大沽口港区12号泊位的“奋进轮”船长笑着谈道。

一路同行,并非虚言。

船舶一旦进入大沽口海事管控区域内,将自动获取“24+大平台”的各项服务。平台值班人员运用系统获得船舶静态数据,运用海事鹰视功能,定位船舶位置,设置成自动跟踪反馈,船舶进入航道后,第一时间内以VHF甚高频无线电通讯等方式与船舶取得联系,及时向船舶提供航道通航环境信息提醒以及助航服务,如船舶业务问询可告知其手续办理以及相关流程等事宜,有效地提高海事服务、管理的主动性,提高船舶进口岸、通关效率。

“24+大平台”实现从船舶进入(驶离)大沽口水域到靠泊(离泊)码头的全程、连续实时监控。截至10月8日,共完成船舶动态计划8639艘次,未发生一起险情。

“无线电波”构筑船员之家

进出港口的声声电波在海上构筑起了“船员之家”,一句提醒,就能帮助船舶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一句“一路平安”,会让船员感到温暖和安慰。24小时“线上”用心服务和24小时“线下”现场服务建立起了船舶的温馨港湾。

航运和社会发展对海事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港天津、“双万双服”、绿色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等等,作为地方经济体系组成一部分的大沽口海事,必须与地方经济保持统一步调,与城市港口并肩发展。该局提出的“24+大平台”建设作为海事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明智更是必要之举。

大沽口海事局指挥中心负责人毕学军说:“2018年,无疑是大沽口海事局的发轫之年,立足定位,做细做深,才是根本。我们相信‘24+大平台’的构筑必将促进大沽口海事监管添翼、服务升级,可以预见,‘24+大平台’智慧海事的光芒定会越来越耀眼。”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