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9月23日 星期

黄金水道:一条脱贫致富路


□ 实习记者 包晓婷 周振琪 全媒记者 桂慧樵 甘琛 特约记者 李璐 通讯员 赵明明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不是这条母亲河,多少人的饭碗都成问题。”在长江上跑了30年船的老船长史友山不禁感慨。从最初开载重60吨的水泥挂桨机船,到开2000吨的小型机动货船,在长江跑船的他不仅实现了最初养家糊口的目标,而且还带动了乡亲们发家致富。

大江行大船

托起船民致富梦

“1988年,我初次接触水上运输,那时候我可能只有十八九岁吧。”史友山向记者回忆起自己和长江航运结缘的历程。

在接触水上运输之前,史友山和父辈一起在江苏骆马湖以捕鱼为生,勉强养家糊口。“那个时候姐姐是京杭大运河一条龙船队上的船员,不少亲戚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当时他们劝我说,来河道上跑运输,一年能挣三四万。”那时又正值改革开放初始,史友山便与父母、哥嫂一家五口人开始了水上运输事业。

“我那时手上只有条载重60吨的水泥挂桨机船,跑徐州到上海这条线。”史友山回忆道。三四年后,时年23岁的史友山结婚了,他和妻子省吃俭用换了条载重100吨的挂机船。随着船舶载重量增大,运输线加长,运输业务也从原来的徐州、上海拓展到了杭州、铜陵、宜昌等地。到了1994年,史友山又把那条100吨的挂机船卖掉,买了条200吨的机动货船,总造价高达25万。

2005年,国家支持银行放宽贷款条件、降低利率,史友山抓住机遇卖掉200吨的旧船,并向银行贷款50万购入了一条载重1200吨的船。“以前哪里敢想自己能用上千吨的船,最初做水上运输的时候就想能有条三四百吨的船就已经是极限了。还是长江航运发展快呀,能让我们用上这么大的船!”史友山感叹道。2013年,他又向银行贷款150万造了条2000吨的小型机动货船。

依托长江航运,史友山一家在山东微山建了一座大房子,妻子在家中照看小孙子,他自己和儿子儿媳们一起成为了长江上的“常住人口”。“不夸张地说,一年365天,我们有320天都是在船上度过的,偶尔行船路过家门口的时候会回去看一看。我现在就想把手上这两条船卖了再发展一下,趁自己还有力气,再为航运事业出一份力。”谈到未来的计划,史友山满是憧憬。

在长江上,与史友山一样,通过航运事业脱贫或致富的人还有很多。以河南为例,原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航务局驻武汉办事处主任江合适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常年在长江里运营的河南籍船舶有5000艘左右,大多数是“夫妻船”“父子船”,且几乎全是干散货船,总运力超过1000万吨。

据长江航务管理局(简称长航局)局长唐冠军介绍,目前,长江水系内拥有各类货运船舶近10万艘、净载重吨超过1亿吨,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1780吨,在长江上从事水路运输的企业3500余家,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000万人。

好“路”好政策

推动航运大发展

“报告船长:接上头通知,我船下午可以到港作业,签证已完毕!”这是一则船员发来的通报。船长周业华告诉记者,船民们现在从手机、电脑上就可以完成与港口的交接工作,以前进出港都要收取的港务费也都取消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刚高中毕业的周业华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没有复读考大学,而是去学习了木匠手艺,但这份工作又脏又累还赚不到钱。家住京杭大运河畔的他,每天看到东来西往的船只,听着悠扬的汽笛声,羡慕不已。于是,周业华放弃了木工工作,向亲戚朋友借了几千块钱,买了条载重30吨的旧水泥船在京杭运河上做起了船舶运输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对船舶行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周业华成功从银行贷款30万元,换了条载重500吨的铁壳船,开始了从京杭运河到长江中下游航道的散货运输。看着浩荡宽广的江面,他用“心旷神怡”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如今,周业华在国家提供的低利息按揭贷款基础上,卖掉旧船,买了一条载重2800吨的铁壳船,同时按政策规定聘请了具有适航能力的持证船员主持船上诸多业务工作。小小的一条夫妻船越换越大,从30吨到2800吨,周业华花了十多年时间,终于走上了规范化的水路运输业轨道。

“港航管理部门严格整治乱收费、乱罚款,减免取消了过闸费、港口费。同时还投入大量资金整治长江航道,在中下游设分道航行、定线制等,大大减少了安全隐患,为我们跑船的带来了福音。”周业华说。

周业华的经历只是千万个长江跑船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内河航运上升为国家战略,长航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长江航运的发展。据介绍,长航局连续11年开展“春暖行动”,每年推出“10条帮扶举措”,帮助航运企业发展壮大。

航道水深,寸水寸金。航道水深每提高10公分,2000吨级货船可以多载货140吨。11年来,长航局始终将“持续提高航道通过能力”作为“春暖行动”的措施之一,助力港航企业向航道水深要效益。

转型调结构

提升航企竞争力

“我们公司前身只是一个小的乡镇企业,手上有几条小船,专跑京杭大运河航段,主要运送钢筋、水泥等一些散货,不成体系而且收入也不高,当时发展真的挺困难。”扬州市润发长虹集装箱水运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刘长青向记者介绍说。

刘长青一家几代都从事水上运输业,虽然是子承父业,但到他这一代时由于船舶吨位小、运价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生计,攒不下钱。年轻的刘长青决心要改变现状。他发现长江市场货源充沛且运输量稳定,便决定将运输航线从京杭大运河转变为从上海宝山钢铁厂装运冷卷、热卷至南京梅山9424钢铁厂(现为宝钢集团梅山钢厂)。由于手上原有的内河船吨位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刘长青处理掉小船,换了条吨位较大的船。

2005年,刘长青又以参股的形式和朋友共同投资建造了一条载重5000吨载箱350标箱的多用途船,通过租船,不仅收回了本钱,每年还能拥有一笔稳定收入。随着我国航运业支撑性作用不断发挥,长江集装箱运输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实现了快速发展。这让刘长青看到了壮大家族企业的曙光,他当即决定要往集装箱运输方向发展。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他和朋友陆续建造了载重8000吨、载箱600标箱,载重14500吨、载箱1088标箱的新型集装箱船舶,并在2007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决心要带着家人和周围的朋友们一起致富。

近几年,刘长青的公司发展迅速,他说“与国家的好政策分不开”。据他介绍,国家在航道养护费、航道建设经费、货物附加费等方面都有减免和资金扶持。“特别是对集装箱船、绿色能源船等实施过船闸优先政策。同时,国家对标准化船型、新能源船型等进行一定的优惠补贴。水路运输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税率从13%降到了9%,可以说是多方面对水运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我们发展得越来越好啦。”

长虹公司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带动员工们致富。船长童旭照获得公司担保支持,贷款购得一条载重4600吨的多用途船,并被公司推荐与中外运长江集运事业部合作。现在每个月除去油耗、务工、贷款利息等费用还能余下2万元。

站在船顶放眼远眺,点点航船映衬在落日的余晖中。长江犹如一条巨龙,用其巨大的身驱托起像史友山、周业华、刘长青等千千万万以长江为家,以航运致富的“弄潮儿”……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