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6月14日 星期

永不散箍的小木船


□ 白英

“钉钉钉,叭叭叭……”周永干运斧挥凿,一招一式干净利落,虎虎生风,透着一股飒爽的英武劲儿。他是家传六代的造船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化小木船的传承人。周永干常说“木船下河出海,人命关天。要想木船永不散箍,哪一步都不能马虎。”

生于1964年的周永干,从16岁师承父亲周福友开始钉船,经手的船不下千条,老鸦船、张卡船、开泥船、鸭船、脚划子……无不涉及。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周永干的造船技艺逐渐成熟起来,他25岁结婚后,父亲分了些木料给他,让他像两个哥哥一样独自经营, 第一个订单就接下一个十六米长的大船,“现在看十六米也是小船,但那时可是大得不得了,我还从来没造过这么大的船。”客户拿来图纸后,由于文化不高,看起来挺费劲,急得周永干好几晚上睡不好觉,不服输的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机会,通过实地调查、多方学习,他和妻子连夜干了起来,妻子也是出生在造船世家,爷爷是有名的木匠,干起活来一般男木匠也顶不上,凭着过去的经验和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两人边研究边干,完工的那天是深夜了,夫妻俩停下手中的活计本来累得筋疲力尽了,但看到对方却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两人全身上下都是木屑,像雪人一样。十六米的大船成功地造出,虽然费了很大精力,但他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周永干认真的态度、精湛的技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前后,由于公路的快速发展以及鱼市疲软,农用船、渔船市场渐趋饱和,加上水泥船的竞争,木船制造似乎已经光辉不在。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幸运不期而至,2005年一张荷兰客商170条传统木船的订单意外“闯入”了这个以造船为生的小镇,也给当时的竹泓木船制造业带来了新的转机。当时的周永干的手艺在镇上已经数一数二,再加上他为人善良,待人诚恳,大家都很相信他。于是他牵头召集了村里20几个人形成一个临时“小组”,一起合作接下了这笔订单。

这次契机带给周永干的不仅仅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更是一种理念的更新。2007年3月,周永干创办了竹泓第一家正式注册的木船制造厂,“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要传承,也要有所创新。”周永干的创新从工具、形式等方面着手,木船厂生产制作的船只类型不再局限于农用、渔用船,而是向旅游、环卫船只方向发展,更以独特的手艺研制开发出尖头船和“龙舟”等新品种。制船手艺从简单的生活成了一门需要经营的学问,辛苦愈多,周永干肩头的责任也更重了一些。

“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慢工细作,永不散箍。”周永干的身上有着水乡汉子的坚韧、执着,最重要的是他的心里始终拥有一份对木船制作传统工艺的虔诚。周永干相信木船技艺的发展会一年比一年更好,在他和竹泓造船人手中诞生的木船,一定会乘着时代的东风,驶向明媚的春天,驶向光辉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