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4月10日 星期

与时间赛跑 为港口护航
上海海测星夜驰援“噎住”的洋山港
工作人员正在分析集装箱落海的位置。上海海事测绘中心供图

编者按:洋山港素来是百舸争流之地,作为上海对外贸易的咽喉要道,她的安全牵动着港口航运经济发展的脉搏和各方关注。不久前,一只重约20吨的集装箱在洋山港落水,港口进出立时受阻。这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艰险,星夜驰援,仅用12小时就恢复了洋山港航道的安全畅通。让我们走近他们,走进“驰援洋山港”背后的故事。

□ 通讯员 秦政 扶倩

近日,一串急促的电铃刺破了夜的静谧,被船体摇晃惊醒的张凯乐发现:“海巡1666”轮竟在深夜备车,准备起航了。

张凯乐是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事测绘中心测量队的一名测量员,已经在海测战线上摸爬滚打历练了五年。这一突发情况,让他明白:又一次应急测量任务到来了。

兵分两路 火速集结

当天凌晨2时24分,上海海事测绘中心主任史晓平被手机的来电振动惊醒,电话另一头传来洋山海事局分管通航安全的副局长郭锦春急迫的声音:“史主任,洋山港冠东码头3号泊位‘地中海特蕾莎’轮在进行装卸作业时,一只40英尺、重达20吨的装轮胎用集装箱意外落水,恳请上海海事测绘中心立即派船赶赴现场实施应急扫测,搜寻落海集装箱!”

挂下电话,史晓平看了看窗外黑漆漆的夜色,陷入了思索。险情急如星火,两难的抉择就摆在他面前:一边是兄弟海事部门的请求,不容拒绝也不愿拒绝;另一边则是海测船舶夜航及作业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迟疑片刻,史晓平打开平时使用的值班系统,查看可用船舶的位置,并在心里默算从船舶抛锚地赶到事发码头的时间。

正在这时,洋山港海事局领导的另一通电话再次打来:“史主任,你们原先安排在洋山码头做常规测量的‘海巡1668’轮还在复兴岛码头停靠呢!”史晓平坚定地回答他:“虽然我们一般尽量不远距离调遣夜航作业,但是只要洋山港有需求,我会想办法,尽一切可能协助你们。我看看哪条船最近,马上安排。”

在短短几分钟的电话里,史晓平迅速完成了对这次应急任务的整体布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由测绘业务科牵头,协调测量队、船舶管理中心、后勤事务中心共同参与此次应急扫测行动;指派“海巡1666”轮承担此次应急测量任务,走最近航路尽快赶赴洋山港;由后勤事务中心与测量队协调,尽快调派车辆和人员将此次应急扫测所需的仪器通过陆路运往洋山港码头和“海巡1666”轮交接。

一声令下风雷动,一场牵动多方人马的紧急集合随即铺开。测绘业务科科长曹源接到指示后,在随后的不到三十分钟里,分别联系了测量队副队长李永奎、船舶管理中心主任孙利明、后勤事务中心主任魏学智,完成了对此次行动中人员车辆的调度和任务的分配。

凌晨3时35分,“海巡1666”轮各项准备工作就绪,船长金昌梅发出“船舶起航”的指令,与此同时,留守在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复兴岛大院值班的测量队队员杜仁喜打开了仪器设备仓库进行旁侧声呐调试;后勤事务中心的司机丁元前往单位运送设备;曹源和洋山海事局取得联系,沟通协商调取与落水集装箱相关的数据资料。

至此,一场没有哨声的紧急集合就此完成,本次应急测量的“兵马粮草”已经全部就位,兵分两路,全力以赴地赶往目的地——洋山港冠东码头。

114公里的披星戴月

和水路相比,负责从陆路开车运送旁侧声呐的司机丁师傅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考虑到要给意外情况预留时间,丁师傅还是决定尽快赶往单位。此时,测量队的杜仁喜已经在等着他了。

和丁师傅这边只有两个人的运送队伍比起来,“海巡1666”上的16人队伍显然更为庞大。船长金昌梅是“海巡1666”轮上第一个接到应急测量任务通知的,得益于完善的应急预案,他在第一时间就已经理好了接下来六个小时航程里人员的工作安排。

轮机长万利负责前往机舱启动船舶主机;船长金昌梅则带着瞭望水手和舵手制定航线、驾驶船舶;张凯乐带着测量员调试即将要用到的单波束、多波束等设备;其余人员留在船舱休息待命,等着四小时后换班。在船上,所有人都是训练有素的战士。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而深夜航行的危险性是白天的好几倍。渔船、渔网、漂浮物……都是夜间不易察觉的危险因素。此时,行船安全主要依靠雷达、电子海图和驾驶员的夜视瞭望。

