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陈俊杰 通讯员 熊小芳
5月5日,在绍兴松陵造船厂,记者见到了绍兴松陵造船厂厂长何关明和他的各种救援船只。在船厂一楼,记者看到了两个救援设备库,水下摄像机、水下切割机等设备一应俱全。
在船厂旁的水域,停了9艘救援船。“‘浙绍救捞1号’是一艘集消防、焊接、大功率抽水等功能于一体的救援船,‘浙绍救捞6号’是抢险过驳船,‘浙绍救捞7号’也是一艘抢险过驳船,但功能更强……”介绍起自家的救援船,何关明的语气里略显自豪。
从2000年开始参与水上公益救援,到2004年决心打造公益救援队,何关明到底参与了多少次救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漫漫15载的公益救援之路,何关明用一名企业家高度的社会责任心,逐步建成了一支能满足绍兴全水域救援的公益队伍,而这支队伍也是目前绍兴最大最专业的水上救援队。
1
投入巨资 打造功能齐全救援船
2019年4月21日0时50分,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而在绍兴杭甬运河斗门江大桥以南水域,一船号为“浙萧山集008”的重载集装箱船舶因前舱破损持续进水,随时有沉没危险,船上人员和货物陷入危机。
何关明接到求助电话后,马上叫上自己的救援队员,分头出发赶赴现场,大功率排水、船舱堵漏、过往船舶秩序引导等,经过一夜奋战,人货平安。这样的深夜救援,已经成为何关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支救援队已拥有各类救援船舶13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4月8日,由何关明设计打造的绍兴市首艘40吨级打捞工程船——“浙绍救捞08”正式交付。这是一艘可以解决绍兴内河小航道内船舶起吊问题的救援船,最大的特点是功率大而船体较小,可以试用绍兴桥梁较低的水域,它的驾驶台能升降,上面的吊机可以快速拆卸、安装。
“这些年,抢险的硬件投入差不多有700多万吧。”何关明介绍,每年的船舶保养费用还需50万元,这些钱全部是他自己投入。
为何要花费这么多钱做水上公益救援?这要从2005年的一起事故说起。
“当年在绍兴环城河,两船相撞,导致一船翻扣,一家三口落水,一名小女孩被困在翻扣的船里。”何关明说,“营救过程很艰难。将船体割开,但要避开油箱。而一旦船体割开,里面的空气跑出来,船舶可能立马下沉,里面人员的生命可能无法保障。当时必要的救援工具没有,幸亏,发生事故段水浅,船底浮出了水面。当时岸上好几百名围观市民,女孩被救出的那一刻,大家都为我们鼓掌。”这次救援后,让何关明觉得,水上救援对他是一种责任。“我们了解船体结构,船厂工人熟悉水性,水上救人,没有人比我们更合适。”
从此,何关明开始建设公益水上救援队。没有船,他就自己设计自己造;没有人,他就发动船厂员工参与进来;没有救援装备,他就东奔西走积极购买引进……“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只要肯努力,方法总比困难多。”何关明说。
2
24小时待命 次次救援坚守到底
2016年3月15日凌晨,杭甬运河绍兴段皋北大桥附近,一辆雪铁龙轿车坠入水中。当时有人开价数千元打捞落水车辆和落水者,而何关明和他的救援队员做好这一切、车子成功上岸的时候,却分文未取,默默离开了。“发生这种意外,已经够让亲人悲伤了,而我们再去收他们的钱,想想也于心不忍。”何关明说。
随着救援队力量的不断增强,何关明公益水上救援队的名声渐渐传开,公安、海事部门遇到水上救援的急事、难事,也经常会想到找他们帮忙,何关明参与救援的任务也越来越多。
何关明24小时随时待命,只要一接到急救电话,不管在忙什么,何关明总是二话不说,救人要紧。
“船厂还有许多事情也需要他处理,本来他可以不去的。可他却坚持每次救援都要去现场,一直到救援结束才回去。”救援队的一位队员说。
“水上救援风险很大,救援人员的生命也随时受到威胁。万一操作不当,给救援造成次生事故就严重了。所以我才每次都到现场守着,这样放心些。”何关明解释着这样做的原因。
3
继续奋斗 把公益救援做成一辈子的事业
2017年10月26日深夜11点,杭甬运河绍兴斗门大桥航段一艘满载600吨煤炭的货船搁浅。何关明赶到现场后,船户却说不要紧,等天亮再施救。可就在他返回没多久,新情况出现了:船舶正在下沉,舱口进水加剧,随时可能沉没。
当时,有人建议弃船,先保住人再说。返回事故现场后,看着满仓货物和船户着急的眼神,何关明二话不说,马上重新投入“战斗”。直到第二天下午1时,终于使船舶脱离危险,挽回经济损失50多万元。
到目前为止,公益救援队出了多少次任务、挽回了多少经济损失何关明也说不清,因为他觉得这不值得记录。“只要是有险情,我们都会通知他来。”绍兴海事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在绍兴,何关明的公益救援队已经成为水上救援的主力军,因为他那里设施齐全,救援人员的救援能力强、救援经验丰富。
“救援工作会背负巨大责任,有些人认为他有利可图。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他贴钱贴人贴物资,纯粹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道义。”绍兴海事部门的相关人员说,在救援的这个“坑”里,何关明唯一的收获是救援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每一次成功救援,都是一次人生价值的升华,也是我继续做下去的动力。”何关明说道。去年,他还让自己的儿子和三名队员一起去南京学习潜水,以便增强水底救援力量。
“我在考虑将来采购声呐扫描等更先进的救援设备。”何关明说,“我们造船世家,靠的就是水和船,水上救援对我而言,是责任更是使命,我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