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郑红
10月26日,人民大会堂内国际歌歌声响彻全场,为期4天半的中国工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湖北省劳动模范、长江武汉航道局职工黄孝燕光荣地参加了此次盛会,展示了航道职工爱岗敬业、服务航运、奉献交通的良好风貌。
站在新时代的舞台,追寻他奋斗的身影和脚印,我们在他身上发现了长江航道职工的“无名英雄”精神。
自学成才
崭露头角
工作这么多年,黄孝燕取得多项荣誉,“全国交通行业技术能手”“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行业技术能手”“湖北省技术能手”……这些荣誉和优异成绩背后,是黄孝燕刻苦学习、挑战自我艰难历程。
21世纪初期,长江航道基层站点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一个船舱里要睡3到4人,没有空调、没有台灯、没有趸船,更谈不上有私人空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困难挡不住一颗酷爱学习的心,集体的饭桌、自己的床头、船前的甲板,岸坡的边滩、绿荫的树林都成为黄孝燕学习的场所。
扎实的航道理论知识学习与航道工作实践有效结合,黄孝燕的业务技能开始崭露头角,逐步走在了武汉航道局青年职工前列。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航道局、长江武汉航道局举办的职工技术比武中,黄孝燕多次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业务技能获得航道专业个人第一名、第二名、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
爱动脑筋
敢于创新
作为一名社会化用工,黄孝燕面对航道一线繁重的工作,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从未因身份问题迷失方向,反而坚定了努力改变的决心。“是绿叶就要在树尖上舞蹈,是绿叶就要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他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从此,爱动脑筋、敢于创新成为师傅和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长江航道每年一到洪水季节,江面上草渣极多,极易缠绕航标,以往清除草渣时,竹挽篙很容易折断。2002年,黄孝燕第一个采用了自制铁挽篙,解决了以前木质挽篙易折断的难题.
2006年,为改进枯水期航道维护观测方式,他利用手持GPS软件,成功开发出 “mapsours在航道简测中的应用”技术。这项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基层航道维护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该技术获武汉航道局青年科技成果优秀奖,并很快在全局进行了推广。
同事刘飞说,“他待人真诚,处事低调,善于凝聚团队,敢于创新,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更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种动力。”
近年来随着长江武汉航道局数字航道建设试运应用,“电子航道图APP应用”“长江航道动态监测平台”“航标信息管理系统”“船载航道维护作业系统”等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涌现,对航道维护技术人员不断提出新要求。黄孝燕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一边加强业务学习,虚心向相关厂家技术人员请教,一边不断强化现场实操技能,在自身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多次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很快掌握了这些新技术,成为单位的业务中坚力量。
忘我工作
全心服务
1997年,黄孝燕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走进了航道。上班之前,父亲黄忠弼叮嘱他,“人生在世,不免要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但是,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把事做好。”
带着父亲的嘱咐,他全身心的投入航道工作,忘我工作,什么事都冲在前面。
2008长江中游枯水期,窑监河段告急。黄孝燕挺身而出,第一个冲上前线,带领航道维护基地人员驻守乌龟洲近半年之久,期间仅回过三次家。年幼的女儿问,“爸爸,这段时间你到哪里去了,怎么总不回家,是不是不要我了?”面对女儿的责问,他愧疚地说,“爸爸近段时间要在湖南工作,那里太远了,回家很不方便,下次回来,我一定给你带礼物。”其实,乌龟洲头离监利码头很近,连一声声航行船舶的汽笛都能够很清晰地听到,而黄孝燕的家就在码头附近。
荆州航道处的同事杨生平向我们讲述了一件往事。那是2014年的正月初五,正值万家团聚的时刻,为确保盐船套护岸工程质量,在大雪纷飞中,黄孝燕与同事们在泥泞的坡地上放样测量,引导挖掘机进场施工,督导民工按图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该工程直到五月中旬才竣工,三个多月的时间,黄孝燕就一直坚守在工地。这项工程作为荆江航道整治工程重点项目,不仅有效改善了通航条件,而且随着工程的交付使用,较好地改善了沿江港口水深,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荆州航道处开展“擦亮行轮眼睛”专项活动,黄孝燕带领航道科技术员多次走访辖区相关港航企业和船舶公司,征求服务意见,了解用户需求,及时采取措施为他们服务,得到了船舶公司和企业一致好评。
2018年5月,黄孝燕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7月召开的长江航道局“劳模座谈会”座谈会上,他说,“我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10月9日,黄孝燕调派到基层调关处负责航道科工作。面对新的岗位和挑战,黄孝燕说,经过近40年的发展,长江航道就像一颗饱经风霜的大树,已是枝繁叶茂,每一位职工都像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叶。自己的成绩代表过去,挑战还在未来,在新的人生旅程上,将一如既往努力工作,做好一片绿叶,为长江航道这课大树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