顺着窄窄的楼梯爬上驾驶室,这里除了各类仪表的光,几乎是漆黑一片。夜晚的光亮会影响自身及其他船只行驶,这是海上的“规矩”。在操作台左边有海图导航系统,是船员们的千里眼、顺风耳,路标、拐弯点、障碍物等关键信息都能迅速查到。不过,尽管电子海图精确度很高,但在夜晚航行中还是不够的。

为了争取时间尽快赶到洋山港,必须走捷径。透过270度的全景玻璃窗,金昌梅带着瞭望水手,一边及时调整航线,一边以百倍的注意力观察船窗外动态。多年历练,船员们早练就了夜视瞭望的“特异功能”,小型船舶、渔民布进航线的渔网、漂浮障碍物,这些东西难以被雷达、电子海图和AIS检测到,必须依靠肉眼的敏锐观察。

长夜漫漫,夜里的海面起了雾,能见度下降到1500米以内,“海巡1666”轮的船身仍在雾气中顽强地劈波斩浪,一夜无眠。

“灯下黑”与胜利

伴随着潮涨潮落,落海集装箱每分每秒都可能随流漂移,潜在的风险难以想象。这只40英尺的箱子像根巨大的鱼刺,卡在了洋山港冠东码头,港口“噎住”了。

早上9时20分,“海巡1666”轮到达事故现场,而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把船只和设备调整妥当后,测量员和船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精准定位落水集装箱这关键的一步棋。在茫茫水域中寻找一只箱子,其难度可想而知。是选择全方位、地毯式的来回扫测,还是瞄准重点水域精准排查,考验的是测量员的技术经验和判断力。

扫测在业内被形象地称为“水下CT”,作为这次的测量主力,张凯乐要做的就是尽快找准“病区”,开机扫描。在向洋山港冠东码头方面了解了集装箱落海的位置和箱子装货的基本情况后,张凯乐分析了下集装箱落海以来的潮流情况,因为是重箱,虽然箱内货物是轮胎,但箱子飘移的位置应该不会太远。他以码头方报告的位置为中心划定了一个200乘400米的区域,并按可能性的大小设置4根扫测线,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扫测效果,当然,根据经验分析判断,最让测量员们抱有期待的还是第一根线。

10时05分,“海巡1666”轮开始实施旁侧声呐扫测。出乎意料的是,在第一根线扫测完后,设备显示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就在大家沉默苦思之际,一个闪念瞬间让张凯乐猛拍大腿,失声喊了出来:“旁侧声呐只能在船周扫描,我们会不会遇到了‘灯下黑’的情况,落水集装箱就在船底下呢?”这个观点很快让大家重新振奋起来,在“嘟嘟”的船鸣声中,“海巡1666”轮稍稍移开船身,又开始了二次扫描。这次,一个可疑图像被成功捕捉到了。

通常,一个四四方方的集装箱掉入水中后,声呐的声波接触到铁皮反射后,会出现一个亮点一个阴影,且棱角分明,如果图像比较清晰的话,出现在电脑画面的瞬间技术人员就能判定。但洋山港码头周边水质混沌,声呐图像就不是那么容易判读了。稳妥起见,前方测量人员把扫测图像传回后方基地,由测量队副队长韩磊组织技术组人员对声呐图像进行再次的分析判读。

与此同时,张凯乐和小伙伴们启动了多波束设备,对疑点位置进行多方位扫测。相比旁侧声呐,多波束在分辨率和定位精度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经比对,测量员坚定地判定他们扫获的硬质物体正是落水的集装箱!

此时,距离扫测开始仅仅过去了1小时。本着负责的态度,疲惫了十几个小时的“海巡1666”全体人员还在原地坚守着,他们要等待集装箱打捞确认后才能撤离。有了精准位置信息的支持,下午2时45分,在洋山港海事局的组织指挥下,伴着轰鸣的水浪,一只40英尺的集装箱终于重见天日!

在一片欢呼声中,这场连接前后方、集结多路人马,穿云踏浪、跨越66海里持续12个小时的应急扫测战正式宣告圆满完成!

乘月而来,披霞而归。十几个小时的应急测量终至尾声,“海巡1666”轮上,全体人员显得既喜悦又平静。对于多次参与应急扫测的职工来说,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的主战场上,一场任务的结束或许只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启,离开洋山港后,他们又要立刻投入到对南槽深水航道的数据处理工作中。浪花奔涌向前,那些关于海测的故事仍将继续。